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科學

回顧:河馬糞便多恐怖?每年有成千上萬的魚群,被河馬糞便生生憋死

2024-06-12科學

被糞便憋死的魚類

如果去往動物園觀察 河馬 ,細心的動物飼養員和管理人員應該會小心地提醒你,不要站在河馬身後,特別是觀察環境是半開放狀態的時候。

倒不是因為別的危險原因,這完全是出於對遊客自身清潔的提醒。

因為當河馬要準備 排便 的時候,站在河馬身後很可能會被甩一身的屎。

這聽著很惡心對吧,在自然界或許再也找不到像 河馬 這樣的「 造糞機 」了,並且排便方式如此獨特。

動物行為學給河馬的這種行為取名為「糞便傳播」,河馬在進行這種行為的時候會利用尾巴快速旋轉,然後將糞便分布到更大的區域。

一個較為合理的解釋為,河馬這樣做主要是出於 領地宣示 ,另一方面在於 占領該地區 ,警告其他生物不要靠近。

或許有人會想無非就是用尾巴甩開便便,會有多大的風險。

事實上當你遇見這種情況的時候,或許應該站得更遠,因為河馬噴霧式的糞便甩動 半徑能達到10米

殺傷力不大,但汙辱性極強。這麽一對比,自家的狗狗在路邊電線桿到處排尿或特許以得到理解了。

對於河馬來講 ,這種排便行為某方面也能夠顯示自己的力量。

河馬的領地意識很強,通常會因為一處淺水而大打出手,但在這之前, 河馬之間 會相互判斷對方究竟怎樣。

怎麽判斷呢?就看對面甩的糞便厲不厲害,要是糞便又多又遠,很明顯對方來頭不小,最好還是不要輕易動手。

盡管如此, 河馬群 之間相對於單個河馬來講還是會和諧很多,如果是河馬群在共享一處水潭,那麽這種大打出手的機率會小一點。

不過對於 水裏的魚 來講,可就遭殃了。

河馬 作為一種半水生的巨型食草動物,體重高達1噸,並且主要在夜間進行 覓食 ,白天就泡在水裏。

但是每只河馬一天能吃 40~50公斤 植物,吃飽之後就會回到水裏繼續泡著,最終的結果就是 吃得多也拉得多

被糞便憋死的魚

科學家在調查河馬群落對非洲自然生態的影響時,在坦桑尼亞中部的魯阿哈國家公園發現了很糟糕的一件事。

每到旱季,河馬池都會出現大量的 河馬糞便堆積

如此 高密度的糞便堆積 使得水體難以流動,說這是一灘化糞池也不為過。

因此河流裏面極度富營養化,從而導致大多數魚類的溶解氧濃度下降到 亞致死水平 ,結果便是大量的魚群死亡。

被河馬糞便汙染的水池

一旦出現 幹涸 情況,只有少量魚類和昆蟲能在河馬池中生存。

由於河流缺氧,大部份魚類都會被河馬糞便給活生生憋死。

相關研究後來在 耶魯大學 得到了進一步論證,相關研究人員在馬拉河進行了3年的監測,最終得到了這份數據調查報告。

河馬池如同下餃子一般

河馬糞便的研究

整個實驗的初衷主要在於研究河馬糞便中未消化的植物材料,另外該團隊還註意到,每當河流因雨季上升的時候,岸邊有時候會出現許多 死魚

研究人員在整個調查中將目標釘選在了上遊的 河馬池

耶魯大學團隊在馬拉河的3年記錄中,分別記錄了 55次沖洗流量, 其中有 49次 在河馬池下遊的 新馬拉橋 的濃度變化中急劇下降。

而主要原因就是來自河馬池中的糞便與河流沖洗的作用。

用水上無人機勘察整合出來的數據

研究人員在記錄中解釋道, 馬拉河 有許多常駐河馬,它們每天都會向流動的河流中釋放 9.3噸 糞便 ,也就是未完全消化的植物。

由於河馬糞便中的 有機物質 養分負載率 非常高,因此會導致河馬池中 缺氧

當偶發的高流量,也就是 雨季時期 的大雨會將出現化學分層的底水和河馬糞便沖出河馬池。

然後河馬糞便對水質的這種惡化會進一步向下遊發展,沖洗水流將具有高生物需氧量的貧氧水透過支流向下遊輸送到馬拉河幹流。

溶解氧實驗的相關數據

隨著 糞便的沈積 ,大量的糞便被分解,吞噬這些糞便的細菌也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由此使得水體出現去氧。

相關的調查報告指出,微生物活動會產生各種 化學物質 ,如銨、硫化氫、甲烷和二氧化碳,而銨和硫化氫對魚類具有潛在毒性。

正在進行模擬實驗的研究成員

一般情況下 ,只要這些水體停留在河馬池水域中問題就不會很大,但是雨季帶來的強降雨產生的沖刷水流就會將其帶走。

突然湧入的這種貧氧水會導致水體暫時性缺氧,並且水體會繼續分解糞便,然後繼續消耗氧氣。

最終,魚就這麽被憋死了

3年的沖洗流量記錄與死魚

研究人員在馬拉河記錄到了13起這類事件,其中有 9起 缺氧事件最終導致 大量魚類死亡

每年這裏都會有 成千上萬的魚群 因河馬糞便死去,另外在美國的一項調查研究中發現,旱季時期的水池生物多樣性會減少 41%

其中死亡魚類最多的是羅非魚,縱使羅非魚再能生,也終究沒能逃過河馬糞便的「擊殺」。

對當地居民來講,羅非魚作為一種主食,河馬的活動或多或少帶來了不良影響。

羅非魚表示很冤

河馬池給生態環境帶來的改變

不過科學家們對河馬的這種行為並沒有持悲觀看法,對於整個生態環境來講, 河馬池 的存在反而是一種 生態迴圈

水流因旱季和雨季受到的不同影響,表明整個系統內部具有某種彈性,使其能夠在每個旱季之後恢復過來。

這種復雜的 相互作用 為河流生態系提供了食物和營養,只要能夠在恰當的時機進行幹預,那麽河流幹涸和河馬糞便過量造成的 慢性壓力 可以得到 有效地解決

對於水生無脊椎動物的多樣性,水文學中的人類驅動變化如今被重新定義。

不同時期的水池觀察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水體缺氧和河流變化很大程度上來自人類活動及相關影響。

而此次的發現改變了科學家們過去的認知,或許 河馬對生態系多樣性和功能的影響 比現在的理解更為復雜。

對於 河馬群 來講,每到旱季,它們便會轉移陣地,前去尋找新的水源地進行生活。

雖然大量糞便堆積帶來的問題會在下個雨季之後得到解決,最終在自然環境的作用下重新恢復到 正常生態

而沒有遭受河馬群影響的草地會因為河馬的到來得到一次清掃,這種清掃會解決草地對水源地周圍營養需求的問題。

一方面 減少了草地的面積, 另一方面 留下了大量的化肥。

雨季時期 河馬帶來的營養會 重新改變水生群落 ,而 旱季 又開始降低,這種因河馬帶來的壓力迴圈未來或許還會改變周圍整個生態。

科學家認為人類活動與河馬活動還會有不同的情況變化,隨著研究的推進,該問題或特許以得到更充足的解釋。

有意思的是,由於 小河馬腸道 中是無菌狀態,因此它們也會像考拉一樣食用母親的糞便。

小河馬在某一階段也會擔任分解者的任務,就是對於河裏的魚兒們來講就很糟糕了,不管它們怎麽做,要麽被人吃,要麽就被河馬的糞便憋死。

如今坦桑尼亞地區的河馬仍然在這裏生存, 4000頭 河馬如同一支浩浩蕩蕩的軍隊,每年徘徊在水域周圍。

然後醞釀下一次的活動,為河流生態系來一次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