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日本住宅建筑的魅力和特点有哪些?

2021-03-29科学

又是一年毕业季。

又有一群鲜花怒马的设计青年将进入烈焰繁花的建筑圈,开始他们被重重绑架的职业生涯,忙的要死却一事无成,终于把设计做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一如曾经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

如果去各大设计院,问问那些眼袋严重、精神恍惚却还在死盯屏幕的建筑师们,最讨厌做的设计是什么?

大概他们会头也不抬的回答:

「住宅!强排!tm别烦老子,容积率又算错了!」

如果有不识时务的再去追问他们还有没有设计理想的话,估计就真的很难活着走出来了。

不要着急反驳,我来帮你说。

房子车子都要钱,全家老小要吃饭,甲方领导哪个也得罪不起,还有最重要的,国内设计院就是这么个工作机制,谁不想去主持项目,设计鸟巢水立方?可是分配给我的工作就是做住宅啊。

真的好有道理。

只能说,不想改变的人有1000个理由原地踏步。

不说别的,就说住宅。

我们是不是都忘了我们曾经推崇过、临摹过、分析过的那些经典作品有一半以上都是住宅?什么密斯赖特柯布西耶就不提了,虽然我们心心念念的都想去萨伏伊别墅打卡。

现在还活跃的明星建筑师们有大部分也是靠住宅起家,特别是备受推崇的日本建筑师,有一个都算一个。

安藤忠雄住吉的长屋 妹岛和世 芝浦住宅 藤本壮介NA住宅

我知道你又要说什么。

中国居住建筑都是整体开发,而日本有很多独立的住宅设计的项目,建筑师对一个住宅的全过程的设计,才使得日本住宅出了很多的精品。哪像我们每天算容积率算日照的?

虽然日本的住宅很少整体开发,但不代表不需要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比容积率和日照要复杂的多。

日本国土面积小,但人口密度极高,很多住宅项目处于密集的居住区,用地狭小,而且在一小块用地内,有时可能不只住一户人家,而是多户,也就是日本的集合住宅。

在狭小的建筑空间中,要容纳一个家庭的衣食起居,车库,卧室,卫生间,书房,客厅,样样不能少,即使可以垂直发展,也是难度很大的设计。

如果给你如此严苛的条件,要求你不但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还要满足甲方业主的各种个人趣味,最好再有点创新性的建筑突破,你要怎么做?

大概会无限怀念那些听着肥皂剧排户型的日子吧。

这才是真正的建筑师最让人为之喝彩的地方。

其实拆房部队上次拆过藤本的一系列住宅,但很多人说看着就不想住,毫无私密性可言——仿佛我们的住宅建筑太平庸就是因为太注重隐私了一样。

好吧,今天就再拆一个又私密又复杂的日本住宅好了。

这个住宅长这样:

室内是这样的:

看着是不是很复杂?但就像我以前说过的, 越复杂的建筑,越需要一个简单直接的逻辑来进行控制。

下面我们来一步步分析。

首先是基地的范围

基地除了一侧是道路,其他三侧均是建筑,而且与其他建筑的间距均不足一米。基底面积也很小,长边为14米,短边仅有6米。

如果按照最常规的布局,也许我们会这样设计,楼梯和电梯在中间位置,卫生间布置在楼梯间对面,体块两侧是房间。

但这样的布局缺点也显而易见,空间单点乏味,没有变化,中间的走道完全没有采光。

该项目的建筑师采取的方法是先对各个功能进行 容积规划, 对,是容积,而不是面积。不同的功能不仅面积不一样,所需的层高也不同。这有些类似于阿尔瓦罗·西扎所采取的方法。但西扎的各个空间虽然层高不同,但是是连续的,而该建筑各功能块都相互独立。

各个体块根据垂直的功能分区,向上垒起来,并且围合出一个小天井,解决内部采光不足的问题。

最后通过垂直交通系统将各个功能串联起来。

到这一步,整个建筑基本的功能布局和建筑形态已经出来了。这种空间组织方式其实有点类似于 模块化空间

台北表演艺术中心 丹麦UCN学习中心
本项目

以前我们拆过的天津图书馆就是模块化空间,我们可以做个对比。

可以看到二者都是通过体块组织空间,但天津图书馆是先确定整体体量,然后 减去 一些体块形成的室内空间。

而该建筑是体块 相加 构成室外空间。并且天津图书馆的体块都相同,而该建筑的体块根据功能的不同都不一样。

这也使得这种处理方式相对于模块化空间更加灵活,形态更加自由,更适合于居住建筑。

最后,为了使建筑形态更加丰富,建筑师还对该住宅的开窗做了特别的处理,这也形成了该建筑最大的特色。

这些开窗其实可以理解成体块化逻辑的延续。只不过体量更小。

这些体块的处理根据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平行于墙面

生成步骤:

第二种位于墙面交角

生成步骤:

第三种是门窗加楼梯组合的处理

生成步骤:

这些体块延续了整个设计的逻辑,但是,因为其处于端头,像一个树的分叉一样,迸发开来,满足采光的同时,使整个建筑如同自然长成的一般,有机而统一。

让我们看一遍完成的过程

1. 确定各个功能的体量及布局

2、 用垂直交通系统将各功能块联系起来

3、 确定开窗位置及对窗户的进一步处理

完整步骤:

当然,长年生活在北方的同学可能又会觉得住宅做成这样,如果夏天没有热死,冬天也得冻死。可是,这个住宅在东京,日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而每个建筑其实都是在解决当时当地的问题。

没有万能模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现有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同样的,

天天做住宅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住宅都不会做。

大学建筑系里,我们见过太多才华横溢的同学,一二年级就能把方案做的比哈迪德还炫;而每个年级里也总有这么几个传说般存在的学霸。

然后,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的学霸毕业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总把建筑理想和完美设计等同于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任意发挥,却忘了即使是作为艺术的建筑也是在各种矛盾与妥协的夹缝中倔强绽放才有别于雕塑、绘画等等纯艺术独树一帜。

每一个设计项目都有特殊的设计条件,你认为这是限制,它就是你头上的紧箍咒;你认为这是礼物,它就是创意的沃土。

你学了这么多年的建筑,学校从没有教过你怎么画施工图,为什么你却认为自己就应该在设计院干这个呢?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以上内容节选于我们工作室的文章:【毕业后,终于可以把设计做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了】

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在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中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