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湖南特別推薦觀覽湖南博物院,湖南博物院是湖南省最大的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央地方共建的八個國家級重點博物館之一,收藏各類文物18萬余件,尤以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銅器、楚文物、歷代陶瓷、書畫和近現代文物等最具特色的稀世珍品。
1、黃紗地印花敷彩直裾式絲綿袍,西漢早期黃紗地印花敷彩直裾式絲綿袍,衣長132厘米,通袖長228厘米,袖口寬28厘米,腰寬54厘米。這件印花敷彩紗絲錦袍,形制為交領、右衽、直裾,袖筒較肥大,面料采用多色印繪工藝,花紋印制線條流暢,層次分明,完全突破了古代刺繡紋飾的束縛,為現存漢代婦女服飾中的佼佼者。印花敷彩紗絲錦袍出土於馬王堆一號漢墓,是迄今所見最早的印花與彩繪相結合的絲織品。它的面世,證實了文獻記載的有關「畫衣」「畫文」的可靠性,反映出漢代印染加工技術的高超。
2、大禾人面紋方鼎,商代大禾人面紋方鼎,中國唯一的以人面紋為飾的鼎。商代晚期。通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寬23.7厘米。寧鄉縣黃材鎮出土。顏色碧綠,器身略呈矩形,口部略大於底部,兩耳直立,四柱狀足,足上部有獸面紋,器身外表四周飾半浮雕的人面。人面周圍有雲雷紋,人面的額部兩側有角、下巴兩側有爪。人面紋方鼎呈暗綠色,體呈長方形,器物四面醒目的浮雕人面主題紋飾,給人以視覺上的強烈沖擊,每張人面生動嚴肅,傳達了一種肅穆崇高的美感,是研究古代思想意識、祭祀風俗,以及審美意識的重要資料。
3、立象獸面紋銅鐃,商代立象獸面紋銅鐃,1959年出土於湖南寧鄉老糧倉師古寨。湖南寧鄉是中國考古發現中出土了大量商周青銅器的三大地方之一,被譽為「南中國青銅文化中心」,從1938年開始,寧鄉就不斷出土考古價值、藝術價值很高的青銅器數百件,其中包括四羊方尊、人面方鼎等。 這件立象獸面紋銅鐃顏色土褐,外形酷似兩片合起來的瓦塊,雖然看似厚實笨重,制作卻精細講究。器物上部兩側有立象、虎、魚和乳釘相間排列,粗大的變形獸面紋線條上還有雲紋,器身的粗獷厚重和紋飾的繁縟精美、獸面的抽象神秘和象紋的寫實鮮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令人過目難忘。鐃是一種樂器,經過測音,此鐃不同的部位能夠發出不同的聲音。
4、人物禦龍帛畫,戰國人物禦龍帛畫,1973年出土於湖南長沙子彈庫1號墓,距今已有2400多年,是中國現存年代最為久遠的人物肖像帛畫,與「人物龍鳳帛畫」並稱為先秦繪畫藝術中的雙璧。 人物禦龍帛畫因年代久遠已呈棕黃色,整幅畫畫面布局得當,畫面正中描繪一有胡須的男子,龍、鷺、魚以及輿蓋等元素,各得其所,比例準確。繪畫技巧上用筆細勁,富於曲折、剛柔、粗細變化,畫幅中那些向後飄拂的冠帶和華蓋上絳帶的刻畫,更使整個畫面具有飛動之感,表現了楚藝術譎怪莫測的獨特風格。
5、黑地彩繪棺,在地底下埋藏了兩千多年的漆器藝術品,依然閃耀著令人目眩神迷的色彩。彩繪棺上穿梭於流雲中的神奇怪獸。該棺內髹朱漆,外黑漆為地,用朱、白、黑、黃、綠等顏色,繪出流動奔放的雲氣,雲氣間有一百多個形態各異的動物和神怪穿插其間,組成了五十七幅內容不同的畫面,這就是漢代雲氣紋漆畫的典型作品。
6、T型帛畫,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1972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時覆蓋在漢墓的錦飾內棺的蓋板上,考古學者多認為,其是出喪時作為「遣車」先導所打的「幡」。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整體呈「T」型,上寬下窄,是用三塊單層的棕色細絹拼接而成。頂部裹有一根竹竿,並系以棕色的絲帶,以便張舉懸掛。帛畫色彩艷麗,畫幅大面積使用朱、黃、黑、白等作為主色,人物、景物用墨線細描,形象刻畫細膩,以純熟的繪畫技法,以及繁復巧妙的構圖,構成了這幅內容豐富復雜的畫作。
7、曲裾素紗褝衣,素紗襌衣,西漢長沙國利蒼的妻子辛追夫人的隨葬品,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辛追墓。出土時在一號墓葬具的一個竹箱子裏,裏面有錦袍、單衣,還有裙子、襪子,一共十四件衣物。 素紗襌衣以素紗為面料,由蠶絲織造,沒有襯裏,沒有顏色,絲縷極細,織作精美。即使算上紋錦鑲邊的衣領、衣袖口和衣襟邊緣,整件衣服一共只有49克,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可以想象它所能營造出來的朦朧美感。它被譽為西漢時期紡織技術的巔峰之作,是存世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藝最精湛、最輕薄的服裝珍品。
8、蘭亭序,湖南博物院館藏唐摹本【蘭亭序】托名為褚遂良所書,正文絹質,黃褐色,又稱「黃絹本」,被認為是僅次於唐馮承素神農本的精良摹本。 因這卷【蘭亭序】所用的是絹本,有些紙上的效果不易被體現出來,再加上年代久遠,絹色陳舊泛褐,使之與當時的藝術效果有一定的距離。但主要的筆意、字形仍被保存下來,能使人清楚地看到書寫時行筆的輕重、急徐,既展現了王羲之書法魅力,同時也呈現了唐代早期的書法風尚。該摹本為歷代藏家所愛,在正文末行「斯文」之下有「芾印」、「子由」二朱文印。卷前引首有明代著名書畫家、鑒賞家董其昌題「墨寶」二字。卷中有明代書畫鑒賞家項元汴藏印甚多。卷尾還有明代許初、清代王澍、賀天鈞等人跋,多有贊美之詞。
9、 「皿而全」銅方罍,器蓋鑄有「皿而全作父己尊彜」八字銘文,器身則鑄有「皿作父己尊彜」六字銘文。整器集立雕、浮雕、線雕於一身,造型莊重高峻,被譽為「方罍之王」,是中國青銅文化鼎盛時期的代表作品。此器於1919年出土於桃源,器身曾流失海外近百年,2014年洽購回國入藏湖南省博物館,得以蓋身合一,完罍歸湘。
10、人物龍鳳帛畫,戰國人物龍鳳帛畫,1949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是中國發現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人物肖像畫之一。其與「人物禦龍帛畫」大致確立了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基本表現手法。 人物龍鳳帛畫質地為深褐色平紋絹,呈長方形,是用線描設色方法繪制的一幅構圖簡潔而意境深遠的作品。其畫面省略了一切背景,只著力表現婦人、龍、鳳三個形象,以墨線勾勒及寫意手法描繪,將毛羽飛動的鳳鳥、扶搖升騰的黃龍以及神態莊重的婦人放在一個空間裏,形成一弛一張的鮮明對比,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11、朱地彩繪棺,西漢朱地彩繪棺,1972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是西漢長沙國丞相、第一代轪侯利倉的妻子辛追的葬具。它出土時套在黑漆素棺、黑地彩繪棺之內,是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四層套棺中的第三層。 朱地彩繪棺通體內外皆鬆朱漆,外表朱漆底上,又用青綠、粉褐、藕褐、黃白等明亮的顏色,彩繪龍、虎、朱雀、鹿和仙人等「祥瑞」的圖案。每一棺面的紋飾圖案各不相同,絢麗的色彩和迷幻豐富的影像形成富有音樂感的瑰麗的藝術風格,為世人呈現了一個楚文化中流動飛揚、變幻神奇的神秘仙境,是中國漆器工藝史上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12、豕形銅尊,1981年被湖南湘潭船形山一位居民發現,當時他正在平整新房地基,挖出了這件豬形銅器。就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作來看,以野豬作為器物形制極為少見,在現有的商代青銅器中僅此一例,因此彌足珍貴。 豕形銅尊造型逼真,有栩栩如生之感。器身呈站立姿勢,整體比例關系與結構細節都比較精確,具有很強的寫實性。其周身紋飾精美和諧,頭部陰刻獸面紋,腹背為鱗甲紋,四肢為倒立的夔紋,各種紋飾的變化與配合處理得恰到好處。尊為酒器,就古代禮俗來考察,豕形銅尊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善於從農牧生活中進行藝術創造。
了解一座城市一定要去它的博物館看看,如果您有時間來到了湖南,就到湖南博物院觀覽經典文物,感悟中華民族從古至今的智慧與勤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