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健康

那些古代疫情背后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2022-07-07健康

一、以诗驱疟

古往今来,疟疾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都能捕捉到身影,除了用医学手段之外,「以诗驱疟」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药物」,疫情赋予了文学别样的文学功能。

这种做法最早出现在【太平御览】中所收录唐人尹志操的【老氏圣记】中,「道士舒道云病疟比年,吴猛授以【三皇诗】,使讽之,顿愈。」,意思就是吴猛曾经为身患疟疾的舒道讲授【三皇诗】说明了事物的道理,舒云听后茅塞顿开,他的疟疾就好了。他们二人都是东晋的道士,由此说明自从东晋时期就有了用文驱疟的范例。

宋·李昉【太平御览】

最引人注目的还属众所周知的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但大家只了解他是诗圣,一生忧国忧民,晚年穷困潦倒,一生坎坷。而唐末神话志怪小说集【树萱录】载:杜甫曾经为郑虔染疟疾的妻子自己写的驱疟诗。他先诵「日月低秦树,乾坤绕汉宫」,没有治愈;然后他又诵「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还是未治愈;然后又诵「虬须似太宗,色映塞外春」,如果这也无法治愈,那么即使是扁鹊在世也无能为力。

其中「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一句出自杜甫的【戏作花卿歌】,其中描写了唐武将花敬定斩杀叛军段子璋、崔光远的勇猛善战形象,但是这样的描写读之不免令人汗毛竖起、毛骨悚然。因此古人认为,疟疾鬼怪闻之,亦胆战心惊。因此,这句诗成为了以诗驱疟的真正源头,后世多引鉴于此处,进一步发展了以诗驱疟的行为。

与物理的药物治疗不同,以诗驱疟是一种通过借助文学来满足自我精神寄托的行为,在当时医术不发达且盛行迷信活动的时代,这些附庸风雅的行为在现代人看来也再正常不过。 不可置否,药物也有局限,更何况是诗!但无论这种方法对治疟疾到底有无实际功效,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文人「顽强的斗疟精神」, 促进了古代诗歌的繁荣,继承、发展并突破了诗歌的传统功能,在我国古代诗歌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北宋出现了接种疫苗

两宋是中国所有历史时期最重视防疫工作的。儿童从小被教育「下必浣水」,「煎水」可以消灭病源,粪便会传播疾病等等。即使是监狱,政府也规定每五天就要打扫一次,甚至连犯人的枷锁都要冲洗干净。

两宋前后还设立了各种职能的医疗机构,如养济院、将理院和安济坊等等。除此之外,江浙一带也盛行开放私人医馆,其代表是苏轼创办的安乐坊,疫情严重的时候也会隔离和救治一些患者。

当时皇帝对民间的疫情也超越以往。宋仁宗在京师大疫时,不惜将留给自己的名贵药材分发给百姓。两宋期间还大量编撰和印刷医学书籍。1057年,朝廷设立了校正医书局,集中当代名医世家的力量,对历代医学著作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再版,这在当时全世界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而疫苗的出现也就在此期间应运而生。

参考文献:

  • 王家龙【以诗驱疟的流行】
  • 陈福【古人如何对付疫情】
  • 【文史博览】
  • 【文史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