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如何创作一个多线叙事结构?

2013-07-08影视

先澄清一点,结构和内容(故事)是一体的,不是「结构为内容/主题服务」。这是广义叙事的本体论,「故事的讲述方法就是故事本身」。

说点儿具体的。为什么非要有「多条故事线」或者说「多线叙事」?所有的非造型艺术都包含时间轴,小说,音乐,戏剧,电影。 时间轴是一维的 ,所以你同时只能按先后顺序阅读、听、观看。在小空间的作品里这不是问题,比如海明威的【在印第安营地】,或者龚琳娜的【忐忑】,或者苹果的广告片,一条线足够了。实际上,单线结构已经足够好,单线结构符合因果律,符合直觉,比如【爱丽丝梦游奇境】或者【查拉图斯特拉】。

但单线的缺陷也很明显。它没法说清楚复杂的世界。如果你要描述的世界足够大,比如【奥德赛】、【22条军规】,或者电影【致命魔术】,一条故事线根本抗不住,就需要多条线了。中国有久远的说书人传统,「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是最朴素、自觉的多线叙事,要说清楚相同时态下的两件事,就需要两条线。朴素的口头文学传统也自然地在章回小说中延续下来。

插一句,叙事的过程其实不是「线」,而是一个个离散的片段,是经过刻意提取、筛选、变形后的世界的一部分。


怎样建立起多线叙事,并让这种结构是成功的?


首先你要有两条或以上的线。每条线都有各自完整的人物、矛盾和解决。最直观的美国的情景喜剧,22分钟的一集剧集通常有3条独立的故事线(不然撑不起来)。随便举个例子,【老友记】S1E01:

1 瑞秋逃婚,投奔莫妮卡。她不想当「鞋」,要当「帽子」。

2 罗斯离婚了,他媳妇儿是个蕾丝边。钱德勒和乔伊帮他装家具。

3 莫妮卡和一个调酒的约会,被骗了。

上面每一条线都完整、坚实,自圆其说,按自己的逻辑发展。也就是说,这是3个独立的故事。


然后你要让这N条线彼此碰撞、交叉,产生对照、关联和影响。交叉的部分成为「 节点 」,就像两条真实的线交叉那样。只有这样,才能让各自独立的故事成为一个整体——形成「结构」。也就是说,把多条线「 编织 」起来。这种编织不是任意的,往往需要这N条线有共同的主题(或母题的变奏),或统一的叙事风格。继续说【老友记】S1E01:

1 在咖啡馆,瑞秋逃婚,罗斯给她的咖啡里加糖。

2 在家,乔伊邀请菲比去装家具,菲比说「我想去可我不想去」。

3 在咖啡馆,莫妮卡诉苦,大家嘲笑和安慰她。

4 在家,罗斯约瑞秋出去。

以上是几个大的节点,在同一时空下,不同故事线的承载者出现,进行交互,彼此干扰,但他们的独立性没有变。于是几条线出现了多次的 闭合 ,「结构」就出来了。


第三,不同的故事线,必须有各自的「视点」。 视点是叙事的支点 ,故事线的变换,必然造成视点的转移——这个转移过程可能是瞬时的,也可以是电视剧【24小时】那种,把一个画面切割,强调时态。

视点在小说中更为直观,比如在【红楼梦】中,先是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讲了一遍,接着让林黛玉出场,又讲了一遍,最后让刘姥姥出来,再讲一遍,不同视点扫过以后,这一家子就没法不立体了。视点的转移在【水浒传】里用得最漂亮。【旧约】里的部分章节,比如撒母耳记,视点转移也极为干净利落。



把上面说的3点都做到,多线的结构就已经成功了。但这只是最初级的多线结构。再多说一句,能用一条线讲明白的事,不推荐用多条线,实际上,单线叙事更考验技巧和水平,叙事冒险的最高阶段,通常是流水账。比如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多线结构有一个好处,作者可以在结构上玩一些花招,使用一些比较高级的技巧,让结构成为主体,形成 几何形状 。线构成了平面。几何是接近宇宙本质的东西。

【盗梦空间】把时间和空间关系弄乱了。三层梦境和limbo,实际上是同时发生的,于是诺兰用这个模型,把时间「空间化」。多重梦境形成了多条故事线,彼此碰撞,这是新的结构。类似时空交错的电影很多,但没有比诺兰好的(或者说更简单的)。

复调音乐是更直观的例子。两条或者更多旋律线追逐、模仿、讽刺、辩论、问答,最终产生整体的对位。但音乐对多线结构的帮助不大。多说一句,很多小说等的结构都在模仿音乐,比如金斯堡的【嚎叫】。

多个故事线构成几何形状的例子还很多。电影【低俗小说】、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通过时序的位移形成了时空的闭环。【百年孤独】更为繁复,通过多条线的展开、关闭,以及上、下两部(是的,【百年孤独】在叙事的中间点,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开头)象征宇宙的膨胀和崩塌。卡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通过两条完全不相关的线来终结叙事,【通往蜘蛛巢的小径】是由短篇小说组成的,类似的【小城畸人】则是由一个个不完全独立短篇来模拟城市空间。此外还有电影【撞车】,所有的线都围绕着救赎的主题,最终在城市的中心交汇,形成了自己的形状(我不知道是什么形状)。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则采用了不规则的叙事节奏和拼贴,用来模糊生死两个世界的界限。

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是中国作家麦家,他的小说集【解密】是几个完全独立的小说,麦家却认为自己写的是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而这几个小说完全不相关,是对情报工作的象征,像装有秘密的抽屉,彼此隔绝。


综上,用时间模拟空间,是多线叙事比较高级的技巧。如果创作者足够好,则不需要像巴赫那样精确,可以有偏离、混乱、不对称等等,这些规则都不是束缚——不需要清晰的结构。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融合了中国和西方的技巧,在结构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城邦暴力团】在开头就点出了小说的两个「 元叙事 」:「接驳式阅读法」和「奇门遁甲」。

「接驳式阅读法」,就是为了防止读完一本书,对书留下刻板印象,于是当读到某个节点时,跳到第二本书,继续阅读。这是对【城邦暴力团】叙事的隐喻,全书就是这样写成的,由此及彼,由某一线索跳到下一线索,层层嵌套,比如从万得福追踪六老,到了素烧黄雀的历史……这样叙事造成的效果是「跑题」,读者的视点被迫在庞大、庞杂的时间、空间中移动和跳跃,无法聚焦在正常的时间轴中。

这种叙事造成的最重要的效果,则是与小说的结构有关。【城邦暴力团】中的重要人物,知机子赵太初是个会奇门遁甲的人——所谓奇门遁甲是——用七七四十九枚松果,或是自然界的任何东西,按精确的位置摆放,就形成了一个阵,人可以遁入阵中躲避,在外面的人看来,这个阵周围的景象已经完全变了——「奇门遁甲」是小说结构的隐喻,张大春将平常的、自然的材料,按某种位置摆放、拼贴、以及张大春极为推崇的中国传统小说的「藏闪」技法,最终形成了奇门遁甲的效果,小说读者面对的是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原本平常的历史变得高耸诡谲,成了神话。

这是「接驳式阅读法」和「奇门遁甲」支撑起来的【城邦暴力团】。如果用正常时序写同样的故事,小说会失色很多。这也是张大春的历史观。他受艾科影响很深。


除了「比较高级」的叙事技巧,关于多线叙事还有更高级的东西。这需要说一下博尔赫斯。他的【小径分叉的花园】、【布洛迪的报告】,以及【达不到目的的巫师】、【南方】、【双梦记】等等,实际上都是多线结构,但这些故事线被折叠、遗忘、隐藏,读者已经感觉不到了。同时这些东西都在极为狭小的空间中出现,于是产生了爆炸般的效果。

这是融合的结果。 博尔赫斯同时在讲两件或者更多的事 。也就是说,两条故事线也是一条故事线,这太恐怖了。他打破了小说的时间轴,让时间成为了他的同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