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娱乐

深陷饭圈时代,「理智追星」能否成为未来娱乐大势?

2021-04-27娱乐

流量时代,追星已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粉丝不仅在追星中收获了快落,还有可能收获一技之长,摄影P图做海报剪视频样样精通......追星不是一件「坏」事,但成为「脑残」粉——不顾事实真相分青红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他们的小偶像永远是万事可原谅的三岁宝宝——这可不是件好事情。

学堂君想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聊,人们为何会追星?追星又是如何变得不理性的?「理智追星」真的很难吗?

最近这几年,娱乐圈着实不太平,热搜榜上时不时地就会出现一个血红色的「爆」字。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在获得鲜花与掌声的同时,自然也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他们的每一个小失误都可能被放大,而如果犯下吸毒、逃逸这些碰触道德底线的大错,则更加难以原谅。

然而,就在这些犯错的明星为千夫所指之时,总会有一些粉丝执迷不悟,和他一起对抗全世界:

「这些都是为了孩子!」
「TA也很悔恨,TA过得很不好。」
「难道明星就没有犯错和被原谅的权力么?」

甩锅、卖惨、模糊视听……明星的洗白套路层出不穷。一方面,营销公关团队带节奏、领风向,而另一方面,明星的成功「转型」也有赖于粉丝的 「不离不弃」。为什么有些不理智追星的粉丝总能轻易原谅偶像的错误,甚至为了维护他而罔顾事实?

1 追星使我快乐

在正文的开始,我们先来探讨一下追星的理由。饭圈外的人不理解粉丝的疯狂,不知他们为什么能为一个素不相识之人费心、费力、费钱;而追星女孩们在尝过这滋味后,却仍无怨无悔,一入饭圈深似海,从此不甘当路人。这段追星之路始于什么,而又为何愈演愈烈呢?

心理学家们曾研究过球迷心理,将追星的理由总结为了以下三类[1]:

// 01 通过与成功者建立联系,从而增强自尊

Cialdini及其同事的研究发现,在棒球比赛后,如果自己支持的队伍胜利了,球迷们会倾向于用 第一人称 来描述胜利,例如,「我们今天的进攻很棒」 ;而如果自己支持的队伍失败了,球迷们选则倾向于以第三人称来描述失败,例如,「如果他们只靠一个人的话,是无法得分的」。

相比于失败, 粉丝更倾向于将偶像的成功与自己联结在一起,从而知觉到更大的自我价值。 偶像的成功当然不仅仅属于自己,还有赖于粉丝的不断努力。当偶像电影票房大卖、音乐高居榜首、被任命为慈善公益大使时,粉丝也会与有荣焉,会不由自主地感慨「我家爱豆真争气」,「我真有眼光」,「我们共同的努力得到了回报」。

// 02 粉丝身份让我们不再孤单

除了增强自尊,还有一部分人选择追星是为了获得 归属感

加入后援会、买同款应援物、和小伙伴追同一部剧、在微博上和一帮人站在同一战线维护偶像…….这些举动让你拥有了自己的追星圈子,你开始获得他人的认可。融入饭圈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粉丝之间总是有着很多共同话题,总能聊到天南海北。

追星,的确满足了很多人的社交需求,弥补了缺失的归属感。

// 03「命运」驱使我们走向追星之路

前面两条理由的目的性都较强,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粉丝在追星之初并未抱有任何目的。有时出于 从众心理 ,跟着身边的人一起追剧,看了一两集然后便无法自拔;有时可能在一开始只是被朋友安利,然后越了解,越发现TA的魅力……

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在某个时间点,突然地有了粉丝的身份。

总之,因为明星的个人魅力、自己的社交需求,以及种种因缘巧合,粉丝们对明星建立起了「他很优秀,值得我去支持、付出」的初印象。

2 对「他很优秀」的一再确认

一旦我们形成了最初的态度,我们就会开始选择性地注意与态度一致的信息,或者把模糊的证据用与态度相一致的方式去解释,这就是态度结构的心理指向效应 [2]。

Sydner和Swann[3]曾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让一群女大学生对一个人进行访谈,其中一半的女大学生被告知「这个被访谈者可能具有外向人格」,而另一半女大学生则被告知「这个被访谈者可能具有内向人格」。每个女大学生都拿到了一份访谈提纲,其中包含26个问题,一些问题适用于向外向的人提问,例如,「如果你想让聚会的氛围嗨起来,你会怎么做?」,一些问题则适用于向内向的人提问,例如,「什么原因让你难以向他人敞开心扉」。女大学生们需要从中选取12个问题向被访谈者提问,以确定他是否具有某一特定人格特质。

结果发现,在提问时,女大学生们会 频繁地选择那些可以验证她们假设的问题 ,也就是说,如果她们事先认定被访谈者是外向的学生,她们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适用于外向的人的问题;如果她们事先认为被访谈者是内向的学生,她们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适用于内向的人的问题。

当人们形成先入之见后,会更期望得到支持其信念的答案。 因此,与路人不同,粉丝在搜索明星的信息时,会更加关注积极信息,而选择性地过滤掉那些负面消息。这种策略 并非有意地扭曲事实,其根源在于我们的信念在引导和组织我们的思想。

3 从我不听到我不信

当「他很优秀」的信念被一再加深,想要推翻它,变得难上加难。面对质疑时,粉丝们常常具有 「认知保守倾向」——即使导致某种信念形成的信息是完全不可信的,人们仍然会墨守这一信念。

斯坦福大学曾经针对「认知保守倾向」进行过一系列实验。研究者首先要求参与者阅读一些虚构的信息。其中参与者得到的信息能推断出「敢于冒险的人成为了优秀的消防员」这一结论;而另一部分参与者根据得到的信息则会推测出相反的结论,即「敢于冒险的人成为了不合格的消防员」。这两种观点都有相应的案例支持,因此参与者的推论在一定程度上是「令人信服」的。

接着,研究者让参与者根据阅读的信息写下他们的推论以及推理过程。在完成之后,研究者抱歉地告知参与者他们刚开始拿到的信息是 完全虚构 的,希望大家能够完全忘记之前的内容重新进行推论。有趣的是, 对证据彻底的推翻并未改变参与者的信念,参与者仍相信自己先前做出的推论,只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原有推论中「冒险」和「消防员」的关系。

这种「认知保守倾向」部分解释了在明星之前的种种正面行为被发现是逢场作戏后,粉丝为何仍会坚定地保留原有的态度观念。

4 否定偶像带来的痛苦

有时候,粉丝的原有态度会「顽固」得令人吃惊。

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价值系统,而在粉丝形成自我价值观的过程中,偶像往往会起到重要作用。在粉丝的 自我卷入程度 较深时,即自己特别认同对偶像的行为,甚至把偶像的所作所为、兴趣爱好当成自己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所在时,否定偶像就变得格外艰难了[2],因为这种否定意味着自我价值系统中曾经被肯定的某些东西是错误的,这会带来一系列痛苦的认知反应,甚至威胁到我们的自尊,因此粉丝往往不愿直面这种挑战,拒绝被说服。

上文中,我们还提到了粉丝的身份可以让人融入到新的圈子里, 产生归属感 。在追星的过程中,粉丝之间也会建立联结,甚至彼此会成为重要的朋友。在这种情况下,对偶像「信任、崇拜的态度」就具有了社会意义,这种 与重要他人共享的价值观更加难以被撼动 [2]。

诚然,粉丝滤镜很难摘下,要保持客观、开放的态度并不容易。但一味地维护和洗白,对于偶像、粉丝本身、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都是弊大于利的。追星也需要理性,偶像并不是完美的,有时候,从他的失败经验中得到警示,也是一种向他学习的方式。

如果单看词语的表面含义,追星听起来十分浪漫——追星,追逐星星。学堂君以为,无论何时,当一个人站在阴沟里仰望星星时都不应该被指责。追星本身并无对错,它是期盼美好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关键是要认清那些非理性的追星行为,平衡好对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对偶像的崇拜,愿我们都能理智追星。

参考文献:
[1]Boon, S. D.,& Lomore, C. D. (2010). Admirer-celebrity relationships among young adults:explaining perceptions of celebrity influence on identity.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7(3), 432-465.
[2]David C. Giles.(2002). Parasocial interaction: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model forfuture research. MediaPsychology, 4(3),279-305.
[3]Horton, D.,& Wohl, R. R. (1956). Mass communication and para-social interaction. Psychiatry-interpersonal &Biological Processes, 19(3),215-229.
[4]乔志宏, 张菁, 车宏生. 中学生偶像崇拜、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 2010(5):79-82.
[5]时嘉惠, 张梦圆, 杨莹,等. 初中生偶像崇拜及其与生活目标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性别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6, 32(6):666-674.
[6]王萍, 刘电芝. 初高中生明星崇拜现状及教育对策[J]. 教育科学研究, 2011(6):48-51.
[7]姚计海, 申继亮.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 心理科学, 2004,27(1):55-58.
[8]岳晓东. 青少年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的异同分析[J]. 青年研究, 1999(7):2-10.

作者:芒果熟了

相关原文:就算TA犯了弥天大罪,我还是要为TA吹爆彩虹屁!

欢迎关注心理学科普平台@京师心理大学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出品,奉献百年积淀,带你脑洞大开。任何形式的转载请知乎私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