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一直想知道那些所谓的烂片里面的很多让人尴尬的槽点,导演、编剧这些人拍电影的时候都看不出来吗?

2021-02-21影视

在影视圈,能成为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导演、编剧,都是开始从最底层摸爬滚打磨出来的,早就是人精中的人精了,哪能看不出来,只是有些时候为了吃饭,没办法而已。

目前在国内影视剧中的制作名单中冠上名字的导演和编剧,基本都有科班背景,都是经过正规的科班训练磨出来的,区别只不过是个人业务能力不同罢了。

当然了,个别半路出家,有半玩票性质,并且片子上映后票房还不错的导演等算是另一个群体了。

以电影为例,在普通人的眼中,导演给人的印象大多是在片场头戴遮阳帽,手拿对讲机,眼盯显示器,是拍摄现场的最高指挥官。

而编剧给人的印象则是,身关小屋里,桌上一台灯,浓茶配香烟,啪啪敲键盘的角色。

但其实这都是普通人对导演、编剧以及对电影制作的误解。

其实拍电影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一件事情,涉及到的人员以及环节众多,与大家想象中的拍电影是完全不一样的。

拍电影类似于做一个项目,只是这个项目时间长短不一。要想拍一部电影,首先的有一个本子。

每年在国内的电影市场里,制片方、导演、编剧手里的本子不计其数,质量参差不齐。

有选题容易审、质量过硬,基本改一改就能上马的本子,也有让你看了之后头疼不已又不能明说的无奈之本。

但是涉及到制片方、投资方、发行方等等诸多环节诸多人员的博弈,到最后的结果不一样就是优秀的本子能找到钱上马,而是稀碎的本子想办法打打补丁就推上去了。

归根结底,电影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才是一件艺术品。

能拍一部既叫好又叫座,口碑好票房高,最后横扫各大电影节摘奖无数的片子,是各大导演、编剧及演职员统一的目标,谁不想青史留名呢。

更何况一旦获了奖,就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再接项目要价的底气自然不一样了。

但是往往都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人的首先吃饱了饭,才能想点其它的事。这是马斯洛老先生多少年前就已经整出一套理论了。

所以影视从业者,他首先选择的是一份职业、一份工作,能先养活自己,养活家里,富足了,有机会了,才能追求艺术上的表达。

如果连饭都吃不饱,还坚持穷苦伶仃的追求艺术的终极梦想,不是说不行,只能说最后都败给生活了,毕竟谁都不想活成个孔乙己。

记得头些年,网上流行一个段子,说某一年,香港电影一年上了很多部古天乐参演的片子。从古天乐开工的辛苦度上,堪称香港影视圈的劳动模范了。

但是这些片子质量参差不齐,你说古天乐挑本子的时候心里能没数么?据古天乐说,他也知道本子就那么回事,拍出来肯定挨骂,但是一想到拍完了就能建一座希望小学,想一想也就算了。

当然,不知道这个段子的真实性,但至少印证了大家前期心里都有数的。

再比如说那部在【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出现以前一直勇当豆瓣低分垫底先锋的【天机·富春山居图】。

据说刘德华在拿到本子的时候就知道这个片子只不过就是赚一波票房走个流量罢了,只不过接这部片子是为了还个人情罢了。

毕竟电影是一种商品,最终能赚钱就可以了。

王晶也曾经在某一档四人聊天节目中谈到过类似的问题,张艺谋导演的中美合资片【长城】请到了马特·达蒙主演,国内又出了一批当红的名演员助阵,阵容可谓近年国内商业影片卡司的顶级阵容了,但最终落得个奥运会长城版的口碑。

王晶说,他看到三分之一,就知道这片子悬,因为他都不知道后三分之二张艺谋用哪种合理的方式把故事讲完。

主持人问王晶,说张艺谋自己知道这事么?

王晶给了个眼神,淡定的说:知道的。

所以那些所谓的烂片,可能从艺术性上来讲,不一定能过关,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能为制片方和投资方带来收益,已然已经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