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在「不太懂」的狀態下,如何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或藝術展?

2023-04-21旅行

「不太懂」的狀態,太正常了。朦朦朧朧而產生的感受力,才是藝術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先來說說,怎麽來看待「不太懂」的狀態吧~

@知乎親子 @知乎旅行

一、「不太懂」才是藝術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藝術,你說它淺吧,人人都可以欣賞、一千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即便沒讀過書的人也可以說兩句,即便牙牙學語的孩子也可以看到顏色、形狀、大小,如果是寫實的繪畫,也能猜到畫裏畫的是什麽。

你說他難吧,一件作品,不同年代不同國度不同的人,尤其是專業的人士都能產生見解,從藝術史、哲學、文化、社會心理、傳播學等不同角度,輸出專業意見。藝術無非就是當代人對現實、對自己的各種表達,有強烈的個人色彩。

以現在時髦的觀點來講,就是個人IP。

而在不太懂和太懂之間,有很多模糊地帶。

記得多年前剛來北京的時候,2014年,正好趕上中法文化年,國家博物館舉行羅丹雕塑展「永遠的思想者」,懷著對頂級雕塑大師的崇拜之心,我也趕緊買了票。

1、「不太懂」羅丹的雕塑,不妨礙我感動得熱淚盈眶

這次展覽,規模龐大,到今天還被人津津樂道,展出了羅丹139件作品,即便以前聽過很多關於【思想者】的介紹,但是真正見到真品那一刻,還是無法掩飾想哭的沖動,我甚至都搞不清楚原因,這種對崇高產生的本能反應,就是藝術給人的震撼。

現在看到照片,能哭出來才怪

雖然我當時對藝術、對雕塑、對羅丹知之甚少,完全「不太懂」,但是完全不妨礙我欣賞藝術,我從這件作品中得到的內心感受,這就是藝術直抵人心的力量,1000件印刷品、仿品也難以達到分毫。

我當年還用手機拍下的了一堆作品,現在還在qq空間存著呢,其實當時完全可以不拍,或者只拍幾張,而是用眼睛去觀察、去感受。

只是我當時不懂這些,只是走馬觀花,不停哢嚓哢嚓,撿到了芝麻,卻丟了西瓜。

雲欣賞下我當時拍下的羅丹大作吧~那些紋理、作者傾註的思想,恐怕不看到真品永遠感受不到~

【地獄之門】也是一件偉大的作品

所以懂不懂,真不重要,畢竟絕大多數人都不是搞藝術的專業人士。

以前單身時候,工作或者住的地方離北京幾個大的藝術區很近,有時間,幾乎每周都去逛藝術展、有什麽藝術沙龍、開幕活動可沒少參加,存在QQ空間裏拍的照片好幾千張。

後來結婚生子,尤其是孩子小的時候,因為藝術館的環境很靜,似乎跟孩子天生容易吵鬧格格不入,所以好久沒去了。

唯一去的幾個是疫情期間,帶著孩子逛了首都博物館、自然博物館、汽車博物館,其余更多時候,是帶他去室外的景區,今年就去了天壇、圓明園和大觀園,其實室內室外都是一樣的,裏面有巨大的資訊量,只不過室外的環境對孩子更友好一些,孩子可以撒歡、可以吵鬧。

帶著小小孩去自然博物館看恐龍~

去首都博物館看各個朝代的藝術作品。

而我是純自然體驗派,去博物館或者藝術館完全是即興,我也本能排斥做完備的攻略再去,因為沒有看到實物,資訊查得再多也是皮毛,直接隨心所欲、心向往之,等到回來,再查相關的資料,等待下次再去的時候,再仔細觀摩。

2、第一遍走馬觀花、第二遍仔細觀摩,第三遍會心一笑,每一遍都有新的收獲

一個好的博物館或者藝術展,至少也得看上三遍吧,第一遍粗粗瀏覽,然後回到家查資料,看背景,第二次再對照著了解到的背景知識細逛,仔細觀摩,像看書一樣,第一遍瀏覽,第二遍精讀,第三遍,看到「get到」的地方會心一笑,然後還可以逛第四遍、第五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收獲。

帶孩子去也一樣,別看孩子小,以為什麽也不懂。

畢加索曾經說過,我14歲時就能畫得像拉斐爾一樣好,此後我用一生去學習像小孩子那樣畫畫。而【當代藝術與美國兒童美術教育】這本書也提到,兒童在繪畫過程中的直覺和非理性的表達方式,與當代藝術的許多表現形式想通。

所以,不用怕帶著孩子去博物館、美術館這種大人去了都「不太懂「的地方,帶著他們來到那個跟日常生活不一樣的場域,本身就是一種審美力的培養。

而審美力——對美的感知能力,才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上限。

那麽如何帶著低齡孩子參觀博物館或藝術展呢?

綸寶媽媽在這篇文章裏總結了一下,帶孩子去博物館或者藝術館,需要提前做功課的事項, 以及沒必要做功課的事項,以及怎麽引導孩子欣賞一幅作品~

二、如何帶孩子參觀博物館或藝術展?

就拿北京為例吧,北京有大大小小幾百家博物館、藝術館,尤其是很多還是重量級的博物館、藝術館,不提前做點功課、直接貿然前往,恐怕還是不行的。至少應該提前做這些工作~

如果6歲以上的孩子,完全可以和大人一起搜尋下面這些資訊呀~

1、了解博物館的基本資訊

地址

有很多名稱近似的博物館、美術館,很容易搞混淆,比如今日美術館、時代美術館、現代美術館,如果連名稱都沒搞清楚,本來買了民生現代美術館敦煌展的門票,卻去了時代美術館?那就鬧烏龍了。

開放時間

北京很多博物館、美術館都是星期一閉館,晚上5點左右關門,如果對開放時間沒有概念,大老遠跑一趟看不上也是得不償失。

交通出行方式

很多博物館、美術館的位置都在人潮洶湧的商業區,可以提前了解下停車資訊,有一次我們一家三口去圓明園,本來要趕下午6點多的高鐵,5點才晃晃悠悠出來,覺得沒問題,沒想到在停車場卡了個大bug。

遇到晚高峰還要排隊交停車費,停了至少30分鐘,趕不上高鐵不說,因為要趕第二天的婚禮,只能帶著孩子半夜上高速開了4個多小時。

停車資訊

尋找相關的app、關註公眾號和官網、高德地圖等,有停車場位置和收費方式,有一些景區或者博物館停車費又貴又難停,不如改成地鐵、公交等公共交通。

講解或者器材租借資訊

我一般的習慣是不找那些大眾化的器材租賃,不管是景區還是博物館,有很多都有提示資訊,但是重復的內容說了幾十年,資訊淺顯大眾化,不如自己去看點專業著作。

而藝術館的展陳資訊,在公眾號裏也可以查到,如果有特別想看的展,不如去蹲一下開展的沙龍,甚至能見到藝術屆的名流,還能吃到冷餐,也是非常不錯的體驗。

參加畫展開幕式
畫展開幕式表演

以我的經驗,我會盡量避免大眾化的資訊,去找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來幫助自己理解消化博物館或者美術館的作品。

2、主要藏品

場館地圖

每家博物館或者美術館,尤其是大型博物館都有地圖,在入口顯眼處,可以提前拍下來,按圖索驥得走,當然也可以開盲盒式走法,不過為了避免錯過一些必看場館和作品,建議提前了解下場館的地圖。

主要藏品資訊

主要藏品的資訊,一般在公眾號裏或者官網上都有,有很多藝術品可能還大有來頭,可能是國際友人贈予、大師的殿堂級作品,裏程碑式的作品等影響力,可以提前mark,專門去看一看。

3、主要特色

正在進行的展覽

有很多藝術館或者博物館,都有臨時展,甚至有一些規模較小的美術館,整個場館都是一輪接一輪的臨時展,而且都是團隊精心策劃和布展的,可能還有開幕的演出和沙龍、訪談,所以沒事可以關註下臨時展資訊,有一些是很有影響力的大師巡回展,錯過非常可惜。

藝術品商店或者博物館周邊

如果去逛博物館,尤其是美術館,一定要去他們一般開在旁邊的藝術品商店看一看,通常都有很多很有設計感的、跟這家場館相關的藝術品周邊,還有藝術館指南等。一般價格會比普通的商品貴一些,如果有預算,可以買一套畫冊帶回家,沒事可以翻一番,制作精良,賞心悅目。

每次帶綸寶去逛博物館或者景區,基本我們都會買點周邊,在首都博物館的時候買過生肖的紀念幣,在天壇的時候買過好幾個天壇雪糕。

綸寶爸爸給孩子買了一個小老鼠的紀念品
天壇的祈年殿雪糕
天壇的祈年殿雪糕
圓明園的棒棒糖

所以現在綸寶已經開始運用自己的審美來挑衣服了,不好看的衣服、鞋不穿,還經常評判一件東西的好壞,質感太差的東西,他也不亂買。

主要藝術風格

不同的美術館、博物館有不同的內容偏好,有一些美術館喜歡新銳藝術家的作品,有一些偏愛西方藝術、有一些釘選中國傳統文化。如果看展有一定偏好,可以定期檢視下他們的展陳資訊。

藝術工作坊

有很多有影響力的美術館都有自己的藝術工作坊,策劃一些給成人或者兒童的藝術交流、互動活動,免費或者50-100塊一次,孩子可以做手工、繪畫,或者展開某一種藝術風格的創作活動,這個肯定是比街邊的藝術興趣機構要高幾個維度,可以給孩子報名,挖掘一下孩子的藝術潛能。

我以前住在民生現代美術館附近的時候,就非常關註他們舉辦的各種工作坊,策劃的針對兒童的藝術活動確實非常有啟發,很適合小學生來參與。

圖源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公眾號
圖源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公眾號

例如,2023年民生現代美術館的「兔飛猛進2023元旦工作坊」,藝術家和導演湯柏華先生為觀眾介紹泥板畫,帶活動觀眾用純正材料感受敦煌之美。在動手環節,觀眾們需要把準備好的粉本轉印到泥板上,然後再上色,然後湯柏華先生把大家制作好的泥板畫拍攝下來,做成連續的動畫。

簡直是又長見識,又有創意。

三、不需要「懂」什麽?

上面已經提到過,不太懂的狀態,恰好是看藝術品最好的姿態,因為沒有束縛,可以把自己沈浸在藝術的世界裏,完全感性得去感受藝術的魅力。

那麽這裏再說得更具體一點,如何來維持這種「不太懂」的狀態,讓審美力自然得流動。

1、不要想一次看全

很多人去博物館或者美術館剛開始都有一個美好的願望甚至奢望,就是把作品看全,獲取盡可能多的資訊。看一些小展還有可能。

如果真的去國家博物館、故宮,甚至國外的盧浮宮、凡爾賽宮、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或者其他國家任何一個國立的有影響力的博物館,都無異於癡人說夢,甚至這種說法本身就很可笑。

盧浮宮
凡爾賽宮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既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所以更沒必要給自己那麽重的思想包袱,松弛的、輕松的去看展,讓思緒自由的流淌、舞動,才是最好的姿態。

2、沒必要把資訊查得很細

看藝術也講究緣分,也許你看上的、喜歡的,未必是這個藝術家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甚至是最平平無奇的一個,不過那也不妨礙我們對一件作品的喜愛。

就相當於,雖然薛寶釵哪裏有好,但是賈寶玉就是產生不了愛情,個人和藝術品也講究一期一會、「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

所以如果你喜歡某一件作品,可以從讀一件作品開始,然後開始搜尋這件作品的創作背景、藝術家的藝術風格、生平往事,流派和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管窺見豹,效果可能比了解100件作品更好。

3、不需要看多少藝評

如果你還想深入了解一件作品,也可以多看看相關的著作,我現在一般在得到上看電子書,一查關鍵詞,很多相關的著作就能查到。

可以看一些介紹,不過應該等到自己獨立思考有了一些觀點之後,這也是培養孩子和自己創造性思維方式的好機會,我們看藝術展也是為了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習慣,從而辯證的去吸收別人的觀點。

4、沒必要帶多好的相機+配置多少記憶體

從我上面的經驗教訓,真沒必要拍太多照片,除非你要創作什麽東西,已經想好了創作思路,需要從自己的視角出發。

除此之外,如果當個單純得沒得感情的拍照機器,用不專業的攝影方式,把作品都拍下來,完全沒有必要,尤其是一些攝影作品,或者被玻璃罩保護的作品,拍攝會有嚴重的反光。有這個精力,還不如用眼睛和心去感受作品。

下面就是我之前踩過的坑。

四、看展的建議姿態

1、讓孩子自己去解釋畫中的內容

對於5歲以及更大一點的孩子,他們已經有了一定認知和判斷,可以讓孩子自己解讀繪畫中的內容,他們跟大人往往有完全不一樣的視覺系統,我們也不需要讓他們懂,如果能借著孩子自己去講故事的機會,家長給孩子進行點藝術史方面的介紹,再好不過。比如畫家、畫派,他們所在的時代背景,已經足夠了。

而且家長表達的方式也要更有趣味性,類比孩子比較熟悉的事物。比如講到印象派,可以說,很像在晃動中拍攝的自然風景,顏色亮麗而且朦朦朧朧的,用孩子熟悉的事物去介紹他不熟悉的事物。

印象派,搖晃中的自然美景

對於更小的孩子,他們的能力恐怕還達不到閱讀作品的程度,那就帶他們走馬觀花的走一走,同時給他們介紹介紹,不過孩子的註意力相當有限,可能很快就沒興趣了。

我家綸寶第一次去首都博物館的時候,到處走走停停,後來我們在樓下的一個互動裝置那裏玩了半天。那裏才是他的樂園啊~

2、給孩子介紹一些藝術史的知識

畫家的名字,屬於哪個畫派,這個畫派的代表風格和歷史背景,這個畫派有什麽代表性的作品和觀點,在藝術史上有什麽意義,可以給孩子提供一些初步的藝術史知識。

3、教孩子欣賞一幅畫的常規思路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有沒有解讀一幅畫或者一幅藝術作品的常規思路呢?當然有,一般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色彩、線條、形狀、構圖等。

用了哪些色彩,給人什麽感覺?
畫中都有哪些線條?起到了什麽作用?
畫中有哪些形狀?各個形狀之間是什麽空間關系?
畫中的構圖關系,是圓錐體、圓柱體、圓球體還是其他的什麽?(塞尚認為,世上萬物都可以還原成圓錐體、圓柱體、圓球體等空間結構)

這樣看一幅作品,可能會更有思路一點。

4、感受美術館的雕塑和建築

很多博物館、美術館室外還有配套的景觀設計或者雕塑藝術,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欣賞,對了,現在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了藝術商場,比如K11、僑福芳草地等,直接在商場裏就可以看展、看雕塑作品。

如果想遊玩的場景更豐富,也可以直接帶孩子去這類商場,而且直接可以在那裏吃飯購物。

2022年過年的時候,我們就帶著孩子去了僑福芳草地。當時還趁著冰墩墩的熱度,拍了不少靚照。

ps、保護設施看好孩子,是家長的責任

還有一點,家長朋友一定要註意,不管是博物館還是美術館,裏面的作品都價值不菲,如果損壞需要賠償,那就太糟糕了。所以在參觀過程中,一定要看好孩子,同時也盡量別發出太大的噪音,這是家長的責任。

簡單的總結一下,沒必要把「不太懂」當回事,以閑適、自由的心態去看展,順便可以給孩子提供點藝術史的知識,如果不感興趣,也沒所謂,在那個場域裏,就已經是一種審美熏陶了。

而孩子的審美力就在這一次一次的觀賞、陶冶中,慢慢生根發芽了呀~

|我是綸寶媽媽,想法標桿答主,關註綸寶媽媽,持續推薦優質繪本、育兒好物、家居美物、滋養美食、陪90後爸爸媽媽一起,打造高品質的育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