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影视

厦门浩亿集团|【繁花】落幕,可以下结论。

2024-01-16影视

起初,如果是原著读者,那对剧直接拍了一部大刀阔斧到除了一些姓名地点和时间几乎完全无视原材料的同人fan-fic,一定是很难接受的。现在,即使摆脱了这种「欺诈行为」,分离了书和剧把他们当作相连但各自自洽的个体,这部剧仍然难以让人满意。

最大最显眼的失策,无疑就是剧和原著背道而驰的创作初衷,把小巴拉子强行拔高到呼风唤雨的霸道总裁大佬大咖。为了和受众建立情感的连结,剧版和原著书完全是反向操作。电视剧用王家卫签名式的审美,包括特供给懂王影评家分析光影,降格,挪用配乐和考据等等手段上的堆砌,构建了一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悬浮上海爵士时代。

剧情不再赘述了,这是没完没了的。实际上,90年代上海的繁华是一具骸骨上新长出来的绿叶,斑驳失修的新古典主义或者折衷主义后面,有多少人在同一个灶披间买汰烧,同一个晒台上搓衣服拍被子,上蹲坑厕所,或是清晨起来倒痰盂。网友所比喻的【小时代】病症确实有理可依。剧中一遍又一遍像刷墙一样展示上海好钞票好时代好,于是黄河路的繁华变成了障眼法,让许多人转移注意力到90年的上海真的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上。但这个戏法骗得了一时,也不高明,因为观众很快就会发现,一个个牛逼哄哄的底色还是这点。和平饭店的套房里或者黄河路上的包间里炒股票,谈恋爱,其实和在思南公馆别墅的餐桌上穿着恒隆广场里数不过来的奢侈品牌,大吵闺蜜之间互相出轨是一样的。再花花的世界里不过是鸳鸯蝴蝶的东西,你可以告诉我,但忽悠了一圈之后被观众自己发现了,就不是什么好事情。这么多没有自知「腔调」最终都会指向坍塌,是排骨年糕还是泡饭这些原来大佬也是普通人的情节都于事无补。这就是为什么剧里主角们一路崩豁边,反而鱼龙混杂的本地小人物立得住的原因(不包括服务员和报亭香烟哥这个工具人)。

反观原著,书里写的本就是拿起包就是总的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刻画那些鱼龙混杂的人物就是解构的,不讲生意,开门见山就讲男男女女的下作事情,直接告诉你,那些讲究的花头不过是一层一层的包装纸。引子里街坊邻里捉奸,沪生明明一直在说我要走了,却还是听陶陶把鸡毛蒜皮下作事讲到耶稣才走,就是又好笑又直接。把这种油腻的小老板、社会精英(原著中沪生是一名律师)、老瘪三的底裤扒了之后娓娓道来前世今生,反而让角色和读者产生了共情。

【繁花】这部剧,按照原来的思路打造,并非不可行的,我认为本最该学习取经的是【广告狂人】。【广告狂人】把六七十年代纽约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扯下来,告诉你,浮华就是这么个样子,浮华下面,牛鬼蛇神,有空的,有烂的,但是这样一个华丽和腐朽并存的土壤里也是可以有生命力的。

所以,【繁花】作为一个故事,到底是杰克苏和玛丽苏的金山银山换不来真心一片的故事(戏仿【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吸引力?还是整天在弄堂口游手好闲的瘪三赤佬年轻时候也有爱恨情仇能够打动人呢?剧里只有宝总,没有阿宝,剧中宝总苍白的内心是想向初恋证明自己不是屌丝,而书中触及真正的阿宝和阿宝的真,都留在了过去,留在了某个不可触碰的黑洞里。不论如何,我为【繁花】写的结尾是这样的:

原著结局,沪生和阿宝在苏州河畔,两人无言闷走,在【新鸳鸯蝴蝶梦】中结束。

剧版尾声应是这样,傍晚时分,阿宝便装,Polo衫,西裤,响起变奏慢板【喜欢上海的理由】:

上海是我长大成人的所在,带着我所有的情怀。 第一次干杯,头一回恋爱 在永远的纯真年代。 … 成功的滋味,自己最明白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此时金茂快要封顶,环贸刚开始破土。]

… 上海让我越看越爱 好日子,好时代 我在上海,你也在

全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