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孙策为什么不顾众人劝阻斩了于吉?

2024-01-17影视

孙策,是吴郡富春人,为破虏将军孙坚的长子,孙权的长兄。其年少成名,十几岁时就在寿春结交名士。

在汉代,都讲究一个声望名望,袁绍和曹操之所以在当时这么有名,一方面除了自身的背景关系,另一方面就是得益于名士许劭在月旦评为他的点评。

而像诸葛亮和庞统的卧龙凤雏之名,也是有水镜先生司马徽,以及庞德公等人在背后的支持,才传出了「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安天下」等颇大的名声。而孙策也一样,他在寿春和名士结交,也是为了能够壮大自己的名声,去为自己博取更大的声望。

最后,孙策也的确是成功地壮大了自己的名声,周瑜就是因为慕孙策之名而前来投靠的。而在公元189年,江淮一带的名士更是多有投靠他的。

【三国志·卷四十六·吴书一】又载,「坚初兴义兵,策将母徙居舒,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

公元191年,孙坚奉袁术之命去攻打刘表,后被刘表的部将黄祖所杀。当时年仅17岁的孙策,承担起了「长兄如父」的重任,安葬了父亲孙坚后,又带着孙权等人投奔袁术。等到时机成熟后,从袁术那里讨回来了父亲孙坚的旧部,建功立业,为父报仇。

公元200年,孙策率军夺取了豫章郡,打下了偌大的江东,成就了一番霸业。

而就是这么一位从结交名士、养望、抓住机会,成就霸业的诸侯,为何在后来遇到了名气很大的「老神仙」于吉时,却不顾众人的反对,执意要将他斩杀了呢?有了曹操斩杀名士边让而导致兖州失守的前例,孙策难道就不怕杀掉于吉后会惹上大麻烦吗?

其实,孙策也知道于吉的名声之大,更知道斩杀于吉后令孙氏在江东的名声有损。但是,孙策却又不得不斩杀于吉的理由。

于吉,是琅琊郡的道士,在正史上第一次出现时是在汉顺帝时期,而到了汉献帝时被孙策所杀。这时候的于吉,若真以这个时间段来看的话,那他的岁数已逾过百。而从当时汉代至三国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医疗水平来看,这是不太可能的。

此外,在汉顺帝时,于吉的弟子宫崇曾带神书【太平清领书】百七十卷来觐见,但最后却被汉顺帝斥为「巫觋杂语,妖妄不经」,并没有得到重视。而其中的【太平清领书】,也就是后来张角所持有的【太平经】。

在汉献帝时期,于吉隐居于吴郡、会稽山一带,并制作符水来帮人治病,而且他所持有的也是太平经。

【江表传】有载,「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

众所周知,孙氏起家,在一定程度上和征讨黄巾有关。

当时黄巾之乱时,孙坚起兵讨伐,也因此,孙氏和黄巾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立的。而且,当年黄巾之乱声势浩大,人数众多,这一点孙策是很清楚的。

所以,当孙策的母亲吴国太前来劝说孙策时,孙策就以于吉「妖言惑众」一事来拒绝了。

【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有言,母谓策曰:「于先生亦助军作福,医护将士,不可杀之。」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

从公元195年到公元200年,孙策率军攻略江东五年,才这么辛苦地打下了偌大的基业。而于吉则是被孙策归为黄巾之类,并且于吉在江东的影响力如此之大,能够让这么多人追随,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危及到孙策的统治了。

策曰:「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理?昔交州刺史张津,听信邪教,鼓瑟焚香,常以红帕裹头,自称可助出军之威,后竟为敌军所杀。此等事甚无益,诸君自未悟耳。吾欲杀于吉,正思禁邪觉迷也。」

面对吴国太,以及众多臣子的劝谏,孙策心中想要除掉于吉的念头愈盛。而且,为了能够服众,孙策还以交州刺史张津来诉说。张津在交州时,对于道教的程度达到了无视圣贤的言训,甚至还废弃了当时汉朝所制定的律法。

在平时,张津头裹红色巾布,弹琴焚香,认为依照这些方法可以强化兵力。到了最后,却被部将区景所杀。所以,无论是黄巾军的浩大,还是张津的所作所为,都让孙策觉得于吉就是威胁到他统治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威胁到孙策的统治外,还和孙策的性格有关。孙策年少成名,因为他武艺非凡,被时人称之为「小霸王」,而孙策和霸王项羽的性格也较为相似,都是那种比较霸道,而且刚愎自用的人。

【三国志】中,在孙策攻略江东,吴郡太守曾暗中投靠曹操,并写了一封信,而在信中,则写了他对孙策的看法,就是「孙策骁雄,与项籍相似,宜加贵宠,召还京邑。若被诏不得不还,若放于外必作世患。」

而且,孙策不仅刚愎自用,容人的气度也不大。

【三国志】注引【吴录】有载,「孙将军为人,恶胜己者,若每问,当言不知,乃合意耳。如皆辨义,此必危殆。」

也就是说,孙策在有勇有谋的外表之下,还藏有一颗易于妒忌他人的心。当时,孙策正在吴郡城门楼上宴请袁绍派来的使者陈震,而他麾下的诸多将领也在宴会中。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于吉拄杖盛装出行,百姓皆跟在他身后跪拜呼喊,队伍排得很长。

当于吉走到城门楼下时,宴会上的诸多将领和宾客们居然不顾孙策,直接起身下楼去跪拜。当孙策派人去打听时,才发现四下的人都说于吉是仙人转世,能用符水救人。而孙策站在上面往下一看时,居然看到了人山人海的场面。

孙策这位江东之主,正是志得意满的时候,看到这颇有「时人皆知于吉,而不知孙策」的一幕,当然是让他心生怒火。而且看着自己宴请的宾客都不顾自己,就直接往楼下跑,这岂不是在打他孙策的脸,说他孙策的名声不如于吉吗?

策怒曰:「我为不如于吉邪,而先趋务之?」

孙策杀死于吉,在历史上甚至成为了孙策的污点,据【江表传】记载:

吉是时近已百年,年在耄悼,礼不加刑。又天子巡狩,问百年者,就而见之,敬齿以亲爱,圣王之至教也。吉罪不及死,而暴加酷刑,是乃谬诛,非所以为美也。

孙策杀死于吉的表面原因

从表面上看,孙策杀死于吉的原因是:

孙策尝於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令收之。诸事之者,悉使妇女入见策母,请救之。

从这段记载来看,于吉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孙策的法度,甚至连手下群臣的家属也已经全部沦陷,连自己的母亲也不例外。我们应该知道,这种宗教最先蛊惑的往往是妇女,然后由妇女蛊惑自家男人。

孙策从手下的 「诸将宾客已经有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 这一情况来分析,自己精心打造的队伍已经沦陷了。如果再不加以制止,那江东之地就非孙氏所有了。

这还不算,在孙策下令抓住于吉后,其手下的表现更令孙策害怕。

策曰:「此子妖妄,能幻惑众心,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不可不除也。」诸将复连名通白事陈乞之,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孙策严令之下,众将不仅不收敛,反而 「不复相顾君臣之礼,尽委策下楼拜之」。 由此可见,江东孙氏的基业已经即将变成于氏的了。而且,在孙策下令捉住于吉之后,诸将不仅没有反省,反而连连上书为于吉求情。见到此情此景,孙策能够不杀于吉吗。

孙策杀死于吉的深层次原因

这还仅是表面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于吉的出身。

据【后汉书 襄楷传】记载:

初,顺帝时,琅邪宫崇诣阙,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有司奏崇所上妖妄不经,乃收臧之。后张角颇有其书焉。

这一本【太平清领书】就是汉末黄巾起义首领张角所做【太平经】的原本。张角发起的「黄巾起义」正是因为有了【太平经】做他的理论指导,才吸引了大量的人加入,最终酿成了遗祸汉朝几十年的危害。

张角虽然在公元184年就已经死去,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黄巾军的遗祸却远未祛除干净。熟悉三国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三国时期的诸侯们或多或少都与黄巾军有着关系,甚至本身就是黄巾军出身。黄巾军虽然在北方中原地区的影响力最大,但在南方的势力也不容小觑。

早在黄巾军未起事时,张角曾经派出八位使者分别到各地传教,刘表占据的荆州和孙坚所在的吴会之地的扬州就曾经是黄巾军的重灾区。

扬州,尤其是孙策占据的会稽、吴郡一带,黄巾军的势力依然存在。这股势力一直到了孙权即位后的很长时间才被彻底消灭。

据【三国志 吴书 朱治传】记载:建安七年(公元202年),黄巾军余部陈败、万秉等才在朱治的围剿下覆灭,这已经是孙策死后二年之后的事情了,另一位黄巾军首领吴桓也应该是在202年左右被剿灭。

由此可见,在孙策当政之时,虽然占据了江东很大地盘,但是其统治力远远不足,先不要说那些藏在深山里面的山越,就连身边的会稽郡和吴郡也仍然有黄巾军肆虐。

就在这样一种危机四伏的情况下,于吉出现了。

【太平清领书】的作者,甚至可以说是张角老师般的人物出现在江东,自然迅速吸引了江东士民,甚至连孙策的母亲和群臣也沉溺其中。

如果于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与黄巾军合流,在当时那种局面下,黄巾军就会迅速扩大,席卷吴郡和会稽郡。

到那时,自己手下那些臣子们还会有几人仍然效忠于自己呢?可以预见的是,江东会迅速沦陷,自己乃至于家族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而本来已经处于没落的黄巾军则会死灰复燃,在南方掀起又一轮腥风血雨,江东那来之不易的稳定就会付之东流,人民也会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

英雄人物之所以会超出常人,那就是可以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在常人眼中,孙策杀死于吉,主要是因为他在江东的权威受损,害怕长此以往,自己会丧失对江东地区的统治力。

甚至还有人以于吉已经年过百岁(究竟是否过百岁,无法考证),杀死他就是违背了圣人之教,是孙策人生中的污点云云来批评孙策。

可是,在孙策眼中,于吉的危害远超过使自己威信受损这么简单的、明面上的事情,而是预见到了于吉和黄巾军合流的危险。

如果不及时遏制住于吉在江东地区传教的势头,那么,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局面很有可能会出现。

因此,孙策才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毅然决然地杀死了于吉。在这个意义上说,孙策不仅是一位合格的统帅,还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至于那些江东群臣们,根本不具备孙策这般的远见。孙策相对于他们,可谓是世人皆醉我独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