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重庆十七座城门为什么「九开八闭」?背后有哪些历史故事?

2021-03-11科学

重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它的文化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它的筑城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

▲朝天门老照片

据记载,重庆城先后经历过四次大规模的筑城。公元前316年,秦始皇为巩固统治,派遣张仪在古巴国国都江州(今重庆渝中半岛)首次以土筑城,史称「仪城江州」,范围大致从朝天门到今道门口巴县衙门,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

公元226年,蜀汉建兴四年大都护李严为加强江州城的防御能力,再次修筑江州城,仍为土墙,范围扩大到大梁子、小梁子(今新华路)和较场口一线,开设了仓龙、白虎两道城门。

公元1238年,南宋末年蒙军攻破成都时,宋军退守重庆。1240年,南宋嘉熙四年,四川安抚副置使兼重庆知府彭大雅据半岛地势,第三次在土墙基础上改筑砖墙,西移北拓至今较场口、临江门一带,范围比李严扩建的江州城大了两倍,开通了千厮、洪崖、薰风、镇西四道门,奠定了此后直至明清时期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

▲清代【渝城图】

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筑城墙是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时任重庆卫指挥使戴鼎在旧城墙的基础上筑石头城,修建象征「 九宫八卦 」的九开八闭共十七座城门,以示「 金城汤池 」之意,其城墙总长度为7722米。八座关闭的城门,离江较远,为规模较小的旱门,有城门,有的作排水用途。靠江的九座开门则为水门,专供力夫挑两江河水进城。而水门开,旱门闭,寓意 以水克火 的美好愿望。

长江、嘉陵江的江心水底藏着「朝天灵石」

当沿着朝天门那一坡长长的石梯坎拾级而下,在朝天门左面嘉陵江与长江汇流处的江心水底就是灵石古迹所在位置。三峡大坝蓄水前,每逢冬末春初枯水季节,朝天门江边就会出现一条长长的石梁沙滩,长约200米,将长江和嘉陵江分开,叫尖沙嘴(简称沙嘴)。有一片沙嘴伸向两江汇流处江心的斜面水下石梁,在水位极枯之际,那沙嘴顶端的石梁就显露出来。这片横卧江心的石梁,分隔两江水,其状若天然碑形。在石梁中间的石盘上,镌刻着12块从东汉建武年间至清康熙年间枯水的水文碑刻,名曰「雍熙碑」。据传,「水涸石显,必兆丰年」。灵石出现便预示当年会丰收,因而雍熙碑又被称为「丰年碑」。 坊间俚巷,民间俗称为「朝天灵石」 ,亦称为「灵石碑」「丰年石」。

据【巴县志】记载:「丰年碑,一名雍熙碑,或云义熙碑之误,一名灵石。在巴县城朝天门嘉陵江水底石盘上。碑形天成,每水落碑出则年丰,人争摹搨。非江水极枯不出,故数十年不一见。」

朝天门外金竹寺的传说

清朝道光年间,重庆属于四川管辖,省府在成都,要想从成都走到重庆,需通过成渝古驿道,中间要经过五驿、四镇、三街子、七十二团,一共1080里官道。有一个姓陈的信差,人称老陈。他一路星夜兼程从成都到重庆,当走到石桥铺的时候,天色已晚,虽然这里距离重庆城只有20余里的路程了,但老陈也耐不住一路的劳累,只得找家客栈落脚。但这个时间客栈已经没有了多余的铺位,因此他只能与一位僧人合住。这位僧人虽只是一个游方和尚,但却一身仙风道骨,二人相谈甚欢。僧人告诉老陈他是从华岩寺来,二人交谈期间,这位僧人交予他一封信,希望老陈能够帮他送到,必有重谢。老陈接过信封,上面写道「交渝城朝天门外金竹寺长老收」。老陈心想小事一桩,于是欣然答应。第二天早晨,老陈刚听到鸡鸣便起身洗漱,但却发现合租的僧人早已不知去向了。

老陈也没有多想,只道是僧人有事先行一步,于是收拾完行囊,老陈便匆忙地赶往重庆办事和帮僧人送信。可是到达了重庆后,他怎么打听这个地址却一直没能得到结果。老陈此人生性厚道忠实,眼见着受人所托,那就一定是要完成的。在朝天门的附近,老陈前前后后找了好几遍、问了好多人却依然没有结果,眼看着天已经黑了,老陈只好找了一家临近的客栈住下。夜深了,当他进屋抱着被子想睡的时候,忽然看到前方有盏闪亮的灯笼,灯笼上赫然映着三个大字:金竹寺。

看到一个人正从码头上拾级而下,这时老陈立马来了精神,睡意全无。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找了一天都没有找到的金竹寺,却在刚要睡觉的时候看到了。老陈高高兴兴地赶往不远处的码头,这才看清楚刚才那个人是个小和尚。老陈上前施礼道:「小师傅,宝刹何在?」

小和尚顺手一指,「前方便是!」老陈顺着小和尚指的方向看去,那不就是一直在寻找的金竹寺么,在小和尚的指引下,朝天门的江心出现了一座巍峨宏伟的佛寺,屹然矗立在一处凸起的小山顶上。虽然老陈心中奇怪为何这么大的寺庙竟然没有人看得到呢?但他紧跟着小和尚走了进去,而这一进到金竹寺,老陈的眼睛就好似不够似的,到处观赏,他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华丽的地方。

最后,他跟着小和尚,见到了长老,并将那封信交与长老,长老接过信,谢过老陈,留他喝茶,那茶清甜甘冽。老陈受人之托,信已送到,不便久留,与长老告别。在回去的路上,老陈发现寺院的周围闪闪发光,走进一看原来都是生长茂盛的竹子。长老为了感谢老陈,在寺院折了一根竹子送给老陈作为杵路之用。

当老陈走出佛寺,回到码头,再回头看金竹寺的方向,却发现寺庙不见了,但他从寺庙带回来的竹子却变成了一根闪着金光的金竹。老陈感叹不已,一阵唏嘘。

每当老陈看到那根金竹,就会想起给长老送信,曾经在长江、嘉陵江的江心看到一座金碧辉煌的佛寺——金竹寺,后来再也没有看到了。于是,关于金竹寺的传说就流传开来,为后人津津乐道。

洪崖洞丐帮马三爷的故事

洪崖洞,位于洪崖门的附近。清末民初,战乱频仍,洪崖洞日渐毁弃,成为乞丐王国的大本营。

彼时,重庆已是长江上游的大码头,西南物资交流的集散地,人口剧增,市政建设却跟不上趟。由于洪崖洞临江,且地势低洼,上半城的下水道均被汇聚到此处,导致不仅不再滴翠,而是裹着污秽之物的下水道的总泻口,成年臭气熏天,连巡夜的更夫也不愿路过这个死角。

一帮无家可归的乞丐趁机钻进天生的洪崖洞,作为群居的处所,他们乞讨的地盘大致为上自临江门,下迄千厮门一带城内外街巷。

传说中丐帮的头头姓马,人称马三爷,是个恶丐,也就是胡搅蛮缠的乞丐,毛泽东笔下的流氓无产者。有一次,马三爷去大阳沟菜市场讨肉,与屠户发生口角,他操起屠刀自砍自头,刀陷额上,血流如注,一声不哼,也不倒地耍赖。菜市场的屠户哪里见过这种章法?全都惊得呆了。说时迟,那时快,马三爷毁了屠户的秤杆,抢一块十来斤重的猪肉压在刀上,扬长而去。

难道马三爷只是偶尔为之么?非也。隔三差五,但凡口中无味,他仍是要来讨肉吃,大阳沟的肉贩谁敢阻他?迫不得已,乃由管理主持屠宰业的屠帮公会出面讲和,规定菜市场全体屠户轮流月供马三爷鲜肉若干,马三爷因而名声大振,晋升城内数一数二的乞丐头,以洪崖洞为据点,广纳徒众,依附袍哥、保甲长,成为当地一霸。

洪崖洞丐帮的规矩如何?局外人当然不得而知,只知道洞内窝铺分有等级,用叠架狗头骨来表示,狗头骨越多,等级越高,这与传说中的讨饭口袋上打补丁示品级的丐帮规矩不同。他们敬奉的祖师是晋时范丹,所谓「石崇富豪范丹穷」,有骨气,值得崇敬。表示权力的打狗棍称「红棍」,但这些都不设位供奉。

上世纪20年代,洪崖洞丐帮的头头姓李,不知是马三爷第几代传人,他平日坐享贡献,不亲自出马,然而逢年过节,他则要亲到大户人家打抽丰。四十多岁的李某眼微盲,颇魁悟,布衣布鞋,衣衫整洁,不持打狗棍。他照例是站在大户门外,手执红帖高呼:「大德绅粮,叫化头向你叩喜!」

大户则照例令下人送两个银元,道一声:「辛苦!」彼此客气相安。

有面子的大户人家,与丐帮保持这种和谐很有必要,可保无恶讨者上门或假死假伤讹诈、小偷小摸之患。

听故老讲,李某在洪崖洞内有妻妾子女,自养猪、鸡、鸭,猪还养得很肥。千厮门一带的小酒馆每天供他好酒,再加上小乞丐的纳贡,生活优裕。

1929年重庆建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市长任内,千厮门外蔡家湾一带突发一场大火,烧毁千家,老城墙高不可越,因此烧死的人不少。洪崖洞亦遭灾,大火封洞,乞丐死者甚众,李某也在劫难逃。火灾次日,民团从洞中拖出若干具半焦尸体,其中便有李某及其家人,丐帮王朝因此瓦解。事后地方人士认为因蔡家湾无城门,火封道路才烧死多人,便由绅商捐助,修建了现棉花街的新城门。从此原有17个城门的重庆城多了一座新城门,沿用至今,是鲜为人知的掌故。

关于重庆城门的故事很多,以上只是选取了几个。比如,还有通远门外的七星岗,七星岗的由来、为什么七星岗闹鬼?在以后的「巴渝文史」中给大家娓娓道来。

重庆城十七座城门民谣【重庆歌】记录如下: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翠微门,挂彩缎,五色鲜明。

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洪崖门,广船开,杀鸡敬神。

临江门,粪码头,肥田有本。太安门,太平仓,积谷利民。

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金汤门,木棺材,大小齐整。

南纪门,菜蓝子,涌出涌进。凤凰门,川道拐,牛羊成群。

储奇门,药材帮,医治百病。金紫门,恰对着,镇台衙门。

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报准。人和门,火炮响,总爷出巡。

定远门,较场坝,舞刀弄棍。福兴门,溜跑马,快如腾云。

东水门,有一个四方古,正对着,真武山,鲤鱼跳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