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电影【小时代】对上流社会的表现靠谱吗?

2013-08-09影视

多看一点历史书,就会知道「上流」与「上流」之间的差距,往往比上流与普通人之间的差距更大。

普通人想象「上流」的最大问题,是容易将他们想象为统一的均质体——大众更喜欢以贴标签的方式对不同的人群进行简单有效的划分,而容易忽视这之后的个体差异。之所以「上流」之间的差距会比「上流」和普通人更大,是因为在面临更多可以利用的资源的时候,不同的人对其态度是不一样的,而这对个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天差地别的。

比如说,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时代,公侯府邸里类似贾、薛等家子女不成器的固然很多,但与此同时,也有大量的勋贵子弟积极投身战场。曹雪芹写【红楼梦】大约开始于1750年前后,但这也正是乾隆平定西北的时期。在兆惠的带领之下,无数八期勋贵子弟在新疆跋山涉水,期待以军功继续为祖上争光。特别是在后来的黑水营之围期间,外无援兵,内则粮草断绝,大军最后乃至要吃人为生,这是在公侯府邸内的贾宝玉无法想象和经历的。

再如当代电影里的名作【高山下的花环】,就设置了一个对比:赵蒙生与雷军长的儿子。前者面对大战,一开始只想着逃避退缩,但后者却主动上战场,并且以普通战士的身份参与作战,最后牺牲。实际上,考察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历史,这种高级军官的子女以普通战士身份参战并牺牲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

「上流社会」其实同样也有对「阶级下滑」的恐惧。这里,可以看一下纪晓岚写给儿子的诫子书:

余家托赖祖宗积德,始能子孙累代居官,惟我禄秩最高。自问学业未进,天爵未修,竟得位居宗伯,抵恐累代积福,至余发泄尽矣!所以居下位时,放浪形骸,不修边幅,官阶日益进,心优日益深。古语不云乎:跻愈高者陷愈深。居恒用是兢兢,自奉日守节俭,非宴客不食海味,非祭祀不许杀生。余年过知命,位列尚书,禄寿亦云厚矣,不心再事戒杀修善,盖为子孙留些余地耳。
尝见世禄之家,其盛焉位高势重,生杀予夺,率意妄行,固一世之雄也。及其衰焉,其子若孙,始则狂赌滥嫖,终则卧草乞丐,乃父之尊荣安在哉?此非余故作危言以耸听,吾昔年所购之钱氏旧宅,今已改作吾宗祠者,近闻钱氏子已流为叫化,其父不是曾为显宦者乎?

纪晓岚最高官至【四库全书】总纂官和协办大学时,肯定算是「上流」了。但是他也说的很清楚「居下位时,放浪形骸,不修边幅,官阶日益进,心优日益深……居恒用是兢兢,自奉日守节俭,非宴客不食海味,非祭祀不许杀生」,这是很符合一部分人的心理的,越往上越要「规矩」。

当然,在纪晓岚生活的同时代,也有很多生活奢靡的高官,如和珅等。但这也正是如开头所说,上流社会本来就存在巨大差距,不能一概视之。

【小时代】的问题并不在于里面单一人物有什么问题——如果你说,世界上存不存在如主角一样的「上流」人士?肯定是存在的。但是,【小时代】的问题在于,它既没有展现出「上流社会」应该有的复杂性,也缺乏对「上流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这就导致,【小时代】的主角,比如顾里,你说她算是纨绔子弟吧,她倒还真有点事业心,可你要说她真有能力,郭敬明笔下的商战跟过家家也差不多,反倒让她的「纨绔」显得更「纨绔」。

从写作的角度看,普通人写「上流」的最大问题,是容易以仰视的视角来写,很容易闹「皇帝金锄头」的笑话。如果真的想了解真实的「上流社会」而不是只图爽,倒不如看看帝王实录和各种历史书——能进入历史书的大都是「真上流」,而史书的编纂者也多是后朝位高权重的人物,他们对「上流」的观察基本是平视或者略带一点仰视,这个记录对上流的展现反而更真实。

如果对历史没兴趣,就想看文学作品,那至少也要看看那些真的出身于「上流」家庭的作家们的作品——如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里展现的上流生活,肯定也比【小时代】里的好多了。

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来说,一个优秀作家与平庸作家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能否深入生活,在故事之外写出不同群体特有的情感、欲望、焦虑、挣扎。普通人写「上流」社会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夸大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欲望,而忽视了这些群体在子女教育、社交、两性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后面这些其实都是相对偏私密的话题,你不进入这个圈子,你是不知道的。好比说,你在某大型公司工作,你作为员工,你肯定能隔三差五听到老板说「今年要做到XX」之类的宏大目标。但老板会跟你聊子女教育、婚姻情感方面的问题呢?能让人放心聊这些的,或者是他们同一圈层的人,或则是他的多年故交,而不可能是普通员工。如此,在员工的眼里,只会觉得老板就是个对权力、财富极端偏执的人,而一旦听说他离婚了,也只会说「肯定是有小三了,有钱人都这样」。

如果是现在的郭敬明再来重写一版【小时代】,以他过去这十几年的经历,应该会比当年写的真实的多。只是,他自己可能早已没有写作的欲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