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编剧究竟是怎样一份工作?

2013-09-24影视

【我做编剧十六年的经验记录1】——

艺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到底为什么写作?

在甜宠霸总姐弟恋席卷市场的大环境下,年纪并不年轻的我在2019年原创了3个轻熟女女性题材的项目策划案,可3个项目策划案在甲方市场转了一圈,都以滞销告吹。

整个影视行业因2018年年底范冰冰阴阳合同事件引发的全行业查税收,于2018年底开始进入寒冬期。

冰冻不是一蹴而就的,冰冻是一个过程,从大公司如华谊,到小公司如2020年年初倒闭的三千多家影视公司,最后波及每一个从业者个人如年初风靡微信朋友圈和抖音的回老家的北漂编剧。直

到2019年年底,我们工作室才感受到寒冬来临。

随之而来的是我个人陷入迷茫,甚至绝望。继而,我开始追溯我为何做编剧?为何决定这一辈子要坚持写作?艺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2020年初,大年归乡,恰逢新冠肺炎爆发,一时间全国所有人都被迫关在了家里。

我不怕被关在三尺见方的四方形盒子里,那是我做编剧的日常生活,其他人也被关起来反而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安静了,可以更专注的思考了。

新冠肺炎给了我喘息的时间,让我可以好好的仔细的追溯以上几个问题。

首先,我回忆起了一件事。

小学三年级时,班主任语文老师问全班同学长大后想要做什么?同学们纷纷站起来说,长大后要当警察、医生、老师、飞行员等等。我站起来说,长大后要当作家。班主任一惊,继而笑着问我,知道什么是作家么?我义正言辞的说,知道。就是写小说的人。

后来,当我考上中央戏剧学院时,突然接到小学班主任的电话,她在电话中恭喜我,终于梦想成真了。我才想起来小学三年级时与她的这番对话。当时有种莫名的喜悦,班主任她姓王。

(嗯,我的梦想终于成真了,我现在真的成了一名「坐家」。)

接着,我回忆起了另一件事。

高中住校,妈妈每周给我200块生活费。我拿出100块给一位走读的同学,她每天上学倒车的地方正好是新华书店,我就让她顺道帮我买书。起先她走进三层楼的书店十分迷茫,不知道该给我买什么书,后来我告诉她世界名著专区随便买,她觉得方便多了。于是整个高中,就在世界名著的海洋中度过。

那时候,高二文理分班要考试,因为想上文科班的学生实在太多。而我历史不好,没考上文科班,被迫下放到理科班。

记得沉迷杜拉斯的那段时间,看【金发碧眼】看的化学考试已经开始了,我坐在第一排看最后两页结局,被化学老师把书收走了,吓得我至今也记不起来那本书的结局。

为啥讲这两件事呢?

因为是这两件事回答了我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坚持写作?

因为,喜欢,从小就喜欢。

上面两件事就说明了我有多么喜欢写作这件事。不是唱歌、不是画画、不是跳舞、不是书法、不是做官、不是发财、不是成名,我从小最喜欢且一直没有厌倦过的一件事就是看别人的小说别人的文字别人的故事,且从小学开始就喜欢写作记录自己的生活。

接着,我又想起一件事。一件很奇怪的事。

自我毕业当枪手开始,我就发现我不爱接电影项目,特别爱接电视剧项目。平时看片子也是一样,偏好看电视剧。

这个发现令我好奇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不知道第几次看【哈姆雷特】时,想到莎士比亚那样牛逼的人物当时的作品呈现环境是破剧院观众是三教九流,戏剧是在勾栏瓦舍中发展普及起来的。我突然明白了为啥我喜欢写电视剧多过写电影了。因为,电视剧以电视机为载体,看到电视剧的人群比以大银幕为载体的电影人数要大很多。

由此,回答了我第二个问题:我为什么做编剧?

我想要与他人沟通,更多的他人,很多的他人沟通。我想告诉他们,我看到的生活、世界、人是这样的,我看到的人被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扰,我以自己的人生体验觉得这些问题或许这样能解决能化解,你们觉得呢?

(嘿嘿,这个要不断与人沟通的性格,也许因为我是双子座。手动吐舌头^ ^)

编剧,是我与我以外的世界产生联结的一种方式。

可为什么是编剧,是戏剧,而不是小说、散文其他文学形式呢?

这与戏剧的核心「冲突」有关,所谓有戏没戏,其实就是有冲突没冲突。每场戏都有冲突,自然每场戏的情感体验都是饱满的。我偏好强烈的情感体验,所以自然的、天然的选择了「戏剧」这种文学艺术变现形式,作为我与他人沟通的桥梁。

因为我相信,肯定也有不少人跟我一样偏好强烈的情感体感。

自此,我也终于想明白了,我理解的:编剧到底是做什么的?

编剧,就是记录这个编剧所生活的当下生活的人,以戏剧的形式。

用四个字总结便是——如是我闻!

在此我多句嘴,想明白这个问题,还得益于我学习茶艺的三年体验。

刚开始,觉得茶艺很优雅,茶很好喝,就花钱跑去想包装自己,顺便喝欺头好茶。

学着学着就开始思索为什么红茶用朱砂壶泡最好?为什么泡乌龙茶的水温跟泡生熟普的水温要求不同?怎么才能把茶本来的味道泡出来供喝茶的人享用?让喝茶的人通过茶汤发现虽然都是乌龙茶,但台湾高山梨山茶是清丽甘冽的味道像一股山涧清泉,而武夷山大红袍是兰花高香岩韵霸道想一挂断崖瀑布?

后来渐渐在更换汉服、焚香、检视茶器、静心、温杯烫盏的仪式中察觉了其中真谛,做茶艺师和做编剧其实一样。

想要让喝茶的人喝到茶本来的味道,唯有忘放下我执,忘我!

我只是茶叶、水、喝茶人之间的一个媒介一个渠道,茶叶通过我把热水注入它变成茶汤,又通过我把茶汤倒入公道杯中分给喝茶人品尝。我在其中灌注的「我」越少,茶本来的味道就越能最大程度的保留,喝茶人就越能品到最真切的茶的味道。

这大概也就是「茶禅一味」这四字真经一直流传在茶道千年的缘由,大道至简。

当然,还有「吃茶去」的那个故事,我也一直十分喜欢。(故事里的高僧大师喜剧的很!有兴趣的盆友,可以自己度娘品品。)

如此,就来到了最后一个问题:艺术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这涉及到,我到底为什么天生有欲望想要表达,想要沟通?

于是,我去到了西方美术史的源头。为什么那么多画家要画画呢?

西方美术史第一章很多学者都从同一个起点讲起——一块石头。

对,就是【2001星际漫游】开头的那个意思!

石器时代标志着人类文明萌芽的最初,燧石手斧是人类将石头敲打成杀猎物、割猎物的工具之一,石器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学会了制造和利用工具。

燧石匕首的出现令「匕首」有了最早的造型,这个造型甚至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些石器也是后来雕刻艺术的源头。

如果说燧石石斧、燧石匕首是因人类的生活需求产生,有着工具的效用,那么同时期出现在法国拉斯科岩洞、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洞壁上的壁画,那些用烧过的碳木、红色、黄色、赭色的矿石画出来的牛、鹿、马,又是为了什么而画的呢?

难道就是打猎季节过后,石器时代的人类回到洞穴中,无所事事时随手而就的?

我想是的。

他们画下整个打猎季节他们每天看见的最多的事物,与之搏斗最多的事物,了解其习性最多的事物。

如是我闻,如是我见,即是如此。

但是什么冲动让他们想起来要把所见画下来呢?

从心理学上来分析,是情绪的波动,促使了行动的产生。

那是什么情绪呢?

是恐惧,对于能否杀死庞然猎物抑或被猎物杀死,以及饿死的恐惧。

所以,没有情绪的戏不是戏!没有情绪波动的戏,不是剧!

在与猎物的搏杀中,自然是有人回不到洞穴里来的,画壁画的人见过这些人的死亡,画壁画的人也见过没有猎到猎物饿死的人死亡。

对于死亡的恐惧驱使活下来的人将他见到的庞然大物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再往后出现在壁画中人与动物搏斗的场景更加论证了这一点,想要活下去就得了解与之搏斗的事物长什么样,怎么奔跑,怎么袭击,而我们又用什么工具,什么方式猎杀他们。

对于死亡的恐惧,让人生发出生之欲望。

文字的诞生更是如此,人类利用符号更快更便捷的沟通以达更好的狩猎,活下去。

所以,艺术的本质是死与生,生与死。

人类因怕死而求生,用活着抵抗终将到来的死亡。

通观整个人类艺术史,就是一部生命的哀歌,充斥着生的光芒,同时也充斥着死的哀伤。

活着之前的母题是死亡,活着之后的母题是意义。

我们为什么生之为人?

我们从哪来,到哪去?

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完】

2020年6月16日星期二

——————手动分割线 我是手动分割线 我是一根间离的手动分割线——————

【我做编剧十六年的经验记录2-1】——

所有艺术的母题都有且只有一个——人!

我与他人的关系本质是什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人又是什么样的人?

【一】

我是写悬疑片出身的编剧,一个是因为个人偏好(阿加莎克里斯蒂,史蒂芬金,东野圭吾,希区柯克,科恩兄弟,柯楠,金田一都是自少女和轻熟女时期就喜欢的事物),一个是因为悬疑片看多了自然就熟悉套路,创作的时候比较容易上手。换句话说,在刚做编剧早期就比较容易能得到总编剧和制片人的能力认可,比较容易获得成就感,和从业信心。

悬疑片中人物有个特点,就是标签化、脸谱化、类型化。行业里市面上大概用这三个词来形容一个意思,就是指悬疑片中的人物总是具备雷同的性格、能力、说话、行事风格。自然,对于经验尚不足的小编剧来说,这样的人物就好写一些,容易写像一些,好呈现出来一些。

随着我年纪再大一些,一次在写一个悬疑系列剧的时候,我突然不满足了,我在一个单元故事里想塑造一个侦探的对手,高智商那种。就像【盗火线】【卷福和莫娘】让他们强强对抗起来,就像【蝙蝠侠黑暗骑士】让他们相爱相杀起来,就像【王牌对王牌】让他们英雄相见恨晚让他们惺惺相惜起来,我才觉得爽,才觉得过得到自己这关。

于是,一个问题浮现在我脑海中:我与他人关系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竞争吗?是对抗吗?

我去到了人类社会学,大概就是我们高中时的政治经济课的内容范畴。

人类社会学从人的本初活动讲起,即狩猎。

一个人独自狩猎,可捕猎的动物体积大小有限,为了捕获更大的猎物,于是人与人产生了关系——协作。协作捕获更大的动物,然后分得更多的肉,这是一种力量与食物的交换,借助他人的力量换取更多的肉。

所以从人之原初看,人与他人的关系本质就是,交换(这里的交换指交易)!

而那时的我,不接受这种诠释。

为啥呢?因为我明明感知到人与人的关系不是如此冰冷的,人与人之间明明有感情,那些感情曾打动了我无数次,也成为我对人有兴趣有好奇有执念的原因。

【完美的世界】还记得吗?越狱犯挟持了一个失去爸爸的小男孩作为人质逃亡,逃亡路途中渐渐成为了小男孩眼中的英雄、爸爸的形象,万圣节为了完成小男孩的愿望给小男孩买礼物暴露了行踪,最终越狱犯被警察追捕到枪毙,可越狱犯却以一种跟小男孩玩游戏的方式迎接了这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抢来的百万美金漫天飘洒,越狱犯倒在草地上,眼中看见的却是铺天盖地的阳光。

明明是孩子最单纯的信任、依恋和对爸爸的爱救赎了犯案后又越狱的恶人(这里的「恶人」指世俗价值观定义),明明是这份情感的照耀打动了我,打动了全世界很多其他人,以致我每次说起这部电影时,很多人都记得。怎么能说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交易呢?!

后来,我突然明白,对!正是因为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交易,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才那么弥足珍贵,才被称作人性之光!

换句话说,交易(外部现实)的存在,才反照出情感(内在精神)的讴歌。

二元对立论,有木有?要看清楚一样事物的可贵,必须要另一样事物作为镜子,参照物。

要发现人之美人性之光,必须要残酷现实作为镜子。

这就又回到了【记录1】中提到的艺术的本质是人生与死的博弈和对抗,是追寻探讨人生之为人的意义。

这个意义,我认为就是人之美——人性之光!

可穿透时间空间,可照亮死亡的永恒之光。

(只要人类这个种族不灭绝,这束光就会在。)

人类为了更好的活下去,在长期的发展中发展出知识,知识教育我们面对什么样的情境时如何做出对的抉择可以让我们换取更多的资源更好的活下去;同时,人类被这些教化的「如何更好的活下去」困住了,因为很多时候要做出理智的抉择就要放弃情感的对象。

如此便有了,我们在探讨戏剧时时常提到的——选择!

人物如何抉择,决定了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

人物抉择的是什么呢?就是现实考量和情感需求,是理智与情感的博弈,推到极致说其实是,生与死。

这个人物为什么而生?又可以为什么而死?

想想曾打动了无数人,甚至现在和未来还会打动无人的电影【肖生克的救赎】,还有同样主题的另一部电影【勇敢的心】,还有大诺兰的电影【星际穿越】,还有……

由此,解决了我的第一问题:我与他人的关系本质是什么?

现实层面讲,我与他人的关系本质是:交易。

精神层面讲,我与他人的关系本质是:情感。

情感需要在我与他人不断的交易中,当我面临一次又一次理智与情感冲突时,由我做出的抉择体现成型。

所以,戏剧是写人,如何写人呢?

1需要这个人之外外部的一面镜子——现实。于是,有了「戏剧情境」。

2需要这个人之外外部的另一面镜子——他人。于是,有了「人物关系」。

3当这个人内在的情感需求与外部「戏剧情境」、「他人内在的情感需求」产生差异。于是,有了「冲突」。

4当「冲突」发生时,这个人在理智和情感之间做出抉择。于是,有了「人物」。

5当这个人做出抉择后,做出了相应的行动,反作用回外部「戏剧情境」、「人物关系」。于是,有了「人物行为」。

如此往复,一个活生生的「人」就在创作者的笔下立起来了。

待续。

2020年6月18日星期四

——————手动分割线 我是手动分割线 我是一根间离的手动分割线——————


【我做编剧十六年的经验记录2-2】——

所有艺术的母题都有且只有一个——人!

我与他人的关系本质是什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人又是什么样的人?

【二】

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这么重要?因为,我只能通过我的眼睛看世界。

也就是说,相对于我之外的世界,我是那面照出世界模样的镜子。如果我这面镜子不明亮不清晰,那么我照出来的世界也是模糊的不真切的。

作为一个编剧,如果通过我的眼睛照出来的人世不真切不真实,那么便无法引起他人的共鸣,更无法抵达他人的人心,那么便无法达成我想与他人沟通的需求。

这件事情其实很难讲清楚,因为它涵盖了两个很吊轨的层面:

1真实,所谓真实,就是如实记录「如是我闻,如是我见」。要如实记录,最好的境界就是「忘我」。无我则客观,无我则真。

2但是,客观上,每一个编剧必须通过「我」这个主体才可以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个世界。所以,事实是编剧只能通过「我」闻人世,通过「我」看人世。编剧写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当中便必然有「我」。

如此,1和2不就南辕北撤,势不两立了吗?怎么办呢?

一个人,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一个「我」特别强大的人,一个被很多后世认识口口相传的人,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他曾写下一句千古绝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的「我」如此强大,强大到跨越时间长河,直到今天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距今1400年的唐朝曾有一个潇洒的不能再潇洒的仙人板板,叫李白。

自然另一个问题就随之而来了,为什么这句诗为当时及后世那么多人喜爱呢?

我想大家在这句诗中都感受到了同一个东西,每个人都向往的东西——自信。

强大的,可以当场将身上价值千金的皮裘脱下来换酒买当下快乐,不担心未来自己穷死饿死病死惨死的自信。

没钱会饿死,与每一个「我」有关,「赚钱户口,活下去」是每一个「我」每天都在想的事做的事,这是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现实。但中国几年来这么多个「我」当中就出了李白这样一个「我」,为了换酒喝为了当下一时的快乐一掷千金,这个行动就已经震撼住了许多其他的「我」。但还不够,李白这个「我」还继续宣称我不怕一掷千金,因为我相信我是有价值的,钱被我花光了,很快我又可以因为我的价值赚回来,这个行动便彻底的把许多其他的「我」震懵了。

李白通过他的眼睛看到了人世的现实人们皆认为「没钱会饿死」,这便是上文所言1中的「如是我闻,如是我见」的普遍性;但李白身处没钱买酒的情境时个人对「没钱会饿死」这个认知的态度(暂且用态度这个大家都懂的词,其实更想用「动机」这个词,这个容后再说)是:a钱没有快乐重要,所以我就要用千金皮裘买下肚穿肠过就变成尿的酒;b我不怕未知的未来,因为我有价值,我很快可以把钱赚回来。这便是上2中的「我」。

我想写到这里,很多对看过戏剧理论书的人大概已经想到了,这就是戏剧理论中qiao关键的一个原则:戏剧要写的,编剧要选择写的是普遍性中的典型性。

「我们必须赚钱养活自己,没钱会饿死,所以我们随时都必须有钱有存款」这个就是普遍性,大多数人都这么认知这么行动;「钱没快乐重要,我是有价值的,钱花光了我还可以赚回来,我不要存款,我要当下的快乐」这个就是典型性,李白这么认知这么行动。

当人们普遍被生活教化的认定必须要有存款,当人们普遍被生活教化的深知今天能赚这么多钱明天可能因为新冠病毒就没有进账断粮了,当人们普遍被生活教化的深知人生无常,需谨慎;突然出现一个李白,一掷千金买酒喝不要存款,还叫嚣他不怕,他相信靠自己的能力可以抵抗人生的无常,以自己的才华很快就可以赚回钱来,甚至或许他认为人生本就无常,所以更应该享受当下极乐。

如此不同的一个人,站在了大多数人的对立面,潇洒和自信在他身上熠熠生辉,成为了那个典型的「少数派」。

既凸显出他的模样,同时又凸显出大多数人的模样,这就是典型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性!(好绕啊,这句话。哈哈哈哈。)

故而,李白这个人物形象跨越千年,依旧为他人叹服景仰。简直就是一个大写的「潇洒自信」之人!

李白用潇洒自信的「我」作为一面镜子,照出了谨慎务实的他人和社会规则。

李白越潇洒的极致越自信的极致,则「我」这面镜子就越亮越干净,越能更清楚的照出我之外部他人和社会的样子。

这就是我作为编剧,必须了解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的缘由了。

再附上几首其他人的诗句,大家感受一下——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东坡

这句诗词里的苏东坡是王氏的丈夫、苏屯的父亲、宋神宗贬官不断南下放逐的臣子,跟我们一样为了生计蝇营狗苟,却一心想要做自己的苏轼。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

这句诗词里的孟子是跟我们一样贪生怕死,却为了义可以放弃生不惧死的孟子。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

这句诗词里的李之仪是跟我们一样爱上一个人便希望对方也同样爱自己,却并没有暗恋、等待、试探,反而率先勇敢的告诉对方我爱你如果你也爱我我发誓这一生不会辜负你的李之仪。

(这句诗很逗的是,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说李之仪希望对方像自己爱对方一样爱自己,不要辜负自己的心意;另一个是说李之仪希望对方像自己爱对方一样爱自己,若是如此,李之仪绝不会辜负对方的心意。我更偏向后者,因为李之仪是个男的,这句诗又是写给当红歌妓杨姝的,男人求偶与女人不同的是,男人好攻,以承诺来拿下女人是通用套路。期期艾艾的期求对方明白自己多么爱对方之后,不要辜负自己的爱,往往是女人以「受」代「攻」的心理。其实,最重要的是,我真的喜欢有主心骨的站着求爱的人的模样,所以我选择后者的解释。)

李白让我搞清楚了真实与我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去发现「我是谁?」「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方法。

待续。

2020年6月19日星期五

——————手动分割线 我是手动分割线 我是一根间离的手动分割线——————

【我做编剧十六年的经验记录2-3】——

所有艺术的母题都有且只有一个——人!

我与他人的关系本质是什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人又是什么样的人?

【三】

现在我尝试着把前篇拆解李白那句诗的过程,倒过来演绎一遍。

1李白是一个潇洒且自信的人。

2一日,李白在长安酒楼饮酒正欢,酒喝光了钱也花光了。

3李白遂脱下身上价值千金的真皮皮裘,换酒,与朋友继续欢聚豪饮。

4朋友惊叹李白为何不担心明天,尽然以千金皮裘换酒寻乐?

5李白挥毫写下诗句,抒发心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在上篇中,我是从李白的诗句倒回去分析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白一掷千金换酒喝的行动,体现出他是一个在「钱与快乐」中选择及时行乐的人。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钱今天花完了明天我就能赚回来,体现出他是一个自信爆棚的人。

于是得出,李白是个及时行乐潇洒,且极其自信的人。

但是,往往编剧在创作中,构建人物A时,上来都会先说:我觉得,我脑海里,我想象中,A是个什么什么样的人。

正如粗体字1 中一样,上来就先总结出要构建的这个人物A的 性格特征

更有经验一点的编剧会直接举例说出对标的已有的影视剧人物,以求更形象化的让对方明了她想要写一个什么样的人。

每次,我都会问,你为什么觉得你想写的这个人物是这样一个人?

并非否定编剧的构思,而是我真的好奇,你凭啥就觉得,就想象,就在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个人物的轮廓或形象?你这个直觉是从哪里来的?

其实,我是在问「普遍性」,人物A的对立面,人物A之外的大多数他人的三观。 即粗体字中的4和2——戏剧情境。

搞清楚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可以搞清楚编剧写这部剧的语境。换句话说,就可以搞清楚编剧是因为看到生活中众生都面临着什么抉择、被什么困扰、被什么绑缚;且大多数人面对这个抉择时做出了什么选择,也就是说,在这个抉择面前普世的社会价值观是什么。

比如【蝙蝠侠黑暗骑士】,语境是「罪恶」,所以编剧虚构出的一个罪恶之城哥谭市。哥谭市的人罪恶到什么程度了呢?开篇即可见,日常的小巷子两个最普通的市民在交易毒品。罪恶已成为哥谭市的日常,犯罪率已成为哥谭市警察机关的心头病。由此可见,罪恶已经深入哥谭市的骨髓,哥谭的大多数人对于犯罪这件事的认知已经与我们不同,小罪可犯,大罪论能换回什么好处也可酌情犯一犯。反正我不犯,别人也会犯,别人犯罪得到了好处法不责众,我不犯岂不是亏了嘛!

所以,整部电影的戏核其实是在讨论一个抉择——罪恶与正义。

游戏赌桌上的砝码是你的生命,罪恶与正义之间你只能选一个,一把定输赢,你选择流向罪恶活下来,还是坚持正义可能死?

(看起来这个「普遍性」好特别啊,好不普遍啊!

其实仔细想一想,掠夺、为一己私欲伤害侵犯他人权益,是人的天性,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是不能再真实的真实。

只是,这部电影牛逼的是,光是写普遍性,也把普遍性放大推到了极致,把普遍性的语境也做成了典型性。

这个就是编剧们口中每天都在哭着喊着嚷着追求的「创意」!)

罪恶的对立面是「正义」,顺理成章的这样一个至暗之城,急需一名英雄中的英雄才可拯救唤醒照亮人心,所以超级英雄蝙蝠侠出现了。

大小诺兰故意强调放大了哥谭市的罪恶,因为他们要创造一个他们心目中真正的「超级英雄」。

大小诺兰重新定义和创造出了一个比之前所有蝙蝠侠都更高级的超级英雄——黑暗骑士!

第三幕最后一场戏,因为地方检察官哈维一直是官方树立起来的哥谭市民众心目中正义的英雄代表,所以蝙蝠侠最后选择把正义的荣誉给了已经黑化的检察官,他怕如果哥谭人知道他们一心指望带他们走出罪恶的英雄哈维也被小丑黑化了,哥谭人对正义的期寄和追求就彻底崩了。他选择自己隐入暗夜中替检察官抗起绑架警官戈登一家的锅,像过街老鼠一样遭受警方的追捕,他拯救了哥谭但等着他的却是整个哥谭市民众的非议、口水及不能走到阳光下的暗夜生活,而那个双面人哈维却收获了民众的掌声和景仰成为了哥谭市明面儿上的英雄。

每次看到这里我就要哭,真正的英雄是完成自己心中坚守的正义,而非他人口中以为的正义。 即粗体字中的5——人物抉择后产生的动作。

做正义之事,远比获英雄之名,要高级!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有木有?东方文化中「侠义」的潇洒本真。

过往的蝙蝠侠英雄形象在这只蝙蝠侠最后的抉择中往前又走了一步,诺兰兄弟的这只蝙蝠侠在「罪恶与正义」的抉择中,选择背负罪恶之名行正义之实! 即粗体字中的3——人物抉择的心理支撑,三观。

诺兰兄弟把「罪恶与正义」这个戏核又多剥离出了一层,即他人口中的「罪恶与正义」。

所以,黑暗骑士这只蝙蝠侠超越了之前所有的蝙蝠侠,超越了蝙蝠侠「自己」,成为了一只划时代的超级蝙蝠侠!

(咋个突然想到了新冠肺炎喃!手动捂脸。感谢疫情中奔赴前线的英雄们!)

这样梳理一遍,可能大家都发现了吧。找不准语境,普遍性,就找不到一个衡量编剧创造出来的人物的标尺。

换句话说,如果不知道生活中什么触动了我,我到底要写生活中看到见到的什么事,我到底在写生活中人遇到的什么抉择,我就不知道我直觉出来的人物是不是对的,是不是可以放在这部戏中的,是不是极致的,典型的代表。

创作有时候真的很奇怪,大多数编剧都是拿到一个类型项目,然后凭空就开始想要写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但,这个凭空其实都是从编剧曾经看的同类型电影电视剧中来的所谓直觉或灵感。(写跟人家一样的人物,能叫灵感吗?我觉得不是吧。)

见我见人世,不见我自然也看不到人世,虽然我们天天身处人世中。

我们发现「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方法,明明不是这样凭空蹦出来的啊?!

我们明明跟李白一样,喜欢喝酒,一天突然遇到突发情况,酒喝完了钱也没了;然后,我们当即做出了一个行动,把身上貂皮大衣脱了跟老板换几壶酒喝;朋友都惊了,你那个大衣价值5万你就拿来换几壶酒啊?你没钱了,明天怎么生活喃?最后,你解释你的行为,说出你如此做的原因,面对金钱与快乐的抉择,你选择及时行乐;最最后,你还喝嗨了补充一句,老子有手有脚满腹文章,靠写字嘛也可以马上把钱赚回来嘛!朋友们抚掌叫好:牛逼!洒脱!

第二天酒醒,你看着镜子里光着膀子的自己,想起昨天晚上的事情,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啊!

朋友们也因此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你是一个潇洒自信的人。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真的不知道。

面对每次抉择时,当我做出了选择,然后做出了行动之后,我反观自己,才发现:哦,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啊!

而不是,我以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然后,我去演这样一个人吧?!

谁要是可以演一辈子,不累不疲不厌,我也是佩服他。至少,我觉得一般人不可能人生如演戏,一辈子跟自己飙戏。

寻常人都是先活着,然后慢慢在自己的无数行动中,自己发现,同时也让别人发现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的。

这就是,我为啥要写这个从业经验记录的原因。

编剧写戏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发现、探寻和创造的过程。

我的人生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发现、探寻和创造的过程。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我的行动逐渐会呈现出来,当我看清此刻我在某个价值抉择前是个什么样的人时,我会反思这样选择到底是不是我想要的(勉强也可理解为对不对,好不好),是我想要的就坚持,不是我想要的就放弃,如此反复,最本真的「我」就会慢慢浮出水面。而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发现和探寻的过程中,当我每一次反思做出二次抉择时,我都在创造「我」。所以,最后盖棺定论的那个「我」,是天生的我,也是我创造出来的我。

编剧塑造人物这件事恰好跟我找寻我这件事「道」一样,编剧可以帮助我找到和创造更真实的我。

综上所述,编剧塑造人物也该遵循自然的这个「道」。

编剧在自己的生活先被 「粗体字4 人物困境」 触动,心情有了波动,面临一个艰难纠结的抉择;再有 「粗字体2 戏剧情境」 ,戏剧情境是对粗字体4困境的典型性的提炼,需要精准极致的凸出人物困境;而后,人物在两难抉择中,做出选择,发出动作,即 「粗体字3 人物动作」 ;然后,自然会引来对立面的质疑、冲突、对抗,即 「粗字体4 他人三观与主角动作的差异」 ;在此冲突中,人物坚持己见,再次发出动作,更清晰的阐明我为什么这么抉择,完成主题表达,体现出人物的三观,让看客明白 「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完成人物塑造。

最后附上一个很喜欢的故事。

在远古的时代,人是一种圆球样的东西,有四只手、四条腿和四只耳朵,一颗头颅上长着可以同时观察相反方向的两张脸,力大无穷,神通广大。他们让奥林匹亚山的众神感到不安。天神宙斯最后决定,用一根头发把人像切鸡蛋那样切开。

人从此变得软弱了,只能用两条腿走路。分离的焦虑,令人惶惶不可终日。

人从此开始终其一生寻找他的另一半的「我」。

人都在追求的「圆满」,也许就是来自人自母体分离出来那一刻产生的焦虑不安开始吧。

待续。

2020年6月20日星期六

——————手动分割线 我是手动分割线 我是一根间离的手动分割线——————

【我做编剧十六年的经验记录2-4】——

所有艺术的母题都有且只有一个——人!

我与他人的关系本质是什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人又是什么样的人?

【四】

2-4是关于人物的最后一章了,先来讲一个故事,关于达.芬奇的划时代巨作【蒙娜丽莎的微笑】——

达.芬奇就是一个谜!

【蒙娜丽莎的微笑】最神奇的是无论你站在画前哪个角度看,蒙娜丽莎都在对你微笑。

【蒙娜丽莎的微笑】画像中的女人是达.芬奇父亲的好友兼邻居佛罗伦萨富商佐贡多的第二任妻子丽莎.佐贡多。

研究者一说,丽莎丧子悲痛,富商为讨她欢心,给钱给达.芬奇让他为丽莎画像(也有说是达.芬奇父亲为了接济达.芬奇给钱让他画的)。所以,蒙娜丽莎的微笑里有忧伤。

研究者另说,画作中丽莎的右手有些浮肿,而丽莎是最后育有5个孩子的母亲,所以推测这幅画是丽莎怀孕了,丈夫佐贡多给钱给达.芬奇让他为丽莎画像。所以,蒙娜丽莎的微笑里有喜乐和平静。

研究者还说,最新的多光谱扫描结果表明,【蒙娜丽莎的微笑】下面还有两幅【蒙娜丽莎的微笑】,第一幅还原出来是草图,第二幅还原出来是丽莎年轻时候的样子,嘴角比最后我们看到的第三幅还要上扬些。由此发现,【蒙娜丽莎的微笑】是一层叠一层画出来的,所以人们可以在最后一幅画蒙娜丽莎的微笑中既看出忧伤又看出喜乐平静。

第一幅草图

第二幅年轻丽莎和最后的蒙娜丽莎的对比图

研究者另还说,将【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作被放大3.14倍,发现达.芬奇在创作时,他的每个角度都是用着1:1.618的比例,这是一种十分完美的黄金比例。这也是让这幅画无论观众站在任何角度看蒙娜丽莎都在对你微笑的原因。

研究者还还说,贝尔实验室的莉莲.施瓦茨有一天忽发奇想,在电脑上将【蒙娜丽莎】与达.芬奇的自画像相重叠,发现二者的眼睛,发际线与鼻子等轮廓竟然能够完全重合。施瓦茨最终得出结论,【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的自画像。

事实上,达.芬奇从接这个活画丽莎,到死走到哪里都一直带着这幅画。达.芬奇在接到活之后,完成了一幅,丽莎看完后也很满意,但达.芬奇就是不交货,他认为还没有完成。

达.芬奇没有完成的东西太多了,他的兴趣点太多了,他涉及的领域:包括素描、绘画、雕塑、建筑、科学、音乐、数学、工程、文学、解剖学、地质学、天文学、植物学、古生物学和制图学。且几乎在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创造。

记得他的设计手稿中,有一个螺旋桨雏形设计,还有一个滑翔翼,这个「要上天」的梦跟现当代导演宫崎骏【风之谷】【哈尔的移动城堡】何其相似。但,达.芬奇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距离21世纪1000多年前。

达.芬奇与同时期的另一个大师米开朗基罗比较,达.芬奇的画作以女性为主,是宁静致远的,是往内探寻的;米开朗基罗雕塑以男性为主(雕刻女性也不用女模特儿,以男性身体结构来雕刻女性,所以有人说米手下的女人就是在男人身体上安装了两个乳房),是外放激烈的,是往外彰显的。

从作品对比可见达.芬奇是沉静的往内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同时通过以上提到的各种领域(探索载体),往外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达.芬奇从一个画家变成了一个哲学家然后变成了科学家最后变成了一个神学家。

达.芬奇还在他的设计手稿和日记中把字倒过来写,发明了一套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密码,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写的那些符号是什么意思。可见,探寻和发现这个世界的过程是多么孤独又自在的过程,寻找答案的过程它只关乎自己。

陈如,编剧通过编剧写戏这个载体去探索自己,与自己之外的世界一样。编剧是个人什么样的人,他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与自己有何不同,编剧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全部在她的作品里,每一个字里每一个行间可见。

最最后呢?达.芬奇变成了一个谜!

哈哈,太有趣了,不是么?人生本来就一个谜。

谜面是:人为什么生之为人?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谜底,达.芬奇通过【蒙娜丽莎的微笑】给出来了他的答案:人的一生既要经历丧子的悲痛,又要经历育子的快乐幸福,当人经历了悲欢离合这一切,会达到一个喜乐圆满的状态,那就是画里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很多很多人说,蒙娜丽莎的形象像极了中国观世音的形象,两个形象传达着同一种人生状态,圆满平和。

从【蒙娜丽莎的微笑】跳出来看达.芬奇的一生,或许还可以得到一个谜底: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解谜的过程,过程中人数次以为找到了谜底,洞察了真相,却又被推翻,就像科学实验一样,再次上路解谜,一路到最后,发现真相是「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谜」。没有答案。

所以,达.芬奇是一个谜。他在他的画作中隐藏了许多密码以供后人去破解,或许这只是他与看画人的一种游戏,也是他引导看画人跟他一起思考的一种手段,引导我们重新经历他创作时的思考过程,以跟他一起见证他找到的谜底。

前几年风靡全球的书【达.芬奇密码】的作者就完全中了达.芬奇的招,为此写了一本书破解。

(不得不说!达.芬奇这个人真的太有趣了!太好玩了!爱了!欧巴~)

更有趣的一件事是,当时罗伦萨共和国刚重建,可容纳500人的市政大厅墙上空空如也。佛罗伦萨执政者皮耶罗·索德里尼特邀请二位大咖创作巨幅战役图,来庆祝这一伟大和平时刻。新建的市政厅礼堂划成两半,一半让达.芬奇画壁画,另一半让米开朗基罗画壁画,将时代的两颗明珠放在一起熠熠生辉。

谁知,这二位谁都没画完,就都跑了。

从二人留下的草稿手稿看,他们两个要创作的画作都是极好的。达.芬奇的【安吉里之战】画的是战争发生当下,人和战马纠缠在一起时的情境;米开朗基罗的【卡辛那之战】画的是战争间隙将士们在河里洗澡,闻知敌人突然打过来了,集体神经一紧虎躯一震迅速进入备战状态的情境。

二人分开时,都是孤独的大师。达.芬奇是把自己关在圣玛利亚感恩教堂4年,创作了壁画【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则把自己关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4年,创作了壁画【创世纪】。

二人放一起,就是人了。创作是一个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不是自己与别人比拼的过程。养蛊或许适合修炼武功,但绝对不适合艺术创作。比拼的杂念侵扰创作者的心,引发焦虑,焦虑状态下如何静下心来?我是真的不知道。

所以,坚决拒绝现如今某些甲方搞的编剧比稿之风。文艺复兴时期二位大师都做不到的事,我也不敢大言不惭的说我做得到,对不?

大家都是人,我敬您的专业制片,不去置喙如何做一个制片人,烦请您也敬我的专业编剧,别来教我如何写故事。

编剧这事儿真不是谁都会的,戏剧创作形式跟小说创作形式也是不同的,小说可以跳出来描写一大段人物心理活动让读者更好的了解人物的性格和抉择,戏剧必须通过人物动作表现出人物心理活动和抉择。不要觉得看了很多小说看了很多故事看了几本戏剧创作理论书就会写戏了。除非是天才,但大多数的我们都是平凡人,于大多数人来说,编剧是需要学习的一种文学表现形式。

就问一个问题,请您告诉我,开创作会时您嘴里的人物的那么多心理活动(九曲十八弯的弯弯绕心理逻辑),您让摄像机镜头怎么拍出来?!

大段旁白吗?也不是不可以。我个人认为旁白如果融入到整体表现形式中成为一种风格,加分可以。如【潜伏】中描绘余则成心理困境的旁白,余则成的间谍身份导致他每次抉择时都尽量做到一箭双雕甚至三雕,既要完成组织的任务又要不暴露身份最好顺便还能让自己地位晋升一点以便之后更好行事,如此复杂的考量为了让观众明了,用旁白拆解清楚,旁白也就变成了情节,就是有用的,融合到悬疑叙事中的。但,每次编剧写旁白,某些甲方又抗拒,说戏不是说出来。这怎么整?没法整。

说多了,回来!

以上是对上篇2-3的一个补充诠释,也是这篇的一个引子。

这篇的最后聊一个创作人物时困扰我很久很久的问题,也是探寻我自己时困扰了我很久很久的问题。

——「人物的欲望」与「人物以为的欲望」的关系?

用心理学的话翻译就是:动机和需求的关系。

欲望、动机、需求这些词都比较抽象,我们来举个例子具象化。

例如,一个小男孩喜欢上一个小女孩,他就想接近她,他以欺负她的方式接近她、跟她玩,结果小女孩被他弄哭了,讨厌他,躲着他,小男孩很痛苦。

为啥会造成这个结果呢?因为小男孩没搞清楚他的欲望其实是:我喜欢她,也想让她喜欢我。

小男孩以为他的欲望是:我喜欢她,想接近她。

如果,小男孩意识到自己的欲望是我喜欢她,也想让她喜欢我,那么他就会动脑子,观察那个女孩喜欢什么,投其所好,接近这个女孩,以博得这个女孩的好感。

但是,小男孩以为自己的欲望是我喜欢她,我想接近她,让她跟我玩,所以就没有动脑子,直接上去跟小女孩玩耍,并且以跟小男孩玩耍方式一样互相笑闹,小女孩肯定招架不住啊,觉得这个男孩是来欺负自己,反而讨厌上了这个男孩。

用心理学拆分,小男孩的动机是:我喜欢她,想让她也喜欢我。需求是:我喜欢她,我想接近她,跟她一起玩。

看起来没啥区别,其实区别很大。

区别在于当你目的不同时,你接下来所作出的动作也将不同,不同的动作会传达给他人不同的感受,自然你得到的反动作回馈就不同,最后你和他人的关系就不会构建的不同。

比如,谈到动机和需求时,很多人聊到的一个例子。

客户告诉马车销售员:我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

马车销售员给了客户一辆汽车。

超出预期的满足了客户的需求。

为什么呢?

因为客户并未察觉,他的动机是:我想更快的到达我要去的地方。也就是说,他的需求其实不是他需要一辆更快的马车,他的需求是剥开这一层更里面的一层,他想要更快的到达他要去的地方。

谁洞察了客户的动机,谁就可以跳出两轮马车还是四轮马车的限制,发明出一辆汽车。

比如,乔布斯!

我们都想要一个更好的手机,很多商家就把照相机的功能、录音机的功能、导航仪的功能全部嫁接到手机上,「多功能=好!」他们这样理解「好」。我们和他们都并未察觉我们所谓的「好」里面可拆分出「使用更便捷、更人性化」。但乔布斯洞察了,创造出一部人手指指哪手机就打哪的更快、更便捷、更直接,人性化的「好」手机。

回到编剧创作上来说,举个例子——【公民凯恩】。

凯恩以为他的欲望是:追求功成名就。

而凯恩真正的欲望是:玫瑰花蕾。儿时被父母卖给(过继给)富商时,他与父母亲最后一起玩耍时的那辆木质雪橇玩具的品牌名字「玫瑰花蕾」。即,父母的爱。

他真正的欲望是,寻求亲子分离带来的缺失——父母的爱。

但他却以追求功成名就,被更多的人景仰爱戴,来填补他的缺失。

这无异于缘木求鱼,你要父母的爱,就直接去找父母要呀,找别人给你父母的爱怎么找得到?怎么满足得到你?

得到了大的成就发现自己还是不满足,于是追求更大的成就,以为可以填满自己,所以,最后凯恩被不断膨胀的「欲望」(这个「欲望」是寻常意义上我们说的人性的贪婪欲望)撕毁,跌落神坛,他第二任妻子离开了他,他孤独的留在他打造的充满奇珍异玩古董珍宝的宫殿里死去。

是不是很像我们现在疯狂淘宝,买东西,买回来拿到手的一刻满足了一下,马上就不再在意这件东西,接着去赚钱买比这个更贵更好的东西的体验。(手动捂脸笑!)那我们疯狂购物到底是想填补我们内心什么缺失呢?

关于【公民凯恩】人物的分析,刚才是以成片(结果)倒推回去拆分解析的。

现在假想,我们是【公民凯恩】的编剧,我们就是导演奥逊.威尔斯(hhhhhh),我们接到了一个活儿:以纽约报业大亨威廉·朗道尔夫·赫斯特为原型创造一个凯恩(过程)。

该片于1940年拍摄,1941年上映,并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小金人儿。(据说没有给最佳导演,是因为奥逊.威尔斯在圈子里人缘真的不咋地。以至于,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只要提到这部片子下面人就嘘声一片。)

美国恰好在1939年到1945年之间崛起成为第一大国,二战先美国没有卷入,搞了一个民主阵营的兵工厂,以租借法案,向英、苏等国供应了约491亿美元的军用物资和粮食。一方面支持了反法西斯战争,另一方面也刺激了美国的工业生产;后成为主要参战国之一,凭借强大的经济后盾,军事实力也急剧膨胀,收留了许多流亡科学家,智力也超群。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客观上把美国推上了资本主义世界中心的位置,确立了它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它凭借比其他国家强大得多的经济、军事实力,公开追逐世界霸权。1945年12月29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咨文中说:「胜利已使美国人民有经常而迫切的必要来领导世界了」。(这个是百度的哈,我可总结不出这些。)

报业大亨原型即是美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写,钱与人的关系被推到了极致,是钱更重要还是情更重要?

在这样一个戏剧情境里,奥逊.威尔斯结合自己儿时被寄养的人生经历,创造了人物的起点。住在山里贫困的凯恩父母,得到一个机会可以让儿子的人生发生质的转变,于是,父母把儿子凯恩过继给了大富豪。小小的凯恩以为自己被卖了抛弃了,造成了内心对父母之爱的缺失,跟着富豪来到了纽约繁华大都市。

浸淫在大都市资本的环境中,长大的凯恩要追梦,他要创办一份报纸说他想说的话,维护年轻人发言的权利,这个梦想让很多年轻的朋友支持他围绕着他,直到他做成了报业帝国,却垄断了言论,最支持的他的朋友认为他违背了初心,离开了他。

后,凯恩为了往上爬,娶了总统的侄女,跑去竞选总统,却爱上了一个小歌星,出轨事件导致他竞选失败,人设崩塌。

后,凯恩又力捧根本不会唱歌的小歌星,成为了大明星,小歌星成为了凯恩的分身,站在舞台中央接收万人的追捧和爱戴。

直至小歌星受不了凯恩摆弄占有她的人生,离开了凯恩。凯恩孤独的在他的豪华得不能再豪华的城堡中死去,死前捏着一个下雪的水晶球,念了一句「玫瑰花蕾」。纷纷呈呈的假雪花,映照出凯恩被父母卖掉那一天漫天的真雪花,和雪地中被掩埋了一半的木雪橇玩具「玫瑰花蕾」。

很多时候,尤其是我们刚刚开始做编剧写戏的时候,我们洞察到了凯恩的欲望是缺爱,父母之爱的缺失。

然后,理所当然的,我们就会让凯恩去寻爱。

再然后,我们就会编出一个接一个事件或者情节,表现凯恩求爱而不得。

最后,我们会让凯恩在这个过程中反思成长,明白学会爱人才能得到爱,而不是自私的一味索取他人来爱自己。

最最后,我们会写到,凯恩终于收获了爱。

两相比较一下吧。感受到,什么叫戏太直白了吗?

想想我们生活中为人处世时,我们想要达成一个目的,真的会直白的告诉对方我想要的就是这个吗?我们往往会把底牌藏起来,耍花招去要达成目的,那张底牌就是我们的砝码,我们能付出的最高值,却又舍不得付出的东西。这也就是,很多成功学或者博弈论教我们的,谈判中不要把底牌亮给对方看。

人是复杂的,人的话语更是矫饰的,人的行动有很多时候也跟人的初衷相反的。

人以为自己想追求想要的是A,其实人需要的不是A而是B。

人物的欲望与人物以为的欲望之间的落差,就是戏。因为,A和B是冲突的。

我们写人物要写的就是,人的欲望与达成欲望之间的鸿沟。

人物的命运感也因此而成,那种追寻一生最终却不可得的哀伤,像极了我们每个人都努力的活着最终却始终无法逃脱死亡一样。

像极了达.芬奇尝试各种方式追寻一生想要破解人生谜题,最后自己活成了谜一样。

不晓得,我讲清楚没有。

这篇我想了很久怎么讲,怎么写,能更清晰。或许,是我自己也没有想透彻,也或许,是这个事情很吊轨,以我现在的表达能力和思考逻辑方式无法更简单的拆解它。

用游戏里咱经常说的一句话来完结此章吧。

尽力了!

【第2章 完】

2020年6月24日星期三

——————手动分割线 我是手动分割线 我是一根间离的手动分割线——————

【我做编剧十六年的经验记录2-5】——

所有艺术的母题都有且只有一个——人!

【五】

这是第2章结束后的一个加篇。因为我觉得2-4探讨的问题,我没有讲清楚。

想了几天,今天试着再来梳理一遍。

因为,2-4探讨的问题「人的欲望」与「人以为的欲望」是每一部戏的戏核,也是主角要解决的根本人生课题。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主人公根本就立不住。

再尝试梳理,我首先把最后一个问题描述的更准确些。

我即将探讨的是:「人真正的欲望」与「人以为的欲望」的问题。

那「人以为的欲望」是从哪来生发来的呢?

是从人的通病「我以为(我认为、我想)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生发而来的。

人从出生之初就不知道自己是谁,直到父母给了我们名字反复叫这个名字,我们才知道我是X,当别人喊Y时,我们是不会答应的,因为我是X;直到学校给了我们知识,反复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不对的、这样是好的那样是不好的,我们才开始在脑海里构想「嗯!我要成为这样的好人,不要成为那样的坏人。」然后,我们朝着脑海里这个构想去付出行动,努力把自己活成脑海里的人;直到出社会社会把现实的残酷给了我们,我们才知道「宁坐宝马里哭,也不要坐自行车后座笑」,我们才开始在脑海里构想「我要成为更多的票子、更大的house、更好的车子、更高的位子的人。」然后,我们又朝着脑海里这个构想去付诸行动,选择或抛舍,更努力的把自己活成脑海里的人。

而这不是真正的你,这是你以为、你认为、你想成为的你!

文中那些所谓的好坏评判、价值观选择,也不是你真正认为的好坏和选择,是你受外部世界洗礼刺激后,你以为、你认为、你想要的好坏和价值观选择,是「你以为(你认为、你想要)的欲望」。

你以为你想要更多的票子、更大的房子、更高的位子,你就开始搜索总结已经有很多票子、大房子、高位子的人在生活工作感情中是如何做的、如何说的、如何抉择的(成功学、厚黑学、精英学、时间管理学等),然后你就依葫芦画瓢的去做、去说、去抉择,你就开始扮演你以为你想成为的人。

(我这里这样说,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和评判,完全是客观且中立的。因为扮演,是没选择的事!我们从出生就在模仿怎么做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看着父母、观察父母、模仿父母长大的。我们人生的初期,幼年甚至青少年时期,只有通过模仿,学习如何做一个人。别无其他途径。)

但,我们都忘记了一个真相——我不是别人,过去不是,现在不是,未来也不是。

我永远无法成为别人,因为,我们每一个人DNA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当我非要逼着自己,把自己变成跟别人一样说话、行动、选择时,内心有个力量会拉扯我。

那个拉扯我的人才是真正的我!

比如,我从幼年到青少年时期就是喜欢游泳,每天都想在水里泡一下才幸福满足,泳池、大海对我来说就是妈妈的子宫羊水,能带给我安全感和慰藉。游了数年泳省花样游泳队招我入队,但要放弃上初中,我爸却坚决的代表我拒绝了。因为,我爸认为游泳是青春饭,当时我成绩很好,上大学才是一生安稳的康庄大道。年少的我觉得爸爸说的有道理,但同时我又感到内心很痛苦,我内心其实是想去游泳走职业运动员之路的,没啥道理就是我喜欢游泳,职业运动员不就可以天天泡水里了,但我害怕爸爸的预言成真,万一拿不到奖牌,或者拿到了奖牌年纪大了游不动了,接下来的人生咋办,靠啥养活自己。两相拉扯下,最终我听了父亲的话(也可说我屈从于父亲的权威),读书去了。

其实,面临抉择时,我内心的真正欲望是游泳、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我以为我的欲望是读书、过衣食无忧的生活,所以我很痛苦。尤其是,放弃了游泳去读书,直到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痛苦。因为,那次抉择我违背了我的心,自己亲手扼杀了我人生的一种可能。更精彩的是,我的邻居蒋文文和蒋婷婷双胞姐妹在奥运会上拿了奖牌之后,每次听到有人提起这对双胞胎,我就会回到小学毕业时那次抉择的场景里,重新经历一遍撕扯和痛苦。

(瞧!这一瞬间,我以为的欲望:奥运会拿奖牌 和 我真正的欲望:喜欢游泳泡水里 又打架了。哈哈哈哈 太有趣了!人!)

不知道有没有人在人生的很多瞬间这样问过自己。

如果,我在努力付出追求的是自己的欲望,是自己想要的,那为什么我还会痛苦?游弋?纠结?

我问过自己数次,然后就发现了以下真相:因为内心真正的我在对抗外在那个我以为的我,那个我希望成为别人的我。

生活在别处,也是一样的道理所致。但,生活真的在别处吗?

内在真正的我想要的并非是外在我以为的(扮演的、想成为的)那个我想要的。

我以为我想要的,我以为的欲望是外部世界影响教化给我的。

所以,真正的我会一直一直对抗我以为的我,也就是说内在的真正的我会一直一直对抗外部社会规则,包括老师、父母、他人、很多人、大多数人认定的好坏判定、社会价值观。

他人即社会。所以,内在的真正的我其实一直一直就是在对抗他人。

故,戏剧写的就是我与他人的对抗,我与他人的关系。

在与他人一次又一次的对抗中,内在的真正的我一点点呈现出来,不断的对你喊「我在这儿!你心里!你不想要那个,不要再给自己洗脑了,你想要的我一直知道,我告诉你!只要你愿意听我说!」外在的我以为的我一点点看清自己耐心真正想要的(真正的欲望),然后选择面对真正的欲望,进而行动发生转变,为了真正想要的人再难也会更容易的挺过所有挑战,满足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以达圆满快乐平和,不再痛苦纠结游移。完成自我救赎!

如此,主角从人物弧A点「我以为的欲望」抵达B点「我真正的欲望」,完成主人公人物成长。主人公立住了!

外部:他人,其实是我想成为的我的分身,外显。

这个外显会随着环境、社会主流观念的改变而随时改变。如,曾经的杀马特,现在的韩流,审美的变化。唐朝的胖为美,现在的瘦为美,审美的变化。

内部:真正的我,才是从来未曾改变的,不变的根本。只是人从出生眼睛习惯看到关注都是外界,而很少朝内观望,所以,很多人到死也不知道「我是谁」。

心理学也好,编剧也好,绘画也好,一切研究人、写人、画人的方式,其实都是帮助我(我们)追溯、发现「我是谁?」「我为何生?」「我又可以为何死?」的工具。

需要强调的是,追溯和发现必然是一个过程。由看得见的表面的A点开始探寻,直到抵达隐藏起来的看不见的内在的B点,发现真相的一个过程。

所以,戏是写一个过程,人变化的过程,没有变化不是戏。

没有变化,没有「人」。

最后,做一件事吧。

跟我一起逆向思维,尝试颠覆前面的所有思考过程。

发现了吗?

其实「你」一直都在你身体里,你的喜好、你最真挚的情感、你的选择、你的本性好像从出生就在你身体里那个叫心的地方生根发芽长成人型了。

但是你习惯关注外界,很少甚至一直没有回首目光穿越自己的这幅皮囊看看那个叫心的地方。

另一个你一直在呼唤,等待你的地方。

人真的从出生就患上了分离焦虑吗?

你的灵魂的另一半,另一个你,不是一直都在你心上吗?

找到她/他,她/他会用最温暖的光照耀你。

你就再也不孤独了。

【第2章完】

2020年7月1日星期三

——————手动分割线 我是手动分割线 我是一根间离的手动分割线——————

【我做编剧十六年的经验记录 外篇1-1】——

所有艺术的母题都有且只有一个——人!

【外篇1-1】

这是一个外篇。

为啥要写外篇呢?

因为我发现很多朋友面对「编剧是个什么样的职业?」的问题时,更关注的并不是编剧本质上是干什么的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而是编剧这个职业表面上是做什么的可以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

就像武林中人一样,有耐性修内功的人少,但抢【葵花宝典】求速成的人多。内功通了什么宝典拿着都能用宝不宝典的也不重要了,但大多数人都想找到一部【葵花宝典】便足以大杀80%的武林中人成为20%的人上人。

其实就是「道」和「术」的问题,到底是「道」重要,还是「术」重要?各人选择不同,人生能抵达的境界也不同,关乎各人的选择,都没错。

所以,我就开个外篇,讲一下编剧这个职业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和面对些什么人,什么状况,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综合素质。

说实话,讲怎么做项目,比讲怎么写剧本,有意思多了。

因为更像真实的触手可及的人生。

好!那就从编剧如何接一个项目开始。

一个编剧要怎样才能接到一个活儿(以下称项目)呢?

这里因为编剧的经验和能力分为两种情况——

1)

刚毕业的编剧有且只有一条路,靠师哥和师姐。

没有就读艺术院校的编剧,就我所知,要么是到艺术院校旁听或者读艺术院校的专科,目的有且只有一个结识人脉,靠人赏口饭吃。

(我也是从这一条路开始的编剧之路,靠人赏口饭吃没啥难听的,有人赏饭吃至少说明这个编剧为人或老实给师哥师姐一种肯干的印象,或活波可爱沟通能力还不错给师哥师姐一种聪明的印象。)

2)

有作品的编剧,即有播出剧集片首(或片尾)有署名的编剧。

(大编剧我这里就不谈了,观众都知道的大编剧,十个指头都数的出来,毕竟怀有梦想的平凡人是大多数。)

一是靠同行推荐,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编剧A手里项目忙不过来有制片人或者策划或者影视公司有项目找到编剧A她时间精力做不了,就会把编剧B推荐过去。这时候编剧B的简历,也就是作品,就是敲门砖。

二是制片人、导演、策划知道这个作品编剧B参与过创作且署名了。

注意!署名很重要,署名意味着编剧B不是枪手、不是无足轻重的小透明,她在整个创作中完成了一个编剧真的该完成的工作,且她的工作被该作品制片方肯定,所以制片方最终给了她署名。

这种情况下,制片人等会通过自己身边的人脉要到编剧B的联系方式,或者经中间人介绍认识,请编剧B做该项目的总编剧或合作编剧。

写到这里聪明的大家肯定已经看出来了,一个编剧接不接到活儿其实跟两个素养有关:

1人脉,编剧为人处世的能力;

2能力,编剧写戏的专业能力。

两者有其一,编剧都可以获得机会。

好!下面来谈一下,编剧如何做一个项目的问题。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所以今天就先不谈刚起步的编剧如何做了。

对刚起步的编剧就给一个建议:把带你进项目的师姐师哥编剧服务好。他/她就是你的师父,尽你所能偷学他们身上的技能,多写,不要怕出错,因为学校只教给我们审美,并未教会我们如何写戏。

(感谢我的母校和老师,审美是极其重要的素养!衷心的!)

这里主要还是想讲一哈这么多年来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总结。

这部分工作是让我成长最大,也是让我最恼火的,更是让我觉得我真的活着的。

首先,要明确一个观念:影视作品(电影、电视剧、网剧等)是商品。

好残酷哦哇?我也觉得。

但越早明确这个观念,编剧越早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一个项目,且在项目中该如何跟制片人、策划、导演、演员、甚至资方共处。

声明一下:这里我不讨论去拿奖的那些作品,就探讨市场内的。

其次,要明确一个观念:影视作品是团队的产品,编剧只能负责和影响产品前期开发阶段的工作,后期制作由制片人、导演、演员、甚至资方负责和决策。

换句说话,若把一个影视项目看成一条生产线,编剧和策划是坐在生产线最前端的捏模型的,导演是接手编剧捏出来的模型二度创造塑性的,演员是接手编剧和导演捏出来的模型三度创造定型的,但这条生产线要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不取决于编剧、导演和演员,取决于这个公司的制片人和资方,他们认为什么样的产品未来可以赚钱,这条生产线就生产什么样的产品。

那制片人和资方又是如何判断什么样的产品可以赚钱的呢?

这就要说到那个伟大的20世纪被提到最多的词了——市场。

你以为观众是制片人和资方的市场吗?错了。

如今已经21世纪了,「大数据」才是制片人和资方的市场。

资本讲究产出投入比,由产出投入之间的差值来完成盈利,大数据的出现给了资本一把尺子,衡量产出和投入之间的风险大小。

你要是资本,你也很清楚的知道你是来赚钱的不是来做慈善的,投一个影视项目如何保证能赚钱?

拿网剧做例子,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大数据支撑:

1 流量大咖,女主如一姐娘娘,如小花杨紫,男主如腰痛哥,如曾经的靳东,如未来的XX等。

2 流量影视制作公司,如正午阳光(【琅琊榜】【伪装者】【欢乐颂】【都挺好】),产品质量从来在线,且爆款未间断。外加人还打造出一批流量演员。

3 流量大IP,如【亲爱的热爱的】、如【庆余年】、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如【唐人街探案】等等。

现在这个市场,一听说你要做原创,一万个人劝你洗洗睡了,正是因此。资本凭啥冒风险?资本是来赚钱的。

那在资本的洗礼中,编剧该如何做一个项目呢?

当然,如果编剧能接到跟以上列举出的123有关系的项目就是得了天时。

如果,没有天时,那就可能是拿到了一个IP没那么大的但平台或影视公司已经立项的项目。(编剧原创项目这里我就不谈了哈)

首先,因为影视作品是商品,不同的影视商品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属性,但市面上肯定只有一二三种商品一直卖的不错,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常青树,所以,编剧先要搞清楚你手里这个项目的类型是什么。

类型,是从好莱坞传过来的对电影的区隔归类。

如恐怖片(惊悚片),如悬疑片,如爱情片,如科幻片,如玄幻片,如剧情片,如青春片,如体育励志片,如小奇幻片,等等。(要了解具体有哪些类型划分,直接豆瓣自己去查去总结。)

还是拿网剧举例,偶像爱情片(包括口头上时常说的甜宠、虐恋)、悬疑(包括混合类型惊悚或探案)片、校园青春片(包括口头上时常说的励志、怀旧、残酷青春)、玄幻片(包括口头上时常说的屌丝逆袭、退婚流、玄幻修仙实则爱情等)这几个类型就是网剧市场的常青树,也就是说,喜欢看这几个类型片子的观众是固定的且人数基数大的,也就是说,这几个类型的片子一直有市场。

一般制片人找到你去写一个项目,他们也不太清楚要整啥样的类型,所以第一步就是编剧自己要根据项目的基因(已有的素材、资料、想法),分析思考这个项目适合走什么类型。

类型十分重要!

类型定了,其实就是这个项目(这个商品)的气质、特色、样貌定了。你肯定不能把一个偶像爱情类型写着写着写成一个悬疑惊悚片,对不对?你要卖个商品给观众,首先得让人知道点开你这部网剧是来看什么的吧?看爱情的吗?还是看悬疑探案的?还是看宫斗的?还是权谋的?还是看家庭伦理的?

用行话来说,类型定了,就是这个项目的创作方向定了,也是这个项目的卖点定了。你说类型有多重要吧?!

不同的类型片,有不同的叙事手法,甚至不同的结构方式。这一步走出去,就是一条直通终点的大道,没有换条路走之说,因为其他路就是其他的类型。

但是!很多编剧会遇到换无数次路的情况!

为啥呢?因为大多数制片人,或者影视公司的策划总监和策划,不懂类型的真正概念,也不知道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气质和不同的叙事方式。

(这不能怪人家,人家不是编剧,不够专业是正常的。我说的是真心话,不是怕得罪人,吹捧谁。这是编剧面临的问题,也是编剧在做一个项目之中最需要解决的很大的问题。难是难在,他们虽然不专业,但他们又觉得自己会编故事,且他们代表甲方,而编剧你是乙方。所以,这是一个编剧做一个项目必须要去学习,并且必然会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条路走着走着遇到了问题,制片人或者策划总监就组织大家一起开个创作会,会上谁一拍脑门想出一个大家都觉得很惊艳的点,然后大家就嗨了,然后方向就变了,然后类型也变了,然后编剧回去又要从大纲第一个字开始重新写一个故事。

嗯!就是这么刺激这么随意。谁说码农才是码农?编剧也是!你还要做编剧吗?

然后等你重新交了一个大纲,按照会上那一个惊艳的点生发开写出了一个新的故事,下次开会时,大家一看说「咦!怎么不是我们上次开会说的那样子的呢?上次我们说的很嗨很精彩很好啊!怎么写出来味道感觉不对了呢?」

对啊,为什么呢?

因为,开会的时候大家嗨的是一个点或者几个点(兴许都不是戏或者戏核),而编剧写大纲是要写一个完整的故事,要有戏核(最本质的戏剧冲突),有起承转合的情节,最好还要有主人公人物立住。一个点聊嗨了,是嗨的一种感觉,一个点怎么足以支撑起一个故事?(除非这个点是戏核,但往往这种情况很少随便开个会就聊得出来的。)

另外,很重要的一个问题,一定要注意听哦!就是制片人、策划总监脑海里想象的故事的感觉和模样,编剧你是不知道的,但是!他们真的都会在开会之中以及开会前后想象,他们脑海里一定会有一个故事的感觉和大概的模样,他们嗨的也是自己脑海里想象的那个故事。

所以,问题来了:制片人、老板、策划总监、导演他们怎么想的,编剧你怎么知道呢?

沟通!沟通!沟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终于,说到一个编剧做项目的精华所在了!

累了,没想到写外功比写内功难这么多,具体难在哪里,我边写也在边思索。

只能说,做人真的比做事难!

但偏偏我们又都身处一个五千年来一直靠人情支撑的社会中(鸣谢儒家),在这里想要做事先得学会做人。

下次有余力再续吧。

待续……

2020年7月13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