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根本不是性價比和情懷稅的問題。非要找原因其實就一個,貴。
具體來說,就是越級的貴。
這車之前素車58+,稍微帶點選裝落地就要70+了。
很多人說配置低,主要是說基礎款的舒適性配置比較低,而不是說硬件配置低。國內到港的現車除了座椅加熱,往往連B&O都不帶,連Avant都不如。
講到底還是德國佬對中國市場不太理解,怕這車總價太高了不好賣。但他們不知道,在國內願意花70w拿這車的,基本都不在乎再掏個幾萬塊上一上配置。
但有一說一,這部份選裝主要是針對乘坐感受的,而不是駕駛感受。說直白一點,就是哪怕是素車allroad,也不妨礙你開起來很爽。
但你肯定會問,你說的爽不爽我沒開過我不好說,我就問你這車憑啥能賣60w,它貴在哪?
前面提過,這車的硬件配置其實不低,EA839 V6 3.0T,空氣懸掛,電控大誇戳,就問你同價位還有誰?隔壁540i落地要多少米?
所以說,奧迪旅行車其實走的同級別性價比路線。
最美D柱的旅行車屁股其實是算白送的。你還覺著這玩意是情懷稅嗎?
那為啥還不好賣?主要還是和國內的汽車消費文化和習慣有關。大多數國人買車是寧選鳳尾、不選雞頭。
多數人買車只願意在兩件事情上花錢,一是更尊貴的logo,二是更大的空間以及更高的級別。
一句話總結:車標和軸距才是硬道理,相同logo和軸距下無腦選SUV。至於底盤和懸掛,沒幾個人在意。
換句話說,國內BBA最走量的車型,基本都是該款的低配到中配這個區間,包括SUV。
能夠得上高配和頂配的,往往會跳一跳再往上換個車型。
看懂這個邏輯你就能看懂所有標軸A6的悲劇了:雖說A6這個車系可以說是奧迪的精華之一,但國內對A6的剛性認知,是基於2.0T的40車型,換句話說,是40w的價值標簽。它決定了整個A6的調性和定位是40w-45w,真正走量的也是40+45這兩個車型。
不信你可以去問問4S,55一個月能賣幾輛。自從政采改革以後,大排量的A6排產量和等車周期,非常感人。
所以對於A6,多數潛在買主願意支付的心理價值天花板就在40-45w這個區間了。再貴,在很多人看來就是大怨種行為。
所以,大多數人不會在意allroad的3.0T,當然他們更不理解S6的2.9T。「你只負責踩剩下交給誇戳」在國內多數時間只在鍵盤上流傳,掏錢包的時候可沒人信。
至於RS6的V8,更是從來叫好不叫座。十個買得起這車的人,9個半最後去隔壁買了911。從這個角度來說,Allroad不是奧迪A6系列最慘的。當然,寶馬的M5也是一樣的窘境。
回到現實,這就導致了喜歡allroad這車的往往買不起,買得起allroad的朋友往往會選更大更高檔的車型。
你要知道,手握70預算,夠看X5L或者A8L了。你要問為啥不看自家的Q7,我只能說等你有70W你也不會看的。
不要杠2.0T/250匹,看得懂的沒幾個買得起,買得起的人家根本不在乎。
何況隔壁還有保時捷,以及保時捷的銷售,和BBA真心不是一個檔次。
說到BBA,就不得不提另外一個B,非常搞笑,他家品牌的尊貴感和使用者的下賤感同步拉滿。去看過e和cls,然後因為想花錢加選裝被銷售一通無腦懟,一瞬間我差點搞不清我和他到底誰掙錢誰花錢。同價位下造啥啥不行,但搞車內裝潢和搞品牌裝B真的第一名,非常有娛樂效果。
另外瓦罐在歐洲其實不算小眾,在德奧,周末尤其是聖誕這種長假去公路和停車場,父母帶兩娃,或者一大家子男人們一人一輛瓦罐。allroad這個車,偶爾下個田間野路下個小河灘或者跑跑山路其實問題都不大,露營黨最愛,真的是帶著詩和遠方一路遠行。
可惜到了國內,這車嚴重水土不服。買的起這車的中產們,到了一定年紀周末最大的剛需是送娃去上補習班,沒有詩和遠方,只有卷完自己再卷娃。至於假期,那更是奢望中的奢望。
所以這車在國內的功能和用車人的套用場景不適配。差不多的預算下,X5L是更多人的選擇。
講到底,病根還是有效內需的結構畸形和總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