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Sony MDR

2016-10-23数码

很多答案都从用户听感体验角度分析了两者,我就针对两款耳机 降噪性能来个测试 分析吧(这可是我的处女答呢)。

按照国际测评惯例,先晒一下装备(不留痕迹装个逼):

首先,再介绍一下两款耳机的降噪设置:

  • Bose QC35只有 一个 开关拨钮,开机即开启降噪,关机即关闭降噪。
  • Sony MDR-1000X则自带 三个 降噪场景,开机后耳机会按照不同环境声进行降噪场景自主选择。

  • 然后,请再允许我介绍一下本次降噪测量的5个小步骤:

    1. 播放选好的环境噪声

    2. 将耳机放在人工头(Dummy Head)上录制双耳处的声音

    3. 开启耳机的降噪功能,再次录制双耳处声音

    4. 两次录制的声压级 相减 ,得到该耳机在该环境声的 降噪能力

    5. 作出其频响曲线


    测量实验时,我选择了 86dB的白噪声 作为环境声,并分别绘制出了两款耳机对不同频段降噪前后差异的曲线。

    红色为Bose,绿色为Sony。横坐标f为频率,纵坐标L为降噪后-降噪前的声压级差。

    通俗理解,就是:

    曲线越往下越好(降噪深度大);

    曲线与L=0围起来的面积越大越好(总体降噪能力);

    曲线比L=0高出的部分面积越小越好(高频上翘少)。


    对照着图片,咱先对比一下两者的 降噪深度 (也就是曲线最低点):

    在100-200Hz频段,两款耳机的最大降噪深度都超过了30dB,这也反映出Bose和Sony的降噪能力都棒棒的。并且,Sony比Bose在降噪深度还领先了2dB左右。第一轮,Sony胜。


    接下来,咱再看看 低频 降噪情况(图左边部分):

    明显看到绿线都在红线下方,也就是说Sony对于低频噪声的降噪效果更佳明显。第二轮,Sony胜。


    然后,咱再比较 中频 情况(图中间部分):

    200-1000Hz对于降噪耳机基本是最重要的频段。这个范围,Bose的降噪效果完全压制了Sony。这一轮,Bose完胜。


    最后,咱再看一眼高频上翘的问题(曲线最高点):

    因为降噪的本质问题, 高频上翘是 很难避免 的现象。Bose和Sony都已经在尽力抑制它的出现。相较而言还是Bose做得好一点。这一轮,Bose略胜。


    总结来看,Bose和Sony在降噪效果上 平分秋色 。但鉴于噪声频段主要集中在中频, 我主观偏向Bose在降噪的取舍上更胜一筹。



    另外,因为Bose只有一种降噪模式,无论什么情况它永远都会是像图中的红线一样。但还记得前面说到了Sony有仨降噪场景吗?理论上讲也应该可以得到它在三个场景下的 三条不同降噪曲线 才对。


    所以我为了让Sony MDR-1000X能呈现出三种不同的降噪性质,又用不同环境声试了试。最终我得到了下图(掌声,给我的掌声在哪里?):

    图中所示的三条线分别对应了1000X的三个降噪模式。(其中的绿线就是前面86dB白噪声下Sony的绿线哦。)在安静及另一种嘈杂环境,耳机会分别呈现出红线、蓝线所示的降噪性能。


    从图中不难发现,在安静环境下,耳机的降噪深度和高频上翘同时变差;而在噪杂环境下两者则一同增强。


    其实,Sony之所以这样设置的原因,主要是源于安静环境下,人会对声音特别敏感,突然来个1kHz的声音你立马就能听到。所以高频上翘问题在这种情景下是最最需要解决的痛点。


    然而,嘈杂环境却自带掩蔽(Masking)功能,这就导致人耳对各种声音的反应比较迟钝。所以比起高频问题,把降噪深度做好变得更加重要。


    最后还要再补充一句,Sony官网宣传MDR-1000X是人工智能降噪,但实际上它的三种降噪模式是早就预设好的,靠耳机的麦克风监听环境声音适配而已。这样的功能是真‘AI’,还是只是吸引消费者的噱头,就请大家各自评判吧。

    最后,卖个萌:感兴趣Bose的QC25和QC35降噪能力有多大差别吗?关注公众号‘会听声学’(id:huitingshengxue),回复‘QC’就可以收到相关资料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