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有哪些战争片中细节的错误至今没有被导演意识到?

2021-12-26影视

明明是老式栓动步枪,偏偏还摆出一副海豹突击队的持枪动作:

美军动作

有枪背带不背着,枪也不上肩,我看看你这样端着能走几里地?

真实的行军,扛枪
日军扛枪
影视剧虚假的行军,手端步枪,挤在路中间
高水平的影视剧,行军分列两旁,中间过车,战士扛\背枪,队伍又长又散
高水平的影视剧行军队列,镜头远近分明,还混杂着我军特色——担架队,一个镜头就体现了人民战争的特点

大量装备三八式步枪的我军,装上三零刺刀枪长近1米7,

对于当时平均身高并不高的中日军队来说, 枪口向下,还不杵地了?

真实的日军身高和步枪长度对比

所以才要扛枪。

也是扛枪,所谓「当兵扛枪」,就是字面意思:扛着枪

有CQB式冲锋的:

CQB冲锋

然而,其实应该是这样的

枪口向上

包括被许多「军迷」奉为「最优秀国产军事片」的集结号:

太极旗飘扬看多了吧?也难怪,同一个韩国特效团队嘛。

看看我军真实的巷战打法:

解放上海的我军,注意第二名,单手持汤姆逊,和下文的西方军队双手持汤姆逊做对比

注意红袖标,是我军指战员戴钢盔后为了标识敌我,防止误伤。

(而集结号里双方都戴着钢盔,别说街道上混战了,连作为观众的我有时候都分不清谁是谁)

拉开距离,照冲不误。哪来的什么巷战CQB。

再看看弹幕里号称「国产第一军事片」的集结号:

即使是后来的志愿军,狭窄空间内的坑道作战,也是单手拎冲锋枪(50冲锋枪和波波沙没法握枪管,太烫),也非人人CQB姿势——

一般这个姿势拎冲锋枪的,都是老杀手了
左手反坦克手榴弹,右手持枪
可以看出我军的习惯动作还是单手持枪,后面接敌的战士也是平端腰射,而非枪口向下
即使到了80年代,平端、腰射也是固定动作,没有说枪口向下的

即使到了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许多场景已经是地道的CQB作战环境了,可我军警的习惯还是单手持枪:

九十年代单手持79冲
本世纪初单手持八一杠

我军的动作里,即使是双手持枪接敌,也不是枪口向下,而是平端于腰间。可以看下对比:

我军和美军的双手持枪对比,可以看出影视片用的是美军动作而非我军传统动作

用美军的动作,去套我军的影视镜头,能不违和吗?

除了后来换装95,这个贯穿了几十年的持枪习惯才改过来。

太多的国产战争片,前期各种宣传彩蛋,什么「退役军人群演」「全体军训三个月」「一手还原武器」,

不知道军训三个月训啥了,是不是负责人连纪录片影像都没看过几眼。

单手持枪
还是单手持枪
人家女同志都知道单手持枪,还知道手榴弹强攻得用筐装
人家女同志还知道把标尺立起来

文艺作品脱离群众,就会拍的啥也不是。

近代东西方军队因工业实力不同,导致机械化程度天差地别,因此发展路线也不同。具体体现到单兵动作上,就是:

中日军队(近代中国主要学习日本的军事操典)因火力不足、机械化程度低,大量装备栓动步枪(三八式还是二战最长的步枪), 步兵冲锋强调的是「快速运动」,单手持枪是为了步兵的运动速度。

只有接敌时才双手持枪,枪口\刺刀向上,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刺刀作用。

解放刺,注意枪口向上。枪口向下的美式端枪,怎么拼刺?
枪口向上,才能拼刺,发挥老式步枪的最大作用
老电影里,主力八路带刺刀,民兵游击队没刺刀。你现在的剧组是没钱吗?几千万砸进去,连个刺刀都不知道做?
CQB美式冲锋

而西方军队(英美德)机械化程度高,无需中日这样的长途徒步+冲锋,又装备了冲锋枪等大量自动火力, 因此强调的是「快速瞄准打击」,双手持枪便于快速瞄准。

这和东方军队打绑腿、西方军队穿长靴是一个道理。

经典的西方军队双手持枪
人家M1卡宾是什么长度,你三八大盖是什么长度,能这样照搬照抄吗?
然后国内许多影视剧就模仿了,不伦不类

其实应该是这样的:

枪口向上

这样的:

还是向上
真正的苏联战士
摆拍的联邦废物
真正的人民战士
摆拍的文艺废物

而真实的日本军队,使用的日式持枪动作是这样的:

1.单手持枪

2.双手持枪

我军在正式创立自己的条令之前,也是使用的日式持枪动作:

1.单手持枪运动

单手持枪

2.接敌时双手持枪,枪口是平端或向上,而不是向下,是为了更好的刺杀敌人。

(这部【解放石家庄】电影,我妈说在她小时候,村里放这种大踏步冲锋电影时,底下群众都鼓掌)

就现在国产战争影视剧里的那个端枪,一看就是美国大片抄来的。

你用端M14和M4的姿势,去端七斤半的老步枪试试?冲上30米你就端不住了。

如果不信, 可以抱着根粗木头跑个200米试试, 看看是枪口向下省力,还是枪口向上省力。

可惜,很多导演没意识到。还觉得挺帅、「挺真实」。

明明我军的动作是独树一帜的干净利索又英武,为什么非要模仿个【兄弟连】的西方军队, 仿佛走个「西方路线」才觉得帅气?

正版西方战争影视剧的表现手法,节奏适当、调度合理、画面清晰、剪辑明快

有些国内导演, 既没有西方导演的镜头语言,也没有人家的剪辑手法,自己传统战争片的表现风格(【南征北战】、【上甘岭】)又不屑一顾,

只会生硬的模仿动作,最后弄个半土半洋、不伦不类。

山寨西方,结果还没山寨好,动作出戏、调度凌乱、画面一团糟

西方的没学明白,自己传统的又丢了,就是弄个不伦不类,最后学个韩国二道贩子,加层滤镜就忽悠了多少人, 捡好莱坞吃剩的东西,还觉得「挺真实」「好看」

送他们四个字:脱离群众。

据我了解,这样近的室内距离,日军会刺刀突进而不是好莱坞式对射。除非导演安排。

一伙人端着个枪管子挤挤扭扭往上拱,不伦不类,非驴非马,叫什么「冲锋」?只能叫「赶羊」;

(这是典型的戏剧舞台上的表演方式,拿到荧幕上也这么拍?)

烦请导演组织下最基本的冲击队形,再把漂亮干净的皮帽子换了好不好?

队伍拉开,刺刀平端突进,大踏步酣畅淋漓,这tm才叫冲锋!

……………补充新更

还有一个关于驳壳枪的小细节。

现在影视剧的驳壳枪,枪背带都是系在腰带里的,无他,就是为了「好看」

其实你仔细看看就知道,驳壳枪枪带收的如此短,还系在腰带里,近30厘米的长手枪, 这样压根是抽不出来的。

作为参考,同时期的柯尔特1911长度是21.9厘米,托卡列夫T33长度是19.6厘米,南部十四才11.7厘米。

而「驳壳枪」「盒子炮」的设计定位,是当成「冲锋手枪」使用,长度达到28.8厘米,你像普通手枪那样把枪带别在腰带里,抽出来很费劲。

所以真实的叫法,是「背盒子炮」「挎盒子炮」。请看:

看看枪背带的长度,放了多长。

而影视剧里这样别枪,你是抽不出来的——

而讲究一点的影视剧,就比较真实,

完美复原了便衣队形象
佩刀也一样。鬼子被射落马下,骑马状态的佩刀就是放的很长

当然,最讲究的还是老电影,和当年真实的游击队一样,直接做个枪卡子,别在腰带上。手枪不入枪套,眼睛死盯敌人。封神老电影,帅啊。

只要一身正气,就是平头也帅

剑眉星目,正气凛然,利索干练,有胆有识。这才是革命化的审美。

我的专栏

……………我的其他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