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钢被举报根本不是因为图片误用这个问题。
最早的处理公告中,裴钢院士PNAS论文的结论是「没有造假行为」,而不是存在图片误用。在这给大家说「图片误用」与「图片造假」的差别对解决裴钢事件并没有实际性的帮助。这个题目其实不应该把裴钢放主要位置,因为他根本没有涉及「图片误用」。
这个题其实应该拆成两个部分来看。
第一个,是曹雪涛与李红良的图片误用。
第二个,是最近闹的满城风雨的,针对裴钢的造假举报,与图片误用无关。
联合工作机制回复的是第一部分,对最引发关注的裴钢事件只是用「钟南山领导调查组」为由一笔带过。
但既然回复了,我们就好好扒一扒图片误用和图片造假的差别。
曹雪涛对于自己那么多出现问题论文的解释是,很多早年间的期刊并没有明确的图片处理政策,包括那时整个生物学学术界对图片处理的措施没有明确的要求。但是近十多年来,各个期刊对图片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比如说,在很早之前,对WB结果之类的图片进行一定程度的拼接是合理的。甚至在现在Nature出版社图片指导中也是允许带标注的拼接。包括用不同胶的内参也可以在严格的限定条件下进行使用。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对这篇曹院士18年论文的质疑中,就提到了左边的内参EKR1/2与p-ERK1/2的印迹非常不同,但跑过这两个蛋白的都知道,两者的形状是非常一致的。那么左下这个 图可能用了不一样的内参,在18年Cell肯定有明确指导的情况下这么操作,虽然不会太影响这个实验的结论,但是可能真是因为「图片误用」,问题也不大。如果提供原始数据,或者正确的图片,甚至重复新的实验,进行一下勘误也是常规操作。
再另一项质疑中,出现两张图片完全一致的情况。
随后作者也给出解释,就是不小心复制错了。并提供了原始正确的数据给质疑者与期刊,进行了勘误。这种能够提供原始数据的,说是「图片误用」也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这种不同样品条带完全一样的呢?有明显PS痕迹的呢?没有图片会自动拼接,也没有任何期刊的图片政策允许这种程度拼接,这是实实在在的 「捏造数据」 ,绝对不是图片误用。
期刊也不傻,图片误用勘误就行,造假当然是撤稿啊,这篇拼接直接就被撤稿了。
是不是可以接受的,我想期刊编辑对学术规范的了解不一定比院士差。更不用说是JBC这个有近120年的历史,首发过N个诺奖发现的老牌期刊。在去年2019年针对曹雪涛的12篇发表在JBC的论文发出了Expression of Concern. 如果只是图片误用,根本到不了撤稿和一下关注12篇期刊的程度。
我们在之前的回答里已经说过了。要说曹雪涛没有「图片误用」,全部是造假,绝对是不合理的。但要说曹雪涛全是图片误用,没有造假,也无法服众。
我大概看了一下,曹的很多论文的图片问题的确得到合理的解释,也有原始数据证明是图片误用,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答复。 还是我们说的,调查组应该公布详细的调查报告,因为曹雪涛原始在调查过程可是提供了 1500页的资料 。对所有的问题,任意一个受质疑的点,我猜测这些材料都可以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答案。
不能说70%是图片误用,就说剩下的30%也是图片误用。 至少现在有一些拼接问题还没给出答复,而且这里面有些论文都已经撤稿了。为什么能说服调查组没有造假,却不能说服JBC,用勘误来解决问题呢?
至于裴钢,他的问题根本就不是图片的关系。
我们在之前的回答里就说了,这是更高级的指控,远高于图片造假。
裴钢被举报学术不端,完全是因为其实验结果无法重复。而 联合调查组根本没有关注甚至解决这个问题。就说了一句没有发现造假行为,然后就是网上各种嘴炮。不管是裴钢、科技部、还是联合工作机制都没能解释: 为什么这个实验结果无法重复。
反而是这一系列的操作,遮遮掩掩,避重就轻,将一个本来一个可能是实验错误导致错误理论,通过撤稿就能解决的事,硬生生的发展成为了全民打假的一个发泄口。现在这个情况,就算当年裴钢真的不是主观意愿造假,真的只是因为实验错误得出了一个错误结论,也没有人信了。在大众的眼里,裴钢现在,就是「主动的造假并拒不承认」
至于钟南山院士,水平在,资历够, 但科学永远不是权威说了算的 。真相就是真相, 这与谁举报,谁调查无关。
在这里,用一句饶毅老师的话还给调查组
「谬误不会因为任何事就能变成真理」
以上内容均由ViaX盐趣在线科研教育签约导师C·Liu提供
责任编辑:赵晨旭(邮箱:[email protected]如需交流、转载、供稿、合作请邮箱联系,并注明单位、职位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