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峰爆】的台前幕后,揭秘灾难片如何讲故事

2021-09-24影视

作者|Perlie

截止到今天,电影【峰爆】已在全国上映一周,目前票房已经突破三亿元。朱一龙作为主演首次扛起大制作电影,在网上的评论也是良莠不齐、两级分化,他能否经得起大银幕的考验和撑起硬汉形象,也是影片备受讨论的部分,#朱一龙与角色的适配度#也在电影上映一周后再次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九名。

关键词来源:微博热搜

朱一龙饰演的爆破研究室主任洪翼舟,是影片的核心灵魂人物。对于这一人物的塑造打磨是影片制作的重中之重。 如何让「洪翼舟」这一人物在电影中有血有肉的活起来,而非单纯的去打造一个救世英雄的空泛形象,影片的制作人员可谓是下了一番苦心。

图源:网络

在影片前期阶段,演员自身的气质是否与角色调性有重合点是片方选角着重考虑的因素,朱一龙身上有两点特质很符合洪翼舟的人物形象—— 斯文和狂热 。气质的重合更有助于演员进入角色、演员与角色产生高度共鸣,对导演来调度指点也会更省时省力。灾难片的动作戏占比很重,朱一龙需要在前期要做出大量的准备训练,如驾驶、游泳、攀岩等。在筹备阶段,剧组组织演员去到铁路基建的工作环境体验生活,从而为角色塑造的信念感带来加持作用。

在影片的后期制作阶段,导演和后期剪辑团队也做出了大量的推敲打磨。制作团队有意识的捕捉洪翼舟的 小动作和微表情 ,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完整对人物形象的勾勒。对于人物性格要有据可循的构建,剪辑团队有意识的在影片前半部分进行 设伏埋线 ,到结尾高潮部分,观众才会相信人物的行为动机。由此,人物不再是扁平的英雄形象而是圆形的多面的,洪翼舟也得以在银幕上「活」了起来。

从制作团队看,【峰爆】请到了知名剪辑师张嘉辉坐镇主剪,并由知名导演、剪辑师许宏宇任剪辑顾问,这样的班底配置着实不容小觑。怎样塑造人物、如何讲好故事,不仅取决于编剧和导演,更大程度则是取决于剪辑。剪辑从业者都深谙一句话的道理: 一部片子,做得不好问题大多在导演,做得好功劳大多在剪辑。

故事线的处理方法:

刚柔并济的操刀剪辑

影片的故事线有两条: 一条是地面上,一条是地面下。 地上简单概括是「保隧道、救小镇」;地下则是「父子情」。

图源:网络

对于剪辑而言,影片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平衡「地上」和「地下」的戏份。影片采用 两个空间交叉剪辑叙事 的方法,以实现「分-总」的叙述条理。影片在前期以地下故事的发展为侧重,并将地上的危机情节后移;在影片后期,剪辑将地上地下的两条线实现融合。后期制作人员表示:「从对故事的判断出发,如果地上的危机感太重,就势必会冲淡地下部分,这就会使得观众会挂念地下如何处理危机,可能导致观众对剧情产生割裂感。所以在前半部分,剪辑的思维在于将地上的危机后移来达到暂时减淡的效果,让观众更多的关注地下的洪家父子。」

与其他灾难片类似,【峰爆】也采取了宏观的大场面与主要人物命运走向的小场面来实现双线叙事。不同之处在于对大小场面的侧重,例如在【釜山行】中,重点放在大场面的激烈氛围营造;而在【唐山大地震】中重点则放在主角命运的情感走向,【峰爆】的处理方式便是后者。

慢节奏剪辑升华父子情的动人之处。

图源:网络

大小洪父子之间的情感戏是影片最细腻的部分。为到达动人的效果,剪辑有意识的放慢节奏,带领观众走进角色内心。在酝酿父子爆发争吵的剧情高潮点之前,剪辑在前戏对父子隔阂做了铺垫并有意识的放慢节奏埋下暗线,通过插入的闪回和父子对话镜头的对切,让情绪逐渐加强。闪回镜头暗示了洪翼舟对水的恐惧,所以剪辑层面对他几次下水做了有目的性的调整和效果渲染,达到层层递进的效果,深入表现他对水的恐惧。以此交待父子心结产生前因——母亲的溺亡。

剧情发展到面对走投无路的困境,父子因压力的难以消解而情绪崩溃爆发争吵,不得不相互坦诚。对此剪辑着重讲述了坦诚情节,为的是希望观众可以在争吵爆发之时更深入的体味父子二人多年来的隐忍。由此洪翼舟在众人面前撕开自己的伤疤,说出怕水的原因是因为母亲的溺亡时,才会最大程度的引发观众的恻隐之心。

快节奏剪辑强化灾难的危机紧迫感。

图源:网络

拯救县城是洪家父子获救后影片的唯一动机。剪辑在融合故事线后着重渲染父子的英雄精神以及铁路基建团队破釜沉舟救县城的魄力。影片的第二个高潮也在此到来——说服工人炸隧道以保全县城、洪家父子共同奋力爆破山体以挽救县城。

回看【流浪地球】的剪辑方法和【峰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郭帆导演在剧情的高潮阶段也将各个故事支线汇总到对地球的拯救上,同仇敌忾的拼搏奋斗和无畏的牺牲精神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动观众的同理心。【流浪地球】在整合故事线的快节奏剪辑毫不拖泥带水,为影片的震撼感做出最大力度的加持。但在吴京牺牲时,剪辑又适当的放缓节奏以将感动的情绪点拉满,充分的唤起观众的共鸣,为可歌可泣的奉献精神流下感动的泪水。

图源:网络

在剪辑上,对节奏快慢的把控可以渲染不同的情境氛围,进而达到带给观众不同层次的观感效果。在【峰爆】中,慢节奏是用温情带动观众的同理心,快节奏便是用震撼感提升观众对剧情的感同身受。

在地上情节的剪辑处理上,运用 快切镜头的方式和平行剪辑的方法 在短时间内快速且有序的交代灾害的发展过程及走向,使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每一个重要的信息点。并在重场戏运用特写镜头和慢镜头的推拉来捕捉人物情感的细腻变化,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和进一步激发观众的同理心。

如何处理第二个高潮点的节奏是剪辑需要推敲的重点。剪辑要考量的关键点在于:保隧道还是保人、什么时候确定保人、如何在戏里说服工人放弃隧道而保人。剪辑在这一情节做了舍弃:将工人群像集中在一个工人身上,以点带面的表现工人群像来适当减少和工人谈判的情节。工人坚持保隧道的戏份过多,既不会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也更会拖沓剧情的节奏,更有甚者可能使观众产生反感情绪。

图源:网络

在剪辑上有取有舍的处理,可以最大程度的带动观众紧跟电影节奏而进入情景环境,既让观众相信了每个人物的行为动机而被唤起同理心,也让观众深刻的记住了影片中丁总的经典台词: 面对灾难,西方人的传统故事是「诺亚方舟」,而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故事是「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为了县城,炸隧道!

从【峰爆】看灾难片市场:

为何数量如此之少

观众到底喜不喜欢灾难片这一题材?这着实是一个需要商榷的问题。从豆瓣电影榜评分从高到低排序,前十五名中只有【美丽人生】、【泰坦尼克号】两部电影与灾难因素(二战、海难)相关,但灾难因素并非其二者的重点刻画对象而是作为环境背景色、烘托人物、推动故事发展的「工具」而存在。可见,更多的时候,电影对灾难情节的处理是一种嫁接的形式——以灾难环境为背景,将人物和故事嫁接在灾难预设之中。

图源:网络

相对于灾难向的故事片,更纯粹的灾难片在电影中的数量占比其实并不算高。 从观众的角度出发,对灾难电影的关注点更多会放在世界观的构架是否成立和视觉效果是否足够震撼。 这就需要制作团队在前期剧情的写实性和落地性上做好铺垫以建立起完备且代入感强大的世界观概念,一以最快的速度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之中,同时也要在后期特效和剪辑部分最大程度掀起观众的视觉震撼感和观影快感。

从表格可见,灾难片的制作成本一直都处在行业的顶端位置,以电影【后天】为例,电影拍摄于2003年,当时8亿人民币的制片成本放在今天也不是一笔小数目,甚至完全可以在今天满足一部大制作院线电影的拍摄资金需求。例如今年春节档的热门影片【你好,李焕英】的制作成本在3.8亿元人民币;主打特效的【刺杀小说家】的成本则接近7亿人民币。对比起来,【后天】在2003年的制作成本就高达8亿人民币,可见灾难片制作成本的负荷绝对非同小可。

图源:网络

从前期来看,灾难片的景做出来的最终目的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被毁掉,如果第一次拍摄的效果不好就需要重新搭建来重拍,这便对资金要求又上了一个台阶。再看向后期,因灾难片类别和定位的特殊性,它对视效的真实感、震撼感的要求都远高于其他题材。所以从前期的勘景筹备、置景搭景到后期的建模、特效制作、特效合成等方面都比其他题材高出不止一点半点。

观众并不排斥灾难片,对于灾难片带来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反而更会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每一部优秀的灾难片都有着不俗的票房表现和极高的关注度。有观众表示:「自己愿意看灾难片的原因就是喜欢灾难片带给人的震撼感和人文关怀的情愫。比如【流浪地球】里冰天雪地环境的营造和在太空飞行的场面都让我叹为观止!最后吴京角色的牺牲也不禁让我潸然泪下。」

图源:网络

由此来看, 灾难片数量偏少的原因 ,不外乎是 过高的制作成本 转换成资金压力对制作团队来说是不可忽视的负担, 同时对剧情的要求又比较高 ,就要求制作团队在筹备阶段需要沉得住气来打磨剧本,这便在无形之中提高了灾难片的制作门槛。

灾难片其实不乏佳作,但因为它对制作成本和前期筹备过程有极高的要求,一旦票房不理想那么前期付出的大量金钱就付诸东流,所以这也是灾难片数量较少的关键原因。相比冒险花大量的金钱作赌注,投资人还是会偏向更稳健的故事片以求不至于冒亏本的风险而做了赔本买卖。

图源:网络

【峰爆】作为为数不多的国产灾难电影,在视觉呈现和观影感受上面的表现开始可圈可点的。但在故事上还是略显青涩,后期剪辑团队在技巧调整上的加持确实使剧情的节奏更加错落有致扣人心弦。但电影毕竟不是电视剧,多点多线的叙述模式并不适合两个小时的时间容量,过于纷杂的重点和情节会导致影片情节重心的失衡和混乱,难以让人清晰明白的了解和掌握影片的核心点到底是什么,这便让观众错过了一个个本该被唤起同理心的共情点。

相比电视剧的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电影更适合的是适当的留白和错落有致的高潮情节。 正所谓「多则惑」,或许在电影叙事中,适当的舍才会有得。

-END-

运营 | 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