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健康

造成「睡眠拖延症」的原因包括什么,如何克服,有哪些有效的建议?

2021-02-04健康

听起来有些荒谬,但睡眠拖延的人熬到深夜不睡觉,其实是为了能醒着休息。

大部分晚睡的人并非真正有睡眠障碍 [1] ,也不是有迫不得已的外部原因,比如必须熬夜加班,而是明明已经到了计划睡觉的时间,仍然鬼使神差地拿起手机/电脑刷剧、打游戏、购物、刷短视频、刷社交媒体.......

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么你很有可能是陷入了 睡觉拖延(Bedtime Procrastination) 。没错,天生不羁放纵爱拖延的人类,连睡觉都是能拖延的。

拖着不睡觉,是不知道晚睡的危害吗?

不,事实上,睡眠拖延的人很清楚晚睡会使ta们在第二天感到疲倦、易怒、丧失活力,也知道自己很可能会因为晚睡而内疚、自责和后悔,却仍然选择了故意拖延睡眠时间 [2]

既然对晚睡的危害如此人间清醒,拖着不睡觉,究竟是在图什么呢?

答案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 很多人睡眠拖延,其实是为了能好好休息。

「白天的生活实在是被填得太满了,上班、加班已经够辛苦了,晚上回到家后还要做家务、陪老婆和孩子......每天最期待的就是晚上和老婆说晚安后一个人玩手机的时候,感觉一天就剩这么点时间属于自己,能不被打扰地休息。"—— Gary,男,35岁

睡眠基金会(Sleep Foundation)对睡眠拖延的解释是—— 「由于日常缺乏自由时间,而决定牺牲睡眠来享受休闲时光。」 睡眠拖延,正是因为我们太缺少自主、自由的休息时间了。

对大部分必须打工的普通人来说,当白天的时间被绑架、自主休闲娱乐的时间被剥夺,便只能剥夺自己的睡觉时间,在深夜做自己的主宰,寻求生活的慰藉,重获被剥夺的自由。

晚睡,也是无数当代年轻人对过度工作和丧失自主权的悄声反抗,也是在度过忙碌的一天后自我放纵的合理化 [3] ——「为了生活我都已经这么辛苦了,难道还不值得晚点睡吗?」

晚睡是会上瘾的,让人不愿意戒掉,因为戒掉熬夜就像是戒掉了一部分的自我,丧失了一段甚至是我们 最渴望、最珍视的休闲时光。

压力大、生活空虚、压抑欲望,这些人更容易不小心成为熬夜冠军——

尽管睡眠拖延在当代年轻人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仍然有些人会发现自己更难控制自己不晚睡。那么,哪些人更容易一不小心就成为「熬夜杯」的冠军呢?

1.工作生活压力大,且难以有效应对的人。

「压力太大,想多放纵一会儿,舍不得睡去,醒来就要去打工了。」
—— Carrie,女, 33岁

在工作和生活中感到压力过大的人,很容易陷入僵化的应对方式(coping inflexbility),比如选择逃避、否认现实来尝试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而难以做到去直接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在深夜多醒一会儿,就能多逃避一会儿现实的压力,通过牺牲睡眠来获得短暂的慰藉 [4]

2.感到生活空虚,缺少意义感的人。

「工作循环重复,忙碌又无聊,但我经常觉得白天什么有价值的事情都没干,晚上不想睡觉,只是不愿意面对毫无价值的一天又要结束了。」—— 可乐,男,30岁

有些人会感觉自己在被生活推着前进,生活茫茫碌碌却对看不到价值,这会使人产生一种负面的情绪状态——空虚感(emptiness),一种空虚、空旷、缺乏意义的感受。

为了能够从这种可怕的空虚感中逃脱,人们会做出很多不健康的逃避行为,比如通过晚睡来寻求抓住缺失的东西,让自己的内心不要变得那么「空」。

3.抵制了太多欲望,而消耗心理资源的人。

「我很想抵制住熬夜刷剧的欲望,可越是逼自己早点睡,越是会控制不住地想着多看一集就睡,结果就停不下来了。」—— 闷闷,女,27岁

当人们试图抵制许多欲望后,自我资源的消耗会使人更可能屈服于诱惑 [5] 。研究发现,白天抵制更多诱惑和欲望(例如,想要享受休闲活动或吃垃圾食品)的人,会因为自我资源的消耗而有更严重的睡眠拖延行为 [6]

深夜,通常正是我们资源消耗严重,自我控制水平处在最低点的时候 [7] 。我们是无法通过强迫自己更「自律」一些来战胜睡眠拖延的。

战胜睡眠拖延的关键:放弃改掉晚睡!

这不是一句玩笑。

执着于战胜睡眠拖延,是对于晚睡的一种「对抗」。 在这种对抗中,人会处在一种如临大敌的紧绷状态,晚睡被当作一个「敌人」而不被我们自己理解和接纳。

我们需要理解,晚睡满足了那些我们内心隐秘的需求——想要自主的休息、有意义感的生活和对人生的掌控感。当我们感到这些需求只能通过晚睡才能满足时,便会缺乏改变的动力。

当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接纳、不评判的态度更加友善地对待自己的晚睡行为时,控制不住晚睡的情况便能够得到缓解 [8]

认清这一点,我们才能 把关注点从执着于改掉晚睡的「对抗」中转移,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让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掌控感,让自己能够享受到真正的高质量休息。

如何才能做到呢?

首先,我们需要破除「休息即浪费」的信念。

在鼓励努力、崇尚竞争的社会下,有些人会感到自己被裹胁着过度努力,休息成了一种罪恶和无能,是一种对时间的「浪费」,似乎只有保持忙碌才是成功和正确的。

「休息即浪费」的信念是有害的。研究发现,那些持有「休息是在浪费时间」观念的人更难享受休息带来的愉悦,ta们也会体验到更多的压力和抑郁、焦虑情绪 [9] 。当休息变成了一件无法光明正大在白天做的事情,人们便只能在深夜通过牺牲睡眠,来满足自己的休息需求。

在认清这一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给自己主动安排休息娱乐的时间。 我们需要允许自己每天都有真正的「松弛」时间(slack time),自主地去做一些自己能让自己享受高质量休息的活动 [10]

高质量休息的活动能给我们带来 重获能量的恢复体验(recovery experience) 。研究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某项具体的休息活动,而是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能够获得的四类重要恢复体验 [11] ——

1.脱离(detachment) :在心理与工作「脱离」,在一段时间里不再思考与工作相关的事情,而是能够专注于享受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2.放松(relaxation) :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水平,获得一种舒缓的感受。代表性的放松活动包括静坐、冥想、瑜伽、听音乐等。

3.掌握(mastery) :学习掌握一些与工作无关的经验和技能,比如学习与工作无关的知识、演奏乐器、爬山、参与志愿活动等,也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帮助我们恢复能量。

4.控制(control) :获得一些非工作情境下的自主体验,去做那些真正让你感受到控制感的事情,比如自主决定看一部什么电影或者小说,决定要做些什么美味来犒劳自己等。

当我们能够在日常获得这些高质量的恢复体验时,我们会发现不再那么需要通过拖延睡眠来重获缺失的自主感、控制感和生活意义感了。

这时,睡眠拖延也不再是一个需要被「消灭」的问题,我们也无需对自己施加一种必须改掉晚睡的刻板约束,而是能 顺应自己内心的需求,找到真正让自己感到舒适、从容、自在的生活节奏。

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我们能够真正关照自我与内心,我们能够选择满足自己内心需要的方式,它可以是晚睡,也可以不是。

虽然看完这些内容,你大概率仍然无法不再睡眠拖延,但希望你能够对会晚睡的自己有更多的理解和接纳,好好照顾辛苦一天后需要休息的自己,不再为睡眠拖延这件事而困扰。

改变往往在不执着于改变时发生。 当我们能够把白天过得足够充实,在需要时好好休息,让生活充满值得期待的东西,自然会期待晚上能够美美睡上一觉,早点坐上直通早餐的时光机。

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答主: @草芽君CY 一名心理学小学徒,BNU心理学硕士,从2018年起在知乎分享心理学科普,目前点赞/收藏量30000+,多次成为知势榜心理学领域影响力榜第1名。

如果你和我一样喜欢心理学,悄悄向你推荐我的公众号「草芽家的心理树林」,我会在小树林里分享更多与心理学相关的研究/书籍/影视/日常生活思考,每周日更新,陪你从心理学的视角探索自我、理解神奇人类世界。

参考

  1. ^ Ram, S., Seirawan, H., Kumar, S. K., and Clark, G. T. (2010). Prevalence and impact of sleep disorders and sleep habits in the United States. Sleep Breath. 14, 63–70. doi: 10.1007/s11325-009-0281-3
  2. ^ Kroese, F. M., De Ridder, D. T., Evers, C., & Adriaanse, M. A. (2014).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introducing a new area of procrastin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11.
  3. ^ De Witt Huberts, J. C., Evers, C., & De Ridder, D. T. (2014). 「Because I am worth i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review of a justification-based account of self-regulation failur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18(2), 119-138.
  4. ^ Kroese, F. M., Nauts, S., Kamphorst, B. A., Anderson, J. H., & de Ridder, D. T. (2016).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on sleep insufficiency. In Procrastination, health, and well-being (pp. 93-119). Academic Press.
  5. ^ Hofmann, W., Vohs, K. D., & Baumeister, R. F. (2018). What people desire, feel conflicted about, and try to resist in everyday life. In Self-Regulation and Self-Control (pp. 256-266). Routledge.
  6. ^ Kamphorst, B. A., Nauts, S., De Ridder, D., & Anderson, J. H. (2018). Too depleted to turn in: The relevance of end-of-the-day resource depletion for reducing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252.
  7. ^ Baumeister, R. F. (2002). Yielding to temptation: Self-control failure, impulsive purchasing, and consumer behavior.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28(4), 670-676.
  8. ^ Sirois, F. M., Nauts, S., & Molnar, D. S. (2019). Self-compassion and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an emotion regulation perspective. Mindfulness, 10(3), 434-445.
  9. ^ Tonietto, G. N., Malkoc, S. A., Reczek, R. W., & Norton, M. I. (2021). Viewing leisure as wasteful undermines enjoy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97, 104198.
  10. ^ Nauts, S., Kamphorst, B. A., Stut, W., De Ridder, D. T., & Anderson, J. H. (2018). The explanations people give for going to bed late: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varieties of bedtime procrastination. Behavioral Sleep Medicine.
  11. ^ Sonnentag, S., Venz, L., & Casper, A. (2017). Advances in recovery research: What have we learned? What should be done nex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2(3),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