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怎样评价【雍正王朝】中的张廷玉?

2016-09-23影视

【雍正王朝】中,杜雨露老师饰演的张廷玉,封建社会提倡的忠孝礼义都有所表,

其聪明程度又不像邬思道似的智多近妖,其实其人设上最主要的特点,

倒不是说有多聪明,而是临危不乱,胸中又有大义,所以在紧急关头往往能做出正确的建议,

张廷玉本来也是做秘书工作,秘书工作最关键就是把领导所想的正确的表达出来,

有些时候其实已经想好了,只是迫于一些远近亲疏做不了决定,

例如刑部案中,康熙拿到了八阿哥的奏折,先关心了一下张廷玉的儿子,

然后又让张廷玉看看奏折,其实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一边是对儿子的爱,一边是朝廷纲纪,

而最重要的一边,是储君事关重大,行事不能马虎,如果走漏风声,不够雷厉风行,

很可能酿成巨祸,所以张廷玉在看完奏折眼珠子左右一转,立马烧了,

所以这个看似和稀泥成全康熙爱子之心的行为,其实是最正确恰当的,

其实康熙真的要处置太子,何必要这个证据呢,但这个证据决不能被他人知道;

而在热河一废太子中,张廷玉又提出太子手谕可能有假,康熙稍加查验也看出端倪,

手谕之事因为时机太紧,康熙忙中出错很正常,张廷玉提这个事情,是以太子心性胆识来提的,

知子莫若父,康熙难道也会不知道?康熙知道,但是来不及,又身在其中,

张廷玉的临危不乱,反应快速表现的淋漓尽致。

举荐新太子事件其实张廷玉并没有表现的那么神,

因为他的密折是康熙来尚书房问话的时候才拿出来的,

与邬思道的笃定要老四和十三上书申请复立是两回事,

哪怕不说他还有其他举荐折子只是看风向的可能,他还有举与不举荐的控制,

更重要的事,太子被废的的三件大事,刑部案,郑春华,假手谕,

他参与了一半,刑部案最后康熙知晓老八从中作梗,这个张廷玉未必知道,

得到的信息本就比别人多,

假手谕一事怀疑对象本就那么几个,老大窜出来作死肯定不是主凶,

老三虽然是文人不懂带兵打仗,老四不会诬陷十三,

老八一伙到底有多大嫌疑也不难猜,所以肯定不会支持老八,

那么一想,举荐太子也在情理之中了。

至于二废太子,威胁隆科多几件事情,主要还是康熙的权术,张廷玉没啥表现机会,

而雍正登记后,在举荐诺敏时,给了张廷玉表情特写,

恩科主考的时候,又把李绂给举荐了,

铸币事件中,对孙嘉诚给了多历练历练的建议,但被雍正反对了,

事实上这几件事张廷玉都算颇有远见,但又碍于情势,

举荐诺敏因为朝中八爷党多,雍正无可用之人,诺敏和八爷怼过,确实是好人选,

而恩科泄题案中,知道自己弟弟的缺点,有特意让李绂当副主考,也使恩科没有报废,

虽然弟弟死了...

至于孙嘉诚,看似雍正让其当御史英明无比,但如果孙嘉诚再多历练两年,

圆滑老成一点,何至于后来被年羹尧诛杀呢?也不得不说,张廷玉的建议确实没错。

杀年羹尧那段记忆模糊,不提了,整顿旗务事件,张廷玉开始一言不发,

说自己是汉臣不好说,直接被雍正呵斥巧言令色后,赶走了其他人,再开始讲,

这既是聪明,也是懂礼,知进退,

而最后八王逼宫事件,对方打着祖制的名义,又先处置了一个状元王文昭,

他先抑后扬,说很多朝臣是他的学生,不会不让他说话吧,

这明着是说对方说的满汉之分不对,其实也是在暗示满朝文武未必和八爷一边,

之后又讲了八王议政到底是怎么回事,让对方变成了名不正言不顺,

最后再一招大家辞官的同归于尽,等于一块钱和人家梭哈,

套路满满,话说回来难道这些话雍正不知道么?一是雍正没那么好口才,

二是雍正不能同归于尽...

所以纵观全片,张廷玉有多有大智慧倒是难讲,主要还是临危不惧,关键时候总是灵台清明,

诸如佟国维,胤祀之流,虽然智力不输,但很多时候利令智昏,主要还是因为胸中没有大义,

只有私利,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就会出问题,事实上张廷玉在弟弟被杀一事上,

也有了一点私心,但极度克制,最后还是回归正轨,

不得不说,张廷玉是因为无私而聪明,因为聪明又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