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贺知章【咏柳】到底该如何解读?

2019-07-19影视

春回大地,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每当看到大地上的春色,不觉会让人驻足欣赏映入眼帘的春日风景。当柳树垂下一条条嫩绿的枝条,脑海中自然而然的会浮现出一首赞美春日里柳树的诗歌——一位唐代诗人写的咏柳诗。

我潜意识里产生一个想法: 对于眼前的美景,一定要好好的再去解读这首咏柳诗。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或许是一种亲切感吧,因为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一直以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咏柳】这首诗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选编的一首古诗,诗歌的创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

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还有一首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正是因为这两首朗朗上口的诗歌,让我们知道了贺知章这位诗人,贺知章的名字也随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传遍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也让贺知章的名字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位诗人。

我的想法就是: 「【咏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春天里什么地样子?」也可以说是深入地去鉴赏这首诗歌,还是按照我一以贯之的方法进行,那就是——「知人论诗」。了解作者对赏析诗歌有相辅相成的作用,那就从了解贺知章开始吧。

知人论诗,贺知章其人

贺知章(659年-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 ,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 ,27岁的贺知章考中乙未科状元,由此也可见贺知章非同一般的学识,尤其是诗文方面的才华,为什么这么说呢?

(贺知章书影绘像)

因为根据【 新唐书·选举 】的记载,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虽然很多,但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方法只有五种: 口试、帖经、墨义、策论、诗赋 。其中策论和诗赋是最重要的考试科目。 从这一点上来说,贺知章的诗名是名副其实的,而他的书法也是一流的。

进入仕途之后的贺知章被授予授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后来又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新唐书·贺知章传】记载:

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累迁太常博士。

贺知章生性旷达豪放,为人旷达不羁,善谈笑,有「 清谈风流 」之誉,为时人所倾慕。贺知章好饮酒,经常饮酒赋诗,

杜甫诗【饮中八仙歌】 中形容贺知章喝醉酒的状态「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可以说非常形象地说出了贺知章好酒的本性。

贺知章也是一位高寿的诗人,他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干到了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可惜作品大多散佚,在【全唐诗】中仅收录了贺知章的19首诗歌。其中就有我们熟知的【咏柳】和【回乡偶书】。

(贺知章【回乡偶书】·诗意图)

贺知章【咏柳】解读

【咏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呢?从题目就可以知道,因为这是古诗中的一种体裁——咏物诗,显而易见,这首诗是咏赞柳树的。

在我国的古典诗歌中, 咏物诗以描写所咏事物的形态,力求达到形似;又不一味地描摹所咏之物的形态,而是在诗中寄寓情志,力求达到神似。所以咏物诗有托物言志,在具体的描写上经常会用到拟人、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

贺知章的咏柳也不例外, 而起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比喻新奇精巧,灵活多样,四句诗用了三个比喻句,从头到尾,一气呵成。 加之在比喻中出现的拟人化写法,可以说贺知章的【咏柳】诗是咏物诗中的佼佼者了。原诗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一)「碧玉妆成一树高」
  • 贺知章要赞咏柳,那从哪里起笔最好呢?也就是说诗人眼前的柳树给他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当然是柳树的整体形象了,柳树下垂的枝条的那种曼妙美

    当春风吹绿大地的时候,柳树也迫不及待地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一种迷人的形态。

    所以诗作开篇句「碧玉妆成一树高」,诗人用一个「妆」字就把柳树拟人化了,象是一个美女在化妆,而她化妆,并非涂脂抹粉,而是用「碧玉」。

    这里的「碧玉」有两层含义: 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二是碧玉这个字让人们对柳树的淡雅之美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碧玉」和柳树发芽的颜色的是如此的相似,所以这个比喻句相当贴切,不仅写出了柳树的鲜嫩新翠,而且还给人留下柳树新发的淡雅之美。

    将柳树说成「碧玉」,还是比喻修辞的巧妙运用,显示出了柳树的鲜嫩新翠 。第一句写树,将柳树拟人化,让人在品读的时候能感觉到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少女。她不仅貌美,还稚嫩清纯,而一个「高」字,更衬托了美人婷婷袅袅的婀娜风姿。 由此可见贺知章诗作的不同凡响之处。

  • (二)「万条垂下绿丝绦」
  • 「万条垂下绿丝绦」是紧承上句来写的,诗人将千万条倒垂的柳枝比喻成绿丝编织而成的少女的裙带。一个「垂」字,更加暗示出了「碧玉小家女」的纤腰之柔。 而「绿」字又与上句的「碧」字再次生发、再次补充,这就把早春的垂柳写得更为逼真、轻柔、飘摇了。

    诗人由下垂的曼妙柳枝联想到少女身上垂坠的绿色丝织裙带,可见在微风中摇曳的曼妙的柳枝在诗人的眼中,是别有一番风韵的。

    古诗中不乏将垂柳枝比作绿丝绦的诗句,比如五代时期的诗人 韦庄 在【丙辰年鄜州遇寒食城外醉吟】中有「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 」;唐代诗人 徐彦伯 在【饯唐州高使君赴任】中有「 香萼媚红滋,垂条萦绿丝 」。

    但与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相比,在「形似」和「神似」上都差一点。由此也可见,可贺知章这两句诗的高妙之处。

    (贺知章草书书法作品·【草书孝经】)

    这一句的点睛之笔就在一个「垂」字,诗人这样写的目的: 一是描摹出了柳树特有的外形,正所谓「不著一柳字,尽显柳之妙」;二是表明了随风摇曳的柳枝飘逸超脱的形象。

    贺知章在一、二句中连用两次比喻,用不同的事物来比喻柳树的不同方面, 这在诗歌中形成了博喻,更加显示出柳树的曼妙多姿和鲜嫩新翠。

  • (三)「不知细叶谁裁出」
  • 如果说一、二句中诗人在赞咏柳树的整体形象和曼妙柳枝的话,那么第三句则是诗人对柳叶的赞咏。但是诗人贺知章并没有直接赞咏柳叶之美,而是以设问提出:不知这细细的叶子是哪位能工巧匠剪裁出来的呢?

    这是作者紧接着对柳枝赞咏的思路来写的。这女子的「妆」是这么精致,垂下的「绿丝绦」是这样曼妙,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柳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 诗人用惊叹的一问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这一声看似疑问的话语中包含着诗人由衷的惊叹与欣喜。

  • (四)「二月春风似剪刀」
  • 第四句的回答特别精彩:原来是二月的和煦春风,手里拿着一把剪刀,给大地换上了新妆。 诗人将和煦的春风比作了一把神奇的剪刀,这是诗人第三次用到比喻的修辞手法。

    「二月春风似剪刀」,是二月的春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如果将第三句和第四句结合起来看的话,这两句把比喻和设问结合起来,并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把春风孕育万物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烘托无限的美感,也体现出了诗人写作手法的精妙。

    在这里,诗人通过新奇的想象,用拟人的手法刻画春柳的形象,以奇妙而贴切的比喻,赋予春风一个独特而新颖的形象,显示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使人感到清新爽目,构思上也可谓独出心裁。

    诗的三、四句采用问答形式。 尤其是第四句把春风比作剪刀,回答了柳叶生发的原因,再现了春风吹绿万物的自然规律。

    诗人巧妙地将视之无形,难以促摸,对大自然的作用不易被人发现的春风物化,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之举目可见,触手可及,令人真切地感受到春回大地,春暖人间的大自然美景。

    总结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第一句先写总的印象,第二句单就柳枝做了一番细致的描写。第三、四句再进一步写柳叶。先从大外着眼,愈写愈细。好像绘画,先勾出轮廓,再添枝加叶补充细节。

    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在修辞和写法上也不一样。前两句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形容,碧树如玉,柳枝如丝,碧树如何高上去,柳枝如何垂下来。

    后两句运用巧妙的设问与鲜明的比喻来写柳叶,没有任何形容和描写,而是一问一答,问得巧妙,答得精彩。

    唐代诗人 沈佺期 【剪彩】诗中有:「 寒依刀尺尽,春向绮罗生 」; 宋之问 【奉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诗中有「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这两人写的都是彩花与剪刀。

    反观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用剪刀来比春风,写出了柳叶被春风春绿的诗情画意,相比之下,贺知章的诗句更加新巧精致。

    贺知章的这首咏物诗【咏柳】,三个比喻三个层次,从大处写到小处。又好像绘画一样,从写意到工笔细绘,先勾出轮廓,再添技加叶补充细节,描绘精妙传神,既显示出了春风的力量,又拓宽了春天的气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美不胜收,读来让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