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全国两会期间,比较闹心的是北京的空气质量问题。近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重污染天气过程,监测显示,北京市在9日14时至11日0时出现连续35个小时的重度污染,11日凌晨短暂降至中度污染,从11日6时起再度转为重度污染水平。针对此次污染过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东北地区中已有39个城市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
正是在这种局面下,从本次全国两会开始,一直到两会结束,广大市民和全国各地来的代表,都没有看到比较清新明亮的蓝天。昨天,全市空气质量仍处于重度污染水平,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生效中,截止目前,空气重污染状态已经持续了超过50个小时。虽然在今天迎来一场小雨天气,重污染状态略有缓解,但没法根本消除。根据预报,此次污染过程要等到15日的冷空气到访,才能彻底结束。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这次持续时间长的空气污染,没有办法改变北京市这些年空气污染治理的成效,更否定不了北京在打响蓝天保卫战中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
今年1月4日,北京市生态环境局通报称,全市空气质量改善取得标志性、历史性突破——大气环境中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首次实现「30+」,为38微克/立方米;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6天,优良率达到75.4%,增加9.6个百分点,这一数字较上年增加36天,较2013年增加100天;重污染天数出现了显著下降,2020年重污染天数为10天,较2013年减少48天,降幅为82.8%。这种成绩是已经取得的,并且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一次回潮,改变不了这个大势。对此,我们还是应该有个基本判断和起码信心。
其次,我们要明确的,这次空气污染,出现问题不能过多责怪北京。出现这种情况,离不开静稳高湿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在偏南风和东南风持续作用下,污染进一步向北发展,堆积在山前,甚至跨过渤海湾到达东北地区,各地纷纷出现小时重污染。同时,从具体来源看,对北京市而言,本次过程是以东南通道输送为主、西南通道输送为辅的推动下,叠加本地排放所共同导致的。本次过程中本地贡献占35%,区域传输贡献占65%。也就是说,大部分是来自于京外的一些区域。
事实上也是如此,3月1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赴河北省唐山市,对钢铁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突击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四家企业均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高负荷生产,未落实相应减排要求,并普遍存在生产记录造假问题,有的甚至互相通风报信、删除生产记录应对检查,相关线索已移交当地公安部门。在这样一种形式主义、三心二意对待蓝天保卫战,当然是令人费解的。这种心态和动作,我们确切地认为,是要不得的。如果总是这么搞下去,尤其是在全国两会期间,都如此顶风而上,平时可想而知,是可忍,孰不可忍呢?对此,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就是要保持一种高压态势,进行常态化的治理。
一方面,先把眼前的责任了清楚了,惩前毖后、以儆效尤。以解决检查暴露出的问题为契机,举一反三,抓住不放。尤其是对于这次发现的环境违法行为和弄虚作假情况,更要一抓到底。我们的黄润秋部长已经表示,对环境违法行为尤其是弄虚作假行为,要以零容忍态度坚决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公安机关,依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那么,在此我们建议尽快将相关调查和处理结果公布出来,让这些逆行者由此付出应有的代价。
另一方面,常态化治理还是要形成,不能搞猫鼠博弈。保护好空气质量,真的是天大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要选择好发展道路,真心实意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建设现代化企业。要真刀真枪的进行常态化治理,「动员千次,不如问责一遍」。要真止住,还是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切实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大气环境违法行为,形成持续高压震慑的态势。
此外,北京市也不意味着完全没有责任,毕竟有35%的是来源于北京。而且,区外的输入能够持续带来如此大的影响,说明北京大气质量的保护问题还没有到鸣金收兵、高枕无忧的阶段,说明我们还应该加大京津冀协同的力度,真正区内区外一起抓,才能够使得大气污染的治理成效,真正得到巩固。
g*ܕSf[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