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从第一部【华尔街】到第二部,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导演手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013-07-17影视

泻药。

其实斯通就影像风格看,经历了三个阶段,大致可以按照80、90、00年代划分。下面我按几个范畴来说他的风格吧,这样对比起来方便一点

代表作:

第一阶段:萨尔瓦多、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华尔街、抓狂电台

第二阶段:大门、刺杀肯尼迪、天生杀人狂、尼克松、天与地、不准掉头

第三阶段:挑战星期天、亚历山大大帝、世贸中心、布什传、华尔街2、野蛮人

题材:

第一阶段:初涉社会、政治领域,关注社会议题。

第二阶段:集中在最有争议的社会议题上,甚至主动制造议题

第三阶段:炒冷饭,把自己曾经赖以成名的题材一个一个重复并自我毁灭……

叙事:

第一阶段:传统的、说故事的

第二阶段:非线的,mv式的,或是将意识传达与传统故事技法结合

第三阶段:回归传统,力有不逮

视觉:

第一阶段:色彩浓烈、酷爱慢镜,但总体还是比较规矩传统,打光上有强烈的八十年代特征

第二阶段:独立于时代,能玩的手段玩遍,闪回、倾斜构图、黑白、戏仿……而庄严规整的做得也不差。

第三阶段:有一个对第二阶段的短暂延续,又试图对同时代元素进行吸收,最后自我风格丧失,还不如同时代平均水平。

剧本:

第一阶段:自编自导。构架非强项,而是其中一股戾气,激情澎湃地让你忽略它的不完美。

第二阶段:两个极端,要么完全忽略传统架构,要么十分规整。大部分自编自导,且有的编剧头衔挂得很可疑——比如Nixon,据传其并未真正动笔。

第三阶段:部分自编自导,亚历山大大帝之后,几乎完全平庸化,构架弱的缺陷暴露无疑——特别是华尔街2,即使在这个阶段,也是最差的一部。

补述:

1、斯通的三座奥斯卡个人奖,一座剧本是70年代末拿的(午夜快车),两座导演是80年代拿的(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但我个人觉得他最好的创作阶段还是九十年代:刺杀肯尼迪和尼克松是他个人风格最凸显、最成熟、艺术成就也最高的两部,大门和天生杀人狂属于嗑药嗑high了但还是宇内仅此一家的独门货,就连U-turn这种在北美口碑票房双输的片都很耐看。

2、斯通最失败的阶段毫无疑问是亚历山大大帝之后一直延续到现在。我觉得原因有几点:

首先、他本人一贯专断独行,私生活(女人也搞,但没搞出特别狠的,这里主要是说酗酒和吸毒)过于堕落以致影响正常工作(99年因为吸毒又被拘捕了,不过这种生活方式也有推动工作的,比如天生杀人狂……),虽然艺术家的奔放可以理解,但还是缺乏必要自律。

其次、他跟罗伯特·理查德森的分手。截至u-turn,理查德森一直是他的御用摄影师,斯通电影的视觉风格,理查德森功不可没。他的作用有多大呢?看看他走之后斯通的作品就知道了。虽然,后来斯通也有视觉上的尝试,也跟不少一流摄影师合作,比如他跟Rodrigo Prieto合作了亚历山大、华尔街2、指挥官等多部作品,在亚历山大里也不遗余力地进行视觉尝试,像「鹰眼视角」,像亚历山大受伤后的视角,但都没有跟理查德森来电。讲句不夸张的话,理查德森走了,斯通基本被废了一半。

第三、亚历山大大帝的失败对他的打击还是颇大的。本来这部是他换了一拨班底后力图重整旗鼓的作品,投资印象中应该是他作品里最大的,而且他在这部考证上也花了相当大的功夫,但出来之后票房、口碑都很失败。基本这一部的失败把他从一线赶下去了,后面几部即使有好的题材,也拍得畏畏缩缩的。

第四、他本人是编剧出身,拍片初期之所以对那些核心议题那么上心,带着自身经历的伤痛在其中的,越战、肯尼迪之死、水门事件等等,对他都是刻骨铭心的。这么多年过去,激情早就雨打风吹去……

说到这,基本上已经悖离了题干,「华尔街2」那么糟糕的东西,哪里还有风格可言……只是借这个机会对斯通做个总结吧,跟不时拿出几部让人眼前一亮作品的「老」导演,像乔纳森·德米、巴里·莱文森,还有迈克·尼克尔斯等一比,斯通的水平下滑得太快太快了。他曾经是同时代最有才华风格最凸显的导演,他将类型化的故事和作者风格结合得极好,在社会议题电影化表现两头挑尖,可是今天……作品水平下降得惨不忍睹不说,上海电影节所见,他从一个能冷静思考问题的社会批判者,彻底堕落成了迈克·摩尔式的愤中——或许这也是他作品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吧。

我为他今天的样子感到悲伤,不过,我也感激在有生之年曾经看过他最好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