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客观地说,【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到底怎么样?

2023-11-19影视

好,那就客观地不打全地讲讲这部电影,为什么差。

首先我得说我对张桂梅很敬佩,她确实是在救人,救大山的女孩子们,但是我不喜欢这部电影,我个人的针对只针对电影,并非是对张桂梅的偏见。

1

我对【我本是高山】的观感,就是一部地方的政治任务,还非要把本片包装成具有深刻的文化教育意义,主要是,看完电影,发现电影内容只是纪录片【你好张桂梅】的ppt细节版,那我为什么要花钱看电影呢?

朋友圈看到的,也有人有如此感受

当然我得承认,电影对纪录片的延展那是一个相当细致,纪录片说张桂梅吃药,满手都是膏药,电影完全复刻。纪录片台词讲了一句张桂梅是一个细致到食堂的人,她会发现有的学生吃的很少,那么电影就给你演绎,张桂梅发现姐妹花山英山月打饭只吃土豆汤。纪录片采访了老师,老师讲到来这里吃不了苦,来了就得把自己殉葬了。电影还真给你安排了这样一个女老师角色,她受不了张桂梅的压榨,于是离职。

我感觉电影的工作,就是死命抓住纪录片里的每一个被折叠浓缩的点,一句台词,一个道具,一个口号,都给你抚平了,展开了,还原了。怎么样,哭吧。(我是个泪点很低的人。张桂梅的新闻我看的时候是一直哭,看电影我真一滴泪都没。)

为什么要这样拍电影?我不理解。张桂梅明明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这个题材集合了当下社会的很多热点:女性,农村,贫困,教育。每一个切口深入切入,都能展现中国社会的一些隐秘的溃烂伤口。但电影似乎不打算这么做,它全篇只是在展示张桂梅的难,办学校经费难,师资留不住的难,无人支持的难,疾病缠身的难,就像我们在新闻中所常见的那些,因为很难,所以她伟大。

这样有没有问题?

我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你非要完成一项很难的计划,你希望别人理解它,那么你更多是希望别人理解它执行层面的难,还是从源头上理解你为什么这么做?如果是我,我会认为执行层面所遇到的困难,那都是我应该的,我不想放大。这只是我选择了这样做的一个结果,而不是原因。我现在告诉你原因,是这项计划的背后,有一个非常不正确的观念,一个非常不公正的事实,我要修正它,因此我非要完成它。

那么,如果要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就要让人深刻地意识到这个观念/事实有多么不对。而不是我一说执行好难,你们就得理解和感动。

在电影中,办女校是执行层面,修正观念,才是张桂梅的动机,真正要说服观众理解她的源头。电影是不是应该多讲讲,这个观念有多么不对?

张桂梅一直要修正的观念,就是大山里的女性不应该沦为工具人,她要改变农村女孩只有农耕,早嫁,生一窝崽,被固定的程式化的命运,怎么改?她选了读书。因而要理解张桂梅的信仰,就要全方位地,及其细节地展示一个女孩,在大山里,有多么凄惨。

你可能会说,电影讲了啊。山月山英,一个中途退学,被家暴死了,留下女婴,另外一个差点又被家人捞回去卖掉,好助亲哥做彩礼。

2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部小说【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讲一个农村女孩塔拉渐渐觉醒,且信任知识能改变命运,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期间,塔拉无数次刚跟读书搭上边,就因为家庭的原因,又放弃了读书。我从非常多的细节中,深刻意识到一个农村女孩想要读书,可能要比我想象中还要难。

塔拉的父亲一直在用威权逼着塔拉跟他做危险的拆卸工作(还赚不到钱),塔拉的母亲,一颗墙头草,不能给于塔拉保护,塔拉的二哥肖恩,一直在家暴塔拉,多次抓揪她的头发,把她的头按在马桶里。塔拉还要兼受父亲和二哥的精神羞辱,裙子露膝,便是妓女。我是妓女还成了塔拉的思想钢印,让她错失一段亲密关系。在她爸爸的长期洗脑下,塔拉竟然觉得去上学,会被人洗脑。我非常诧异地是,书中多次提到塔拉信奉父亲的观点——当然多半是错的。

这也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如果你出生下来,看到的接触到的半径就那么大,是父母圈给你的,你自然会把这个当成全部世界。爸爸要是说,山外面都是士兵,那我自然会相信山外面都是士兵,我要是出去,我很可能会被打死。爸爸要是说,你就是一个贱种。我觉得难受,但我也依然相信爸爸说的是对的。

一个中国农村的女孩,她的命运很可能跟塔拉是差不多的。她们早就被刻下了「女孩就是下贱」的思想钢印。做了40年边疆教育的张桂梅当然知道这一切,她通过口号喊出来,读书改变三代命运。没想到电影竟然也如此偷懒,停留在表层,走马观花地,段子式地给你展现一点点大山女孩的苦难,却不展现女孩们的内心困境,如果她从小就称为赔钱货,别人所属物,女孩读书无用,她的世界观由她的兄弟和父亲所想的组成,一旦被戳下这些思想钢印,她为什么会信张桂梅的口号是有用的?高考能改命?凭什么啊?

塔拉一点点地苏醒,通过摸索,通过遇到了一些引路人(三哥,查尔斯,主教),通过随着知识的扩充而逐渐膨胀的好奇心,她由内而外地焕发出真正的生命力,她终于明白,哦,我要离开这个鬼地方,我可以离开的。是我自己不够坚定,不够自信,我才绕了弯路。

张桂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觉得她肯定遇到过原始版塔拉们,也许她没对新闻媒体讲那么细,也许她不愿意揭露女孩是谁,但是原始版塔拉,被思想钢印戳地死死的女孩们,才是教育拯救任务中最难的一波人。一个女孩,家人不愿意送来读书,没钱读书,山路太远,充其量只是外部因素。张桂梅上门捞人还能解决。一个女孩,如果家人合谋宣判了死刑,自己也听之任之,张桂梅上门有用吗?你能叫醒装睡的人吗?

对付这群教育钉子户,张桂梅怎么运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这样一群女孩,女孩们在引路人和知识的感召下逐渐觉醒,她们自己得意识到,我被父权洗脑了。这本该是故事的重点。

3

电影其实抓到了,但是拍着拍着飘了。山英山月本来是有一点塔拉的影子的,明眼人也看得出来,这俩姐妹是全片可看性最高的地方,但是架不住主创东一头西一头地拍,冲散了姐妹的故事线。姐姐之死和张桂梅三顾茅庐,在这些外部力量的强烈冲击下,山英读书和高考,看上去是为了不得不逃离这座山。这对于教育题材的电影来说完全是一种遗憾,既然谈到了教育,谈到了山区女孩所面临的现实很骨感,为什么我们不能同时也宣扬一波知识的性感,启发女孩们去向往另一座山?

什么叫知识的性感?打个比方,电影【朗读者】,汉娜是个文盲,她曾经为纳粹看守过,当时的她不知道那是什么,只是以为那是一份工作。多年以后她在监狱里,跟随着磁带识字看书,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二战期间干了什么。她为此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为。在这里,知识的性感所带来的影响,我理解是,打破固有认知,形成自己的思考并进行反思。

再打个比方,【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从别人那里借【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他读的时候,一个躲在村子打麦场的麦秸垛后面,贪婪地读完本书后,他朦胧地感觉到,在双水村外面,有一个辽阔的世界,不管是什么人,都能活得很好。

张桂梅原是语文老师,她应该很喜欢阅读,她能不能通过某部应试教育以外的作品,在和山英山月姐妹阅读的过程中,让姐妹中至少一人体会到大山以外的世界,让她感到什么是毛姆所说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4

说到教育,那更尴尬了,在我看来,张桂梅好像就是逼着女孩们就范,像极了中国式家长。我理解真实中的张桂梅没有选择,填鸭式的素质教育,是山区女孩的最后一条活路。认不认同中国素质教育嘛,也要看阶级,你要是中产及以上,如果你不认同,你大可以去读国际学校,不去军备竞赛。你要是无产阶级生在教育资源很匮乏的地方,那高考似乎是一条可行的路,不谈未来发展有多么美好,至少可以不在山里。当教育资源和经济条件都不匹配的时候,逼也许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我们在普通人如何成为人中龙凤上瞎卷的时候,她们只是想从奴隶到普通人的赛道上卷。

一个是把高考当跳板用,一个是把高考当做狱门的钥匙,不管是哪种,我觉得教育的终点,肯定不是高考,而是觉醒。

好的教育,不是你让她做什么,她就照做。好的教育是帮助认知和唤醒受育者自己内心所爱,教育就是燃料,剩下往哪冲要靠自己。这个过程很难,会绕弯路,自己会否认,会迂回,受育者也会不信任,会抵触,最后,受育者才发现,脱离了你的引导也没什么问题啊,我自己本身就有股力量,我终于发现了自己喜欢的领域,并且我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充满了探索欲。

我其实很期待电影能看到这一面。张桂梅不能仅仅是一个外部加压的人,她为了不让鸡蛋们被卖掉,就拼命给这个加温,给那个加热。其实在素质教育的过程里,很多鸡蛋们因为背负了过多的压力而宁愿打碎自己。而鸡蛋一旦从内部破裂,小鸡出来了,那才是她们生命的真正开始。比如说,一个山区女孩,从拒绝读书到逐渐觉醒要读书。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明白受育者的真正力量源自内部,那她肯定是一个相当成功的教育者,我觉得电影把这方面讲的过于模糊。张桂梅去探望打工的山英,对视一眼。这还是外部力量的展现。

张桂美到底是怎么启蒙山英的,我没有看到。山英到底是哪一刻从内打破自己钻出蛋壳的?很遗憾,没有。

5

电影本来可以更深刻。

通过深挖山英山月姐妹线,展现女孩们对大山的忠诚与背叛。她们对大山的忠诚,与张桂梅修正她们观念的难度成正比。

比如说挪走父权之山——本来可以通过张桂梅的视角,让我们看到兄长平日里是怎么具体对待两姐妹的?父亲又是如何羞辱姐妹的?她们忙什么农活?赚多少钱?她们的妈妈是怎么样一个人?悲惨吗?还是出外务工不管她们?姐妹铁了心的不走,张桂梅在高考倒计时的压力之下,同父权,同姐妹怎么周旋。

比如说挪走教育偏见之山——我还是那句话,我理解填鸭式的素质教育是没有选择,但主创真的丝毫没有想象力,竟然就真实还原了张桂梅教导女孩们逃离此山。你们就不能让我们看到一点教育美好的一面,比如她如何稍微利用一下知识的感性,启发她们对山那边的向往。

比如说挪走自我设障的最后一座山。山英山月姐妹,因为受到了张桂梅智识的启蒙,自己挪走了最后一座自己给自己设障的高山。比如从认为是赔钱货,到认为男女平等,从怎么也不愿意去张桂梅那读书,到冲破藩篱,终于站在了校门口。

前两座山,还可以由张桂梅启发,最后这一环,这个觉醒的力量是自己给自己的,因为张桂梅帮助了自己,我很感激她,同时,因为张桂梅给予了知识的开荒,我了解到村以外还有一个大世界,就像路遥【平凡的世界】里写的,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一个大世界。。。当张桂梅说我可以是她的高山之时,我纠正了她,我说,熬不住的时候,我想找个靠山,可是我怎么找都会发现,有的山上布满荆棘,有的山上全是野兽,所以我应该是自己的那座山。

我本是高山怎么来的,是教育者外力灌溉和自我觉醒的结晶。这个觉醒的过程你得细致一点,走心一点,不是像片中使劲喊个口号,说深处黑暗的你前面有光亮,你往前走啊。不是像片中这样三顾茅庐,就把人捞出来了。教育者应该是启蒙者,是让我努力看到一丝光亮,此后,就算没有你的帮助,那丝光亮会一直困扰着我,直到我再也无法忍受黑暗。所以最后,我终于充满勇气,选择张桂梅。

这才是我本是高山的合理推导过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