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高平陵之变是一个非常精彩的历史事件,为何没有翻拍成电影?

2019-11-26影视

翻拍成电影不太合适,如果跳出史书框架,魔改成另一视角小说或影视剧,也许有看头。

首先,电影这种艺术或者商品需要尽可能在两小时内给观众最「浓烈」的观影体验,情绪路线和价值观要随时附着在剧情脉络上剧烈起伏。

但是高平陵之变这一历史事件的「味道」过于浑浊,尽管情节上有铺垫有反转有冲突,不可谓不精彩,但在情绪上和中心价值体系上没有适合的切入点。

说破大天,这终究是一场权臣造反的阴谋,一套利益体系的重新调整。

我们凭什么要为乱臣贼子的逆势翻盘欢呼雀跃?

我们为什么要因一个同样靠篡权自立的政权即将走向覆亡而伤痛惋惜。

整个时代没有因这一事件变得更有希望,我们所见的只有一幕幕丑态,膏梁纨绔的色厉内荏,名过其实,名门世家的嗜血狠辣,冷漠无耻。

然后单从剧情人物上看,形这故事也难拍得很。

适合电影的故事必然有一个特性,即在很短的时间内人物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只能用情节冲突完成故事。就好比从故事开场第一秒起,火药桶已经备好,导火索已经点燃,观众欣赏的只是爆破过程。

但女装大佬司马懿实在是不世出的老阴逼,翻遍史料也找不出太多能为其做心理速写的素材。手下两个儿子心机也深沉得可以,这三人平时在想什么,是什么矛盾促使他们发动政变,谁在为他们暗中提供力量,在时长两小时的电影里,很难铺垫到位,更难引起观众共鸣。

而在矛盾对立的另一方,曹爽或曹魏政权也找不出像样的高光人物,世家大族都在冷眼旁观,坐看成败后再下场跟庄。

也就是说人物与观众,人物与人物的互动性极差,够不成多层次的矛盾冲突,没有足够的情节爆点吸引观众。

那如果我们开个脑洞,用平民视角重新审视这个故事,线索就多了起来。

例如,司马师在政变前已「阴养死士三千,一朝而聚」。

这是何等恐怖的组织能力,这三千死士(也许是虚数)是从哪些势力中筛选而出,平时如何训练,如何给养,特定的联络或聚集方式是什么?司马师为他们提供了什么庇护,让他们时刻聚集在京畿重地而从未暴露?

单靠一般的市井游侠,流氓地痞形成不了这种势力,因为这类血勇之辈的组织性完全不行,口无遮拦,见利忘义,难成大事。

而在当时,世家大族间不是铁板一块,曹爽手下也不净是吃干饭的,如果偶然发现了这群死士的重要秘密,中途却被截杀,而秘密本身又意外遗失到庶民黔首的手里,又会引起怎样的冲突?

三千死士的后勤给养,人事关系始终需要大量资金维护,那么会不会有一个精于盘算的军务司马,或警惕性强的巡城小校偶然发现了蛛丝马迹,一路查访,从各方面揭开洛阳都城光线外表下的层层肮脏龌龊,逐渐由一腔报国热血到心灰意冷,最终只能坐看事变发生却无力回天?

总之,只有跳出既定关系,高平陵之变才有让观众欣赏的价值。

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实在没什么好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