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数码

AI 能不能做出真正意义的创新?

2024-10-11数码

那你首先得定义什么叫「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并且你得列举很多「非真意义上的创新」,或者说假创新,然后回过头来论证ai为什么不是一个假创新。

那我做一点基础工作。

首先我们的确可以列举大量虚假意义的创新,比如促使扎克伯格改公司名字为meta的那个概念。比如今年上半年一直很火爆的xx经济。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大量泡沫概念,比如某个忽悠了大量投资的,打着「一滴血防癌」旗号圈钱的明星初创公司。

穷举完这些非真,我们大概会有一个具体印象,就是金融危机以来的「非真创新」是越来越多的。

然后我们再来穷举一下毫无争议的「真创新」,我们时代的真创新其实就是两个东西,第一个是互联网,第二个是智能手机。其他都是不足以对经济有决定性拉动作用的,换句话说,是可以和普通人无关的,但是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你必须用,你躲不开,这东西没有阶级之分。也就是说,冷战结束之后对经济的两次强势拉动的节点实际上你是可以算出来的,一个是两千年前后的互联网经济,一个是金融危机前后的手机互联网经济,这两个东西是毫无争议的创新。

「真创新」是要能够拉低经济运行的成本的。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本质上,是增加了商品和服务的供给。

于是我们进一步抽象「创新」这个概念,首先是一种新的基础设施(芯片,计算机,宽带和移动基站),是物质的。然后是这种物质优化了人类社会的运行,依托于这种物质,生长出了新的经济形态,惠及了更多人群——到这一步是社会组织层面的,那么,就自然会有新的意识形态——这是哲学层面的,最后,会有新的政治生态,这是上层建筑的。

创新本质就是这么回事。抽象到这里,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地位也就是历史上那些类似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的地位。

创新要让更多的人找到工作。把更多的边缘人口拉入到经济共同体之内。从最古老的创新,「语言」来说,这个东西极大的扩张了人类社会的组织规模。下一步的创新「文字」将第一次以图像为手段,把超大社会的心理认同固定下来,两个相隔万里的人开始靠着一套符号系统彼此交谈。

到了熊彼特的年代,创新第一次有了经济学上的意义。被看作繁荣,和平的保障。

于是金融危机以来的「假创新」也就越来越多了。金融危机爆发后,意识到现存经济金融体系存在巨大漏洞的同时,祈祷创新带来新的繁荣,反而就成为了一种可以被人利用的情感了。这种情感是一种恐惧,是一种「繁花落尽」的战栗,邀我答题的梁总一定很懂这种感受,要不然他也不会天天研究中国人口的不可持续发展了。

但是,能够因为中国人口的悬崖跌落,就去指望人工智能来挽救繁荣吗?

我们回到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本身,回到物质本身,这两种东西,是一种全新的基础设施,在互联网没有发明的年代,电报是非常昂贵的,普通人用不起的信息设施,甚至电话费都是不便宜的,人类社会主要的信息交流渠道和宋朝是没有区别的,就是靠写信。互联网之所以是一种创新,是因为他把信息这个东西第一次廉价的比特化了,他把人类的情感搬到了电流里,我们从在泥板上写字的年代,到在纸上写字的年代,最终进入了在网上写字的年代,这意味着,「创新」极大可能是一次物质领域的飞跃,你首先要有能够显示文字的电子屏幕,要有能够处理文字的芯片和程序,要有能够输入文字的键盘,这些东西和传统意义上的笔和纸张没有任何相似之处。

但是这种级别的创新带来的繁荣究竟持续了多久呢?不过二十年。

这种创新暴露出的人类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技术发展的时间是多久呢?不过十年。

金融危机的时代,华尔街仍然使用着十九世纪的规则,美国的选票仍然是需要手动填写和邮寄的,政治规则甚至是十八世纪的。

因为金融,政治体制的不适应引发的危机,能够指望走出这次危机的办法是新的物质创新吗?如果再有一次类似互联网的创新,那么现行的政治体制又会体现出何等烈度的不匹配呢?

政治制度落后于物质发展而引发的问题,只能由政治制度的革新来解决。

人口断崖式下跌引发的问题,只能由人口的恢复来解决。

这就是抽象完「创新」这个东西后,我的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实际上是一种常识。

谈完创新我再谈一谈ai.

ai是一种新技术,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会脚踏实地的思考这个东西有哪些军事用途,有哪些商业价值,能够搞哪些新基建,在什么地方搞比较合适,欢迎有想法有资源的人私信我,但是我不会去思考他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造纸术缔造的伟大时代,那是隋朝人需要思考的事情,不是刚刚发明造纸术的人需要思考的事情。刚刚发明造纸术的那代人第一要和竹简利益集团做斗争,试图把公文从竹简搬到纸上(这个工作是东晋中期才完成的),第二要和整体构建在竹简这一物质基础上的经济结构和政治规则做斗争,要被迫去承担三公九卿制度和造纸术经济完全不匹配的痛苦,并且要直面这种痛苦,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我是十年前就听过梁总的人口学演讲的,我的忧患意识,整体的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很大程度上来自梁总那批学人对中国人口的洞察,在此我表示由衷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