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为什么几乎所有好莱坞动画片的口型都与台词一致?

2014-11-05影视

希望知乎日报可以让作者选择自己的文字是否开放评论。那样的话,Magasa先生也会把回答授权给日报吧。

-

与其说好莱坞在一开始就「选择」了严谨的风格,我更相信是在动画片发展的初期,那些先驱没有想过「对不上的口形」也是一种可选的解决方案。

Magasa先生说的Max Fleischer也好,直接启发沃尔特·迪士尼的Eadweard Muybridge也好,他们在时代的最前面琢磨动画的时候,还在玩转描机的时候,脑海里首先是把这种新事物定位成动态照片、早期电影的新形态。动画片的雏形,也就是把摇篮里的电影进行漫画化的过程。

当有声电影兴起的时候,因为电影里的角色是对得上口形的,所以早期的动画师也会默认动画片里的角色也应该对得上口形。

他们不是放弃了「不对口形」的选择,而是一开始就不知道这个选项存在过。等到精益求精成了行业标准,想退步都难了。

-

在中国、日本流行的「不对口形」风格,当然不能用「东方写意」来文过饰非。「写意」和「对口形」之间是完全没有冲突的。

中国的「不对口形」,当然是从日本学来的。但是日本人的动画片,又是受了中国人的动画片影响而发展起来的。

真是相爱相杀。

先说激励了手冢治虫的万氏兄弟作品【铁扇公主】。

【铁扇公主】其实是认真做了口形的,风格和好莱坞动画片一样,口形对到了每一个音节。这在唐僧、铁扇公主等人类角色身上特别明显。留意看唐僧的嘴唇,你会发现作者连撮口、合口的细节都做得很细心。

但是如果不留意,你不太能意识到这部动画片是对了口形的,因为,音频和画面对不上。

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我在视频编辑软件里把视频和音频错开,用各种方法尝试左右微调,证明了这片子确实在制作初期就是音频与画面口形对不上。

【铁扇公主】的很多画面,是实拍了京剧视频以后,再转绘而成的。而后期的配音,用的不是实拍京剧时的录音,所以,是先做好了口形画面,再叫配音演员去对。考虑到那是1941年的中国,在这样一部先驱级的动画片里,配音演员对不上口形实在是很可理解的。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后,万氏兄弟在制作【大闹天宫】时对这个问题已经做了设计上的改进。这个改进,倒不是去努力对好口形,而是一种打太极般的东方智慧。考虑到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人才能力的制约,在明知不太可能把对口形做到完美的情况下,【大闹天宫】采取了「关键帧对口形」的办法。

具体操作方法,就是把台词里口形夸张的部分做出来,把其它部分含糊带过。比如说,「吃俺老孙一棒」这句台词:在「俺」字上做又大又圆的口形;在「老」字上收一点;后面的「孙一」二字只是口形小即可,是圆是扁,合口齐齿,都不用计较;然后在「棒」字上再来一个又大又圆的口形。

做过配音的朋友都会明白,这种解决方案多么巧妙。配音的时候,只要口形的「关键帧」对上了,普通观众是看不出蹊跷的。

就像我把「you think you're better than me」翻译成「你觉得你比我牛逼」来配音,细拆来看口形根本不对,但是这一串嘴形小的音节里,只要「better」的「be-」和「比」字、「me」和「逼」字的双唇音对上了(特别是最后一个音节口形一样),普通观众就完全不会产生「口形没对上」的感觉。

当然,最后【大闹天宫】的口形还是没对上,因为后期配音还是很写意。

-

这些不太成功的努力启发了手冢治虫,让日本人看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原来,口形对不好的动画片,也可以取得成功。日本人索性把口形扔在一旁,瞬间把制作成本省了一大笔,产业门槛被大幅拉低,日本动画也跟着新漫画一起,噌噌地发展起来了。

我看过的一本普及级别的电影书籍里(忘了是哪本,刚刚在书架上翻了半天没找到,也许是大学时在图书馆看的),花了极大的篇幅来讲解对口形的重要性。里面有很多危言耸听的话语,大意就是,如果你的片子里口形对不上,你这辈子就别想在电影产业里混出半点名堂。

这书的作者当然是美国人。

关于对口形这个问题,我觉得作者应该去采访一下徐克……

不管怎样,作为在动漫领域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日本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仰仗了「不对口形」这架过墙梯。能让一种缺陷变成一种风格——正是这种制定标准的霸气,让我们在观看【千与千寻】时完全忘记角色的嘴巴与台词的声音之间的不和谐,而完全沉入到宫崎骏打造的魔幻与温情的世界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