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必要甩鍋扣鍋,也沒必要陰謀論,這是個科學問題,我們來講講清楚。
PM2.5是如何產生的?哪種來源最主要?誰應該負責任?
可以透過「顆粒物源解析」給出答案。怎麽解析的呢?粗略地說,先收集一些空氣中的PM2.5作為樣本,然後測定樣本的化學組成,再套用一定的模型,分析樣本來源。國內最常用的是「受體模型」,原理很簡單,不同源頭產生的顆粒物具有不同的組分(比如來自土壤塵,那麽必然與地殼元素組成相一致;來自尾氣,就與尾氣的成分相一致),測得樣本的組分,就可以推知各個源頭對樣本的貢獻。直觀地形容,好比一個有經驗的廚師可以嘗出一道菜裏加了多少鹽多少糖多少醋多少辣椒;前提是熟知菜的味道(樣本組分)和鹽糖醋辣椒的味道(各源頭組分)。
所以每一個研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必然都有其限定。我們采到的樣本因時因地而不同:在煉鋼廠的煙囪下采樣,和在交通高峰期的街頭不一樣;在廣州夏天的雨後采樣,和在北京冬季的早晨不一樣;在大建設的年代采樣,和小城寡民雞犬相聞的時候也不一樣。大多數研究,是取某個地區、某個時段內連續采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