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旅行

有哪些江浙名小吃?

2017-09-19旅行

先文字寫寫,後配圖。

本文主要是以舊嘉興府西片為主。

1、鮮肉燒賣

傳統南方燒麥以糯米加肉沫為主,但嘉興全境基本都是鮮肉燒賣,倒是和燒賣初版,即晉北內蒙一帶的羊肉大蔥燒賣比較契合。

鮮肉燒賣傳統上是冬筍鮮肉,現在也有做成蛋黃鮮肉的。一般裏面會加皮凍,讓燒賣更有汁水。

做得好的燒賣開口不完全蒸熟,而是透過故意夾生一段,略韌和硬一些來豐富口感。

2、茶糕

米制品,裏面有鮮肉或者豆沙兩種,但傳統上還是鮮肉為多,底下常用裹粽子用的箬葉。糯米的軟糯和鮮肉的汁水,香氣混合在一起,口感是非常好的,相對豆沙茶糕更受歡迎。

特別是肉汁,肉油和米糕接觸的部份,別有一番風味。

茶糕以德清縣新市鎮的為最有名,分布也在周邊,範圍不大,可能僅僅在鄰近縣才有。

茶糕的原料和茶葉並沒多大關系,之所以叫茶糕,據說是因為早期為茶館店販賣的小吃,因而得名。不過,軒寧一帶是將其稱為方糕的。

3、大餛飩

大餛飩似乎主要分布在蘇南浙江上海的大多數地區,但溫州是沒有的。台灣有溫州大餛飩,被人指出是名不副實。

大餛飩比較像江南地區對北方餃子的替代品,樣式來說和小餛飩區別不大,只是更大一些,皮更加厚實。因為比較大,所以大餛飩可以當正餐吃,小餛飩的量就太小了。

江南地區吃北方餃子,也是普遍帶湯吃,這與北方主流幹吃是不同的(北方人把帶湯吃水餃稱為吃湯水餃),不知道是否和大餛飩的吃法有關。

4、小餛飩

小餛飩的分布更廣一些,整個長江下遊都是吃的。

小餛飩是比較明顯有「小器」畫風的鄉土食物,餛飩皮非常薄,個頭非常小,裏面的肉也特別少。相對大餛飩,小餛飩是基本吃不飽的。

不過,小餛飩入口綿軟,且口感非常鮮美,因此實際上是相當受歡迎的。傳統的小餛飩是只加小蔥,但如今也有加紫菜、蛋皮的。

小餛飩中,還有一種特別的泡泡餛飩,顧名思義,即餡處膨起,如同泡泡,但實際裏面肉非常少。這與普通小餛飩不同,後者的餡處是癟的。

泡泡餛飩有虛張聲勢,空心湯圓之感,似乎也是以蘇州最為興盛,頗合「蘇空頭」的名號。

5、蘿蔔絲餅

有些地方又叫油墩子,比如上海市區。不過也有些地方的油墩子是豆沙餡或者鮮肉餡,蘿蔔絲餡的依然叫蘿蔔絲餅。

這也是比較有名的食物,相對來說,蘿蔔絲餅可能比較符合狹義的小吃定義,即路邊擺攤現炸,路過隨買隨吃,而基本不當成早飯或者正兒八經的點心。

蘿蔔絲餅的範圍也很廣,整個吳語區應當都是有的。放學路上買個蘿蔔絲餅,是許多本地人童年的回憶。

蘿蔔絲餅的魅力,可能是其食材的獨特性。一般來說,蘿蔔很少入此類油炸面制品小吃,但沒想到兩者結合會有很好口感。

6、粢飯團

這個食物的具體分布我沒研究過,我家鄉的傳統粢飯團是內夾白砂糖和油條,這種典型油米面糖四大金剛合體的小吃,是最典型的中國傳統農耕時代物資不寬裕下的庶民食物。

所以今天這種做法,似乎越來越少見,而代之以肉松、蛋黃乃至培根的做法,最後一個大概是受到西方快餐的影響。

粢飯團是官樣叫法,我家鄉稱為粢米飯,但不知道是否具有普適性。

7、鹹豆漿

鹹豆漿也是蘇南浙江上海吳語區特有的小吃,其他地方並不存在。這也是一個相當著名的江南特色食物。

所謂鹹豆漿,就是普通的淡豆漿裏加醬油,小蔥,油條段,有時候也加紫菜,蛋皮,蝦皮。據說外地人普遍視為黑暗料理,但在本地,鹹豆漿的受歡迎程度要高於淡豆漿和甜豆漿。

鹹豆漿反映出的是江南飲食的「醬油主義」。凡是有可能,都要加點醬油。這可能和這一帶廣泛的使用豆制品有關,醬油也是豆制品的一部份。

8、肉湯圓

又是外地人眼裏的黑暗料理之一,肉湯圓和甜口湯圓並沒多大區別,只是裏面放的是豬肉,並且個頭通常較大。

通常情況下,肉湯圓不是純團狀的,而是有個尾巴,像個大腦袋蝌蚪。之所以如此,其實只是因為過去肉,甜湯圓都做,避免混淆。畢竟裹好的湯圓是看不出裏面是什麽餡的。

肉湯圓似乎也廣泛分布在蘇南浙江上海的吳語區,其起源個人認為很可能來自金華一帶。

有一點值得一提,在吳語中,一般是把湯圓讀成湯團的。

9、小籠包(死面)

這可能是最著名的江南小吃,著名到幾乎是江南小吃的代表,著名到日本人視為整個中華飲食文化的代表,幾乎和旗袍,楓橋夜泊,三國可以並稱日本人眼裏的幾大中華文化符號。

小籠包大多是鮮肉小籠,也有蟹黃小籠,這是江南吃蟹習俗的體現。與普通北方包子不同,小籠包用的是死面而不是發面。

小籠似乎在整個吳語區都有。其中以上海南翔小籠最為有名,蘇南的蘇州無錫常州也比較多,浙北就要少很多了,嘉興本地幾乎沒有這種死面小籠。

不過,網上說江南不說小籠包而說小籠饅頭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

在蘇南上海吳語區,因為方言裏沒有包子,小籠包的確叫小籠饅頭,普通的肉包也叫肉饅頭,但在嘉興,寧波等地並非如此,依然有包子的叫法。

小籠包和燒賣比較類似,都是以蒸籠來蒸,且以醋來做蘸料。方言中,有所謂「一客燒賣」「一客小籠」的說法,一客即一籠的意思。

10、千張包/百葉包

千張包和百葉包實際上是一類東西的兩種叫法。據本人初步統計,嘉興以東,上海,蘇南的吳語區,稱為百葉,而其他浙江吳語區基本都是稱為千張。

千張包嚴格來說不能算早點,可以算小吃,但是和蘿蔔絲餅又不一樣,有正菜用途。裏面一般是鮮肉餡。

當小吃時,千張包一般配粉絲湯,粉絲湯的加料似乎各自不同。嘉興的粉絲湯主要是牛肉粉絲湯,上海則多加咖喱,應當和近代租界歷史有關。

湖州有著名的「千張包子」,但是千張包子與千張包還是有差異,前者更加正方形狀,且一般是幹貝鮮肉而不是純肉餡,並且只入小吃並不入正菜。

11、大餅油條

所謂大餅,也可以視為燒餅,薄而大,有別於小而厚的那種燒餅,後者以縉雲燒餅,黃橋燒餅為代表。

這種大燒餅似乎廣泛分布在蘇南浙北上海的太湖平原,其他地區目前本人還不清楚。

大餅一般是兩種做法,一是白糖,二是蔥油,裏面會嵌油條,所以又叫大餅油條。油一般使用的是豬油,非常肥膩,屬於物質匱乏年代的標配。

如今隨著生活條件變好,大餅油條開始逐漸加肉,梅幹菜肉餅開始出現。

12、大包子(鮮肉包子/鹹菜包子/豆沙包子)

大包子全國都有,但是包子餡的種類各地應當不同,嘉興府西鄉大致是這三種餡,並無第四種餡。

鮮肉包子全國都有,不算特色;豆沙包子更多北方風味,也不算地方特色;唯有鹹菜包子,全國來說應當算是十分特別,體現了本地「腌物主義」的飲食特點,鹹菜一般是雪裏蕻腌制。

未完待續。也歡迎大家加主頁人文地理群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