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怎样写影评?

2013-06-01影视

***(下述内容综合参考了各种书,非原创)

「怎样写影评」这个问题可以简化为「我应该从什么角度来分析和写影评?」

实际上写影评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看片时做好笔记,从笔记中寻找一个清晰集中的论题或者主题,展开来写影评。

但写影评又很难,因为你要写的、你写出来所展现的其实是你。无论是写影评还是书评,亦或是小说、剧本,你落笔所写的都是你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在文章中,读者所见的既是电影,也是你。电影只是你接触这个世界的一个媒介;影评则是你看待的这个世界。一旦你的从众心理作祟,那么你很难找到自己的角度来写影评。这条准绳是你影评犀利的关键所在。

在正式进入文章之前,先说一下电影的三个层次: 1,美学层次,即故事、视听语言 2,人性主题 3,社会意义

我们对于电影主题的研究从大到小,大致可以分为:存在(哲学)→人类→人性→区域(国家、社会)→种族(民族)→家庭→个人(人要奋斗、兄弟情、放下过去);对于时间、生死这样的主题,已经涉及到了哲学层面;大师级的编剧都是以小见大,关注个体,而更高层次的主题是依靠题材来表现。

比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少年派的历练来展现哲学困境与存在主义;【拯救大兵瑞恩】以拯救小队来展现战争与人性;【星际穿越】以个体拯救人类来展现人类的命运。在这些电影中,奇幻、战争和科幻是题材,而故事出发点则是人。我们再拿一个纪录片【行星地球2】来说,视角是人类对地球的认知,展现的更宏观的主题的是人与自然如何相处。

一、看、记、想、写

电影作为最年轻的艺术形式,但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建筑、服装、摄影等其他艺术的形式与结构。你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你对电影中某些内容的敏感性,也决定了你带着哪些潜在问题去看电影。如果你是个音乐家或者造型师,那么你对于该片的配乐、人物造型就更具有话语权,也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但也需要注意电影是如何呈现这些艺术,并有目的地强调、变换这些艺术的使用。这是一种比较。

1,当你要写一篇影评时,反复、认真地观看这部电影是必不可少的,观影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的是:①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片段 ②所产生的困惑

这些困惑产生意味着你与这部电影开始了交流,于是演变出一些问题来,比如全片为什么以这幅画面结束?这部电影属于什么类型的片子,又有何区别?为什么这部电影中对于红色运用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2,在反复观看后,你需要把你的困惑给记下来,同时还需要记下来的是故事内容和人物,其次是关键情节、场景、镜头、道具、服装、灯光、剪辑、配乐等表现形式。那些在你看来特别有感触的内容(往往是高潮戏或者暗示主题的情节),更是重点中的重点。

当你在写作前已经做好笔记,你就已经迈出一大步。

3,经过以上步骤后,接下来就是需要回顾和补充笔记,与此同时,你的影评的论据和主题就会自动浮现。比如说,作为一个编剧,他在观看电影的时候自然而然会留意故事结构,当把全故事的结构点给记下来后(拉片),大致能明白这部电影结构上是完美无瑕还是有些问题。笔记所记录的细节,是支撑你影评的重要论据,免于枯燥和笼统。

4,当到达这一部的时候,请写下你最重要的一笔:你的切入点、兴趣点。

上述能帮助你找到写影评的切入口。

二、电影术语

既然是对电影的评论,了解电影是自然的,这一层面涉及剧作和呈现。所谓剧作,也就是编剧思路,所谓呈现,也就是所展现的视听语言。这两方面内容,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引发出对电影探讨的不同角度。

介于这两方面的内容涉及了大量的影视知识,这一点除非你主动去探索,否则很难深入地理解并表现在你的影评中。

1,主题

主题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这部电影外在故事讲什么?内在含义是什么?」想了解清楚这个问题,就会产生以下小问题:故事主角是谁?主角的命运揭示了什么?电影激发了你什么样的情感?这是个好故事吗?

当你明确了这些问题后,你就要用具体情节和目标来印证你的思考。关于主题,在开篇已经提到了很多,我不敢说你能立刻理解,但可以肯定,随着你的阅历的增长,你看待事物的角度会与众不同并且具有意义。

2,叙事

关于叙事,大致分为故事层面、情节、叙事,故事层面则是整部电影在讲什么;情节则是按照一定结构安排的一系列事件;叙事则通过谁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

比如说【肖申克的救赎】,叙事则是以摩根·弗里曼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则是讲述的一个蒙冤入狱的人如何越狱,以阐述希望是个好东西;情节上则是用了常见的线性叙事,从主角入狱到监狱生活到出狱。

3,角色

角色承载主题,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在角色分析这一点,务必区分开真实人物、演员和角色三者之间的区别,如果你能观察到一部电影中,某个角色类型和建构的不同,你会体验到不同电影间类似角色的细微复杂之处。比如美国电影中大量英雄主义的电影,那么【勇敢的心】男主角和【钢铁侠】的男主角,他们有何不同呢?

4,视角

视角是电影、文学和视觉艺术通用的词汇,对于电影来说,这一点却特别重要,因为基本上电影都是以某种特定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如果说【肖申克的救赎】没有摩根·弗里曼这个角色,你的感觉会产生什么样的差别?

5,场面调度

场面调度一词来源于发语词,意思是「放入场景中的一切」,你所看到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引发一篇影评。比如说【异形】(1979)中,太空船里扭曲的走廊和主人公发现外星人卵时的神秘布景,都象征了其与女人和母性有关。

关于这些客观存在电影里的内容,你要注意它们为什么重要和它们对于电影的意义。知乎上一大堆「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之类的文章,大多来源于此。这依然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但至于怎么发现,得靠你自身的判断了,想要发现更多,那么就多看多想多研究了。

场面调度包含以下内容:

场地和布景/服装/布光/演员调度/表演

6,构图与影像

这一部分内容直接涉及到视听语言的分析,涉及到镜头/色调/构图(空间透视)/景深/变焦/运动镜头/手持/低机位/仰俯镜头/长镜头等等,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含义。可以说构图与影像是一部电影是否具有生命力的特征之一,画面这种最原始最直观的表达是如何影响观影情绪的,是如何辅助角色塑造和故事表达的,这些都是需要花时间去研究的。

如果你是学习美术或者编导的,那么你对此已经有一些基础了,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经验,那么只能购买一些相关书籍来看,并把学到的知识通过看电影去论证。你现在可以想一想,为甚【谍影重重】很好看?仅仅是故事错综复杂吗?可以再思考一下【花样年华】的镜头语言。

在完成这方面的研究之后,你也可以适当地研究一下剪辑。外行看剪辑是个技术活,内行往往能通过一部电影看出一个剪辑师的编剧功底。当然,如果你对这一方面没兴趣就另说了,只是,你失去了一个给你的影片提供大量角度的宝藏。比如说【记忆碎片】,你看着觉得很酷,酷在哪里?如果你了解剪辑,你就明白为什么它被称之为「神剪辑」。

7,声音

声音这一块涉及到音效、主题歌曲、配乐、配音等方面,这一部分内容在影评中往往是用来点缀对于电影的理解。当然,如果你深入研究,你会发现配乐依然是有主题、有结构的。

三、写影评的六种方法

对于一部电影,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会写出完全不同的见解

1,电影史

作者会根据电影在电影史的地位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挖掘电影。事实上,现在大量的影评是强调历史命题,但会体现历史意识。以史为鉴,这一点是十分好理解的。【阿凡达】的历史意义,我想这样的文章你们应该都有看过。【长城】对于张艺谋导演史的意义也是非凡的。

关于电影史的另外一个方面,在于了解这部电影的故事背景、制作背景等材料,对于这些材料的掌握让容易让你了解影片所呈现的内容。

2,民族电影

民族电影指从文化和民族性格的角度来讨论电影。这一点不难理解,电影文化是通过相当数量的个体性来演化和获得理解。新世纪,中国各大导演均拍起来了「大片」,背后的文化困境、社会困境是什么?这些都是探讨一部电影的角度。对于一部印度电影来说,为什么他们那么喜欢歌舞元素,你是否有过了解?对于美国电影来说,大量的同性题材的电影出现,是什么因素在作用?如果说我们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换一个角度,或者说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这部电影。

3,类型

类型始终在变化发展,一般观众看电影会自觉把电影分为西部片、歌舞片、黑帮片、枪战片、动作片之类的,那么你知道【大白鲨】和【异形】是同一种类型的电影吗?如果你还不清楚,或者你想提高对类型的理解,可以看【救猫咪】一书,如果说你想对类型有着更高层次的理解,就需要自己研究了。比如说,研究特定类型下影片的结构、主题和风格。
我印象极深的是徐皓峰在论述类型片是,认为有恐惧有救赎才能形成类型。你大可不必听一家之言,但你必须有自己的想法和信念。

4,作者论

作者论已经变成写影片的标准策略,比如说「一部王家卫的电影」「一部李安的电影」「一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一部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作者论为电影研究提供了基础,但也非绝对,因为编剧和剪辑师可能对电影的全貌和逻辑有更大的影像。

5,形式主义的种类

所谓形式主义,即对电影故事结构、视听语言的分析,比如我就从镜头的运用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为何成功。形式主义往往成为作者论、电影史、类型分析的一部分,比如通过镜头的运用可以看出,这是一部「昆汀式的电影」。比如之前我谈到过昆汀的台词属于「无意义调性词」,其实也就是所,这就是昆汀的台词。就国内而言,也可以由「冯氏幽默」来做一个冯小刚导演的分析。

6,意识形态

这一点往大了说是政治、主义、信仰之类的,其实也可以指一个人的价值观,他对于家庭的忠贞或者说「文明就是进步」这样的观念。甚至有影片是从商业角度来分析【教父2】,类似的影片在知乎上也十分受欢迎。

当下主要意识形态学派:

对于好莱坞霸权的研究,集中于经典电影是如何主导或者有时扭曲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女性主义研究,探索女性如何在影视中被正面/负面地再现

种族研究

阶级研究

后殖民主义研究,用全球化的视角来检视电影同性恋理论

实际上意识形态的研究相当于社会思潮的研究,在好莱坞有这样的土壤产生可以推动社会思潮的电影,比如黑人人权运动与【为奴十二载】。实际上,国内具有相当一部分的思潮处于萌芽状态,不过,最后死于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