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如何评价古典名著中的地理,是错误还是另有隐喻?

2022-11-07科学

如果对三国演义地理感兴趣,可以移步我之前的回答 【用三国志11的地图说说演义地理】,下面我想就题主提出的「地理错误」的问题说说我的理解。

读古典名著的第一原则是 尊重原文 ,尊重名著文本中包含的世界观设定。对名著中的地理也要这样看待。几大名著中,【三国演义】的地图与历史地图最为接近,也最容易让读者误解为「演义地图与历史地图完全一致」。如果基于这一误解,把演义地图中不符合历史地图的部分视为错谬,动手订正,那就是正照风月鉴、以假做真了。

演义地图再接近历史地图,也不是采用「历史地图本位主义」的理由。 正如演义情节再接近历史事实,也不能反过来说「三国演义误导了读者」一样。小说有架空权、虚构权,在作者设定的世界观和运转逻辑的基础上展开情节,只要在小说内部能够自洽,就不应视为错误。

例如,【演义】作者把祁山的位置移到了秦岭之北、渭水之南、斜谷口和箕谷口之间,只有这样,才能使诸葛亮的每次北伐都和祁山有所关联,「六出祁山」的说法才有着落。细读原文,可以发现在各个情节中祁山的位置是一致的,并不是作者一时失误。

又如,【演义】中的沂水关和虎牢关是洛阳以东的两座雄关,也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的主舞台,温酒斩华雄发生在沂水关,三英战吕布发生在虎牢关。虽然在历史上它们是同一个关隘,但是在演义设定中,它们是不同的关隘。

又如,【演义】作者喜欢将州治所城市以州名称呼,例如青州、徐州、荆州。很多时候这座首府城市以虚构城市的形式存在,例如作为首府的「荆州」,既不在襄阳,也不在南郡。只有接受演义世界存在这些与州名同名的治所城市,一些相关的情节才能理解。

又如,曹洪丢了潼关后,曹操讨伐马超,被杀得割须弃袍,没能夺回潼关的曹操又去北渡渭水,又出了夺船避箭的惊险场面。看历史地图会觉得不可思议,丢了潼关的曹操怎么可能北渡渭水?只有接受【演义】的设定,潼关在渭口以西,精彩的渭桥大战情节才有发生的舞台。

所以说,我们心中要有历史地图,但是不要以历史地图为信仰,去「检阅」演义地图。演义地图虽然接近于历史地图,但其中也有架空和虚构的部分,往往是出于为情节服务的目的,如果不进行改动、扭曲、移花接木,精彩的情节就无从展开。

小说的核心是人物和情节,只要获得了对人物、情节的感受,时间、地点、逻辑方面即使出现了不一致也可以宽松对待。 例如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我们感动于他的忠诚和辛苦,不必纠结他为什么要走弯路。赵云年登七十力斩五将,我们敬佩于他的老当益壮,不必纠结他的年龄与出场时对不上。曹操追击从洛阳西逃的董卓在荥阳兵败,我们称赞他早期的一腔孤勇,不必纠结荥阳什么时候跑去了洛阳以西。诸葛亮在上方谷回天乏术,我们叹息大势已去天命难违,不必纠结他预测天气的本事去了哪里。

不符合历史,还是内部不自洽;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我们是替作者去圆,还是不介意他的纰漏……这些关联到一个元问题:我们对【演义】的完成度,做多高的估计?如果我们把【演义】的完成度估计为满分,就意味着每个看起来不一致的地方,背后都大有深意,值得我们去挖掘分析。但在对【演义】完成度估计不高的读者看来,这样做就很像阴谋论,他们更倾向于认为【演义】是历史材料和民间文艺「缝合」的产物,有些地方很粗糙,不能细究。

历史地图是比历史事件争议更少、更被公认的知识,用历史地图读演义情节在读者心中更自然而然,在大部分时候这样做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大家很难会考虑这样做的局限性,更难有勇气得出「演义此处地理设定与历史地图不同」的结论,而是默认用历史地图看演义情节总是有效。事实上,历史地图虽然是一种基础的、工具性的知识,但它仍然是相对于演义文本的一种外部知识,既然是外部知识,优先级就要比演义文本更低。地图知识与演义文本不冲突的,我们就用,冲突的,我们就不用。年表、官职、人物关系也都是同样的原则。反正廖化就是在蜀国灭亡前夕还秒杀了魏军先锋,算起来他那时是八十岁还是九十岁不重要。反正黄忠在斩杀了夏侯渊之后就当上了征西大将军,这个官是不是刘备当时能封的也不重要。反正刘备就是汉献帝的皇叔,按家谱细究他的辈分是不是比刘协还低也不重要……至于为什么,天知道。 对设定我们只需要接受,不需要质疑。

演义分析能用到的材料很多,一是古代版本,二是文史对照,三是地图辞典,四是评点批注,五是学术研究,六是文学理论,七是杂剧平话,八是古典小说,九是戏曲,十是影视,十一评书,十二连环画,十三游戏,十四论坛,十五博物馆……还有没说到的,东西太多了。但在这一切之上的,永远是原文最大,设定最大。

与设定相比,甚至逻辑都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