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为什么【有翡】评分这么低?

2021-01-06影视
电视剧【有翡】剧照

【有翡】这部剧在开播前就已经大肆宣传,什么实力派女星赵丽颖的产后复出之作,什么顶级流量小生王一博的转型之作,什么几个亿投资大制作的武侠写意之作等等。

这剧开播前各种宣传片花刷爆网络,开播以来一直以各种词条挂在微博的热搜之上。

可是,和前期宣传热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的豆瓣评分。

挺尴尬的,是吗?

前期豆瓣评分勉强及格。播出了十几集,观众们一直在等着剧情的逆袭,口碑的反转。

可这等了十来集快二十集了,观众们终于把评分等到了及格线以下。最新豆瓣评分刷出来的是尴尬的5.9分。

节自豆瓣网

确实,想吐槽一下。有人说演员的演技没有问题。是这样吗?那我们就来先看看这部剧的主要演员吧。

女主赵丽颖作为85花的翘楚,一直以来以演技好著称。近几年来,她的作品一直都停留在电视剧中的大女主戏不可自拔。你看她拍的戏的名字就能明显地看出她的执念,比如:【陆贞传奇】、【杉杉来了】、【楚乔传】。看出来了吧,她的作品看名字就能看出戏的类型,因为她角色的名字一定要出现在片名之中:陆贞、杉杉和楚乔。

【陆贞传奇】
【杉杉来了】
【楚乔传】

这次的【有翡】,本来原著小说IP的书名是【有匪】。小说讲述出身于四十八寨中的「土匪」周翡闯荡江湖,在江湖中成长的过程。作者之所以取名【有匪】,是想突出女主人公从「匪」过渡到「侠」的成长,恰好她的名字又叫周翡,翡翠的「翡」,一语双关又不失隐喻。

可是,不知道是主创的想法,还是赵小姐的执念,好好的「匪」非得改成「翡」。大女主的一番地位确实彰显,也秉承了她一贯的接戏风格,但是片名所描述的故事意境却是见仁见智了,难怪会引起一批「原著粉」的不满。

从演技来谈,赵小姐在85花当中肯定算是好的,而且也是以敬业著称,拍戏从不轧戏,也不划水,但凡能自己亲自上的,绝对不找替身,更不抠图。

有一说一,赵小姐的敬业精神在这个浮躁的演艺圈确实值得称赞。这次这部戏,大制作,大投资,而且是她的复出之作,无疑她是非常用心的。

和她演对手戏的王一博近几年也晋升内地顶级流量小生之一。王一博靠和肖战的【陈情令】成功出圈,戏里,他塑造的那个蓝忘机确实演出了「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感觉,角色带来的滤镜和光环的确给演员加了不少分。

王一博经典的「蓝忘机」形象

可是,两个优秀的演员放在一起不一定气场就很合。毕竟演戏属于一种艺术,而艺术是没有办法靠技巧、靠公式来完成的,更不能量化。有的时候演绎配合的氛围感往往比演员各自的演技还要重要。

王一博给人的感觉是:和赵丽颖老师对戏,我一定要好好演。毕竟赵丽颖是他的前辈,两个人的年龄和出道时间基本上都相差了10年,可能这就是粉丝所谓的「CP」感弱。

赵丽颖给人的感觉也是,周翡这个角色是我复出的第一部作品,我一定要好好演。

就是这两个好好演的凑在了一起,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完成度很高的演绎作品,二位主角都在用尽全力敬业地在演,用力地去演。从演技上看,的确挑不出毛病,王一博虽然谈不上演技有多精湛,但是在流量当道的小鲜肉里,他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

可是也许正因为演得太好了,给观众的感觉是他们就是在「演」,失去了一种氛围感,这种氛围感叫做自然。这一点上,赵丽颖的演技更好,所以演的痕迹更明显,让观众迟迟不肯相信他们两个是一对情投意合、意气风发的侠侣。

当然「CP」感这种东西见仁见智,就像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或者换句话说,你把他们两人中的任何一个单独拿出来看都好像演得不错,但是放在一起,却像是各演各的。「CP」感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无声的艺术,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自然的流淌,而不是倾尽全力地去演绎。一旦变成了后者,可能演员演起来累,观众看起来更累。

当然了,毕竟这剧目前为止只播了十几集,也许之后的剧情戏剧冲突会比较明显。没准观众会废寝忘食地追剧,这也是有可能的。总之,真心希望这部剧不是只靠着演员的流量和粉丝的热度才能撑到最后的。

毕竟,带着个人感情来说,很喜欢王一博,也能看出来他是很认真地在演戏,他很想摆脱之前的角色带来的光环的桎梏。但是,这剧确实十几集了还是没有引人入戏,服、化、道以及特效连差强人意都谈不上。

在这儿想歪一下楼,说一下于正。虽然作为编剧,于正受到很多专业编剧的联名抵制,但是不得不说于妈的审美还是非常在线的。时隔两年之久,我想每位看完【延禧攻略】的朋友们应该还会记得剧里的服装、化妆、色调乃至配乐、配音,无不为这部剧的成功加了很多分。

对于一部剧,先不谈剧情,因为你得连续往下看,才能体会到剧情的好坏。先让人入戏的往往是「服化道」即服装、化妆、道具,一看各个细节就能让观众感受到这个剧组是不是真的用心。很多观众只看了两集就忍受不了这些了,还有那「感人」的特效,别扭到不适合角色的配音,无一不使人出戏。确实在这部戏里,我们看不到匠人精神,看到的是所谓「匠心」的缺失。

王一博的这个发型确实不合适他

挺过了「服化道」,我们开始看剧情了。

原著是很好看的一部小说,虽然不至于反复品味,回味无穷,但是看得时候还是有滋有味,开开心心的。小说的立意很宏大,它有着明确的正邪对峙的家国情怀,有着江湖人讲义气、重承诺的那种铁血丹心,更有着主人公为了信念甘愿牺牲赴死的那种坚定的侠义之心。在「金庸封笔古龙逝」的今天,这部武侠小说实属难得。

我个人其实是非常喜欢武侠小说的,特别认可吴亦凡在【大碗宽面】中唱的那句「武侠小说看流泪」。这种刀光剑影的热血江湖,如果可以很好的影视化,那快意恩仇的侠义,那行云流水的武打画面,是很容易在现如今的这一片粗制滥造的影视剧中脱颖而出的。

枯荣手、蜉蝣阵,招式的名字一个比一个响亮,武打动作却一个比一个尴尬。

说回剧情,背后的原因可能是【有翡】这个故事从内容上来说,偏写意,改编难度大,它不像传统的武侠小说那样,上来就有夸张的戏剧冲突和强烈的情绪张力。在种情况下,对编剧的要求就很严格了。编剧能否用高明的叙事技巧和流畅的叙述能力来抓住观众的心理节奏,同时能否塑造出强大的场面来支撑武侠的写意感,是这部剧能否取胜的关键。

我们来看一下这部戏的编剧:演职员表上,写在编剧上的名字有九个,写在联合编剧上的名字有三个,还有一个是剧本策划!合着您这部剧是流水化生产加工的产品呀!

剧本打磨不是批量化生产,艺术创作也无法做到统一化的标准配置,这十几个编剧是在创作剧本,还是在把艺术工业化和流水化?难怪观众们在看剧的时候经常被这剧情带的一头雾水,莫名其妙,可能是编剧们太多,无法做到统一地逻辑自洽。

说到流水线上的加工剧本,其实这是TVB一贯的风格。编剧天天打卡上班,监制统筹一下大致剧情主线,编剧们开始分工,你写一到四集,我写五到八集。

内地剧集毕竟没有像港剧这样完全流水化生产,或者说内地的影视制作公司还不具备这种纯熟的流水生产线。近几年的剧集往往是对于一些网络上的经典大IP小说的改编,这么做的好处有很多。

经典IP【琅琊榜】

首先,网络流行小说在没有影视化之前就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其次,已经有了故事,编剧在原著的基础之上再次加工,这从编剧的角度来说对比原创剧本,难度要降了许多。所以,最合适的编剧模式是两个编剧:一个是专业编剧,一个是原著作者。

这样,两位编剧一起打磨,专业编剧可以教会网络原作者一些编剧的知识和技巧,而原作者也可以对剧本的发展走向进行严谨地把控,起码在逻辑上不至于和原来的剧情差太远,导致情节不衔接。

这种模式的开启者是【甄嬛传】的编剧:专业编剧王小平、原著作者流潋紫,两个人取长补短,配合起来联手创作剧本,呈现给观众的确实是一部经典宫廷剧,近几年相同题材的电视剧可谓无能出其右。

再专业一点的原著作者完全可以自己独当一面,独自承担编剧的重任,这样一部作品从头到尾下来,逻辑自洽,完全不用融合几个人的意见。比如:【父母爱情】的原著小说和编剧都是军旅作家刘静,【琅琊榜】的编剧也正是原著作者海宴。

【甄嬛传】经典剧照
【父母爱情】

只是近几年,貌似很多内地的影视作品都像是在极度无聊下为了应付观众而着急去交差的作业,太急功近利,太想早日赚快钱了。像【甄嬛传】、【琅琊榜】、【父母爱情】这样的剧集凤毛麟角。

说回【有翡】这部剧,我觉得它就好像是你去餐馆吃饭,各种不同风格的大厨把各个不同菜系的菜都往你面前堆,那么一大桌子的菜,看起来各个色香味,但是就像是生搬硬套到一起去的。当你拿起筷子准备品尝时候,你却发现不太想夹。勉强开始吃了,发现越吃越不是滋味。

在你刚想吐槽几句的时候,大厨一脸凝重地走上来告诉你,这只是前菜,还没上主菜,你得多吃几口。等主菜上来了,你就知道这桌菜是多么的丰富,多么的好吃了。

而且没上主菜之前,您就说这菜不好吃,您这是干嘛呢,我们做这一桌子菜容易吗?

拜托,我们观众就想吃个菜,看个剧而已,还得硬着头皮使劲儿吃,还得挺到这剧演到「所谓」的精彩部分吗?

再说,已经这种口碑了,再等下去还能再有精彩的部分吗?

真心坐等后面的剧情还有反转,坐等后面的剧情反转来打脸。看个剧可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