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如何巧妙地设置高潮戏,让观众在观影时也能随之高潮?

2014-05-23影视

有一种原理简单但是创作不简单的方法:用假高潮麻痹观众,再来一个真高潮。

如今的观众已经基本吃尽所有编剧套路,有一些五十年前可能弄得人一惊一乍的桥段,在今天只有隔靴搔痒的效果。

当观众已经能预测你的节奏,你只能用更丰富的节奏去制造「意外」。

【黑暗骑士】开启的这个模式,让很多后来人看到了新方向。

影片已经放映了七十分钟,剧情已经经历了一场扣人心弦的追逐戏,场面已经非常华丽宏大。蝙蝠侠终于抓住了小丑。

下面这个镜头让很多人过目不忘。它必须如此壮观,不然达不到欺骗的效果。

小丑已经束手就擒。哈维登特解脱,接受媒体采访。闪光灯此起彼伏。

是不是很有片尾的感觉?

我当时真以为电影要结束了。为了做成这个骗局,诺兰做了这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等到合适的时间来做假高潮。如果在第二、三十分钟做假高潮,不会有人被骗。

二、把这一段的动作画面做到好莱坞动作片最后高潮的水准。

三、用坏人落网、揭秘反转(戈登未死)、正面角色接受采访做总结等情节造成影片即将结束的错觉。

四、坏人一定要被挫败。因为只要坏人不被挫败,观众就会坚信影片接下来还有大反转——这已经变成观众的基本功了。(反过来,如果坏人不被挫败,而影片就真的结束了,又是另一种意外。像【无间道】。像【杀人回忆】。)

这个套路迅速被好莱坞消化,在【007:天幕】和【复仇者联盟】等影片中得到了成功借用或化用。

这个套路的最大好处就是为反派「越狱」做了完美铺垫,只要把「越狱」写好,马上就让人觉得是「高智商电影」了。而「越狱」带给观众的震撼,源自「刚刚花了那么大工夫抓住他,居然是白费心机」。

有一个不算缺点的缺点:真正高潮来临时,假高潮通常已经过去很久了,所以并没有特别强烈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觉。

这种「玩弄」观众心理的技巧不光可以用于宏观的全片高潮设置,也用于微观的小段落情节处理。

如果说英剧【IT狂人】最好笑的一集是第二季第一集,几乎没有人会反对。这一集里有一段精彩剧情,是这样安排的。

女主角在盛会上意外见到熟人同事男主角网管甲。本来四肢健全的网管甲此时坐在轮椅上被人服侍。于是两人之间发生了一段冷静的对话,笑点频频,是前面一大段情节铺垫的结果。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二人对话是用正反打的特写来呈现的。这是十分重要的安排。

说它重要,是因为,观众笑得捧腹不已的时候,二人对话终于结束,女主角转身去要喝的,景别由特写切到了中景,也就是忽然拉远了观众与角色的距离,所以观众的直观感受就是:「终于笑完,告一段落了」。

所以观众和女主角一起毫无防备地看到了下面这一幕。

明明是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的男主角网管乙,居然穿着服务员的工作服在吧台工作——当然,这也是前面剧情积累出来的爆笑点。这个画面撞入眼帘的时候,意外感瞬间爆表,原因就是心理上观众才刚刚结束一个爆笑的高潮,才刚刚开始准备从爆笑的状态歇下来,所以对下一个笑点毫无防备,那种意外的欢乐无法抑制。

在心理冲击的角度来说,这一幕如果是特写镜头的话冲击力更强,但是为了交待这身制服以及吧台的背景,景别只能妥协到中景。导演(剪辑师?)也熟练地在完成内容交待以后用一个正反打迅速把景别切到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