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游戏

12 岁网瘾少年迷恋打游戏辍学 20 天,老师带他去工地陪妈妈搬钢筋,对网瘾少年哪些教育方式比较有用?

2022-06-02游戏

现场母慈子孝,结局应该很美好,对吧?

但是,孩子为什么会沉迷网络游戏?

在学习和生活中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

父母忙于打工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到底有哪些特征?

这些不是靠一点孝心和愧疚感就能弥补的,是需要大量的调查和专业的帮扶工作才能解决的问题。

把孩子带到工地上看母亲的辛苦可不可以?当然是可以的,但你不能只靠这个手段来解决问题啊!这跟道德绑架有啥区别?等于现场就给孩子留下了一个选择题:

「你到底是要自私享乐,承受道德压力,还是去学习,承受学不懂还要继续逼迫自己学的压力?」

人对痛苦的感知是和时间距离相关的,眼前的痛苦往往更痛,对人的逃避行为更有驱动力。

孩子现场看到妈妈的辛苦,愧疚感当然是爆棚的,下一个好好学习的决心一点难度都没有。但回到学校,学业的压力就摆在眼前了,而对妈妈的愧疚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这个时候孩子又拿什么来坚持呢?

要是能更轻松地学好,哪个孩子不想当个好学生呢?

这并不是动力不够,而是阻力太大啊!

不去研究阻力,光在这里用所谓的善心大力出奇迹,等于是把孩子放在愧疚感和挫败感之间使劲挤压。

就像这个新闻,结局都是美好的:孩子连字迹都开始工整了。

但后续呢?马上到了升初中的时候了,学业压力骤增,青春期特有的自卑心也起来了,光靠写好几次字有什么逆天改命的用吗?跟学校讨论好怎么针对这些家长忙于生计、疏于管理的孩子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了吗?

当孩子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与和谐人际关系的支持时,现在这些愧疚感甚至会成为加速其内心崩塌的催化剂——对,反正我就是个蠢笨的学渣,愧对父母,也对不起自己,但我就是这么笨,不适合学习,所以还是摆烂吧,爸妈也别爱我了,再生一个吧,让我自己自生自灭算了。

所以啊,对这样的新闻,还是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比较好,不要看着宣传得很漂亮就觉得这个办法真的很好用。

对于这些案例,需要的是由一系列方法组合而成的方案,需要的是处理好孩子跟父母、同学、老师、朋友等一系列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粗暴的一个单一的方法就可以药到病除的。

比如:

如果是自卑引发的学习困难,那症状特征就是太害怕自己学不好很丢脸,所以学习的时候包袱就很重,经历了几次挫败后,发现无论怎么努力成绩都在波动,而且又害怕老师对自己失望而不敢请教,于是就在无助中用打游戏来逃避现实了。

这一类的问题,把孩子叫到妈妈那去营造愧疚感,只会加剧症状。

而如果是单纯沉迷游戏的问题,那症状特征就是焦躁感特别重,缺乏延迟满足的能力。这一类的问题,是因为情绪很少被关注和处理,导致孩子容易凡事都往最悲观的方向去想,不太会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反复的练习来强化自己的能力,所以就容易沉迷到能够即时满足的游戏里去。

这一类的问题,愧疚感的确可以平复一些焦躁感,但单纯靠孝心,维持效果并不持久,因为孩子如果没有学会怎么处理自己的情绪,不会通过与同龄人的对比来意识到有时候学习受阻是正常的,那要不了多久孩子还是会再次沉迷到游戏里去。

更严重的一些情况,比如遭受了霸凌导致无心学习,那这就更加不可能通过看看妈妈的辛苦就重新燃起学习的动力。

所以再次强调结论:方法要讲究对症下药,不仅要讲究治标,还要考虑巩固治本。要对这种美化道德力量的方法保持谨慎的态度(谨慎不代表反对这个办法,而是看清问题原因再看能不能用)。

更新:

有朋友问「为什么被关注情绪和培养延迟满足有关系」,看来还需要进一步阐述一下呢。

所谓延迟满足,并不是「用压抑和忍耐去延后满足」,那是自虐。

真正的延迟满足是「当目标无法立即实现时,还能找到路径和希望,从而能够耐心积累资源,直到目标最终实现」。

当遭遇挫败时,孩子的本能反应都是非黑即白、全好全坏的——「如果我搞砸了一点,那我就是彻底的坏孩子;如果我现在没有办法立即完成,那我就永远完成不了;如果我不能让别人对我满意和喜欢,那别人就一定是讨厌我的。」

所以当孩子不能立即拿出某些让别人满足的成果时,就容易因为得不到任何正反馈而觉得大家都对自己失望了,都不喜欢自己了,自己未来的人生也没有希望了。

这是一种非常强烈的被抛弃感,会造成非常强烈的急躁和恐慌,而这些感受都是无助感的核心感受(想象一下掉水里抓不到救命稻草是啥感觉就能体会那种感受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教养者能够关注到孩子的这些情绪,告诉孩子暂时做不到是正常的,只要还在努力,孩子就不会让人失望,这就可以极大地平复孩子的情绪,让孩子重新回归到可以正常坚持努力的平静状态。

其实游戏恰好就是因为能够给人提供延迟满足的希望,才会那么让人着迷——打死一个小怪就能看到得分变化,那个经验值进度条随时在提醒你「只要反复坚持,总有一天你会升级,会打得过BOSS」。

要克服对游戏的沉迷,就需要让孩子对现实的挑战也能够拆分目标,戒骄戒躁,耐心训练,直至最终胜利。而在一片漆黑的努力过程中,被他人关注到情绪和状态,就像是一道光一样重要。

而孩子也只有在被关注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学会识别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并最终脱离对教养者关注的依赖,学会自己去平复自己的情绪,并最终形成延迟满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