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为什么清朝古宫殿内部这么简陋阴暗毫无美感?

2022-10-15科学

关于这个问题,我本来写了五千字的草稿,但囤着没发。

今天偶然又翻到了这个问题,再打开草稿一看,觉得完全没必要说那么多。

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清朝时期,中国的建筑学确实不行了。

清朝时期的建筑学,不能说完全没有进步,但进步缓慢。而欧洲在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进步是非常迅速的。

你在乌龟爬,人家兔子跑,最后落后于人是必然的。

同时,清朝时期的建筑,更多的是退步。

比如建筑形式的僵化,比如建筑材料的退化。

先说建筑形式。

以前我去东莞可园的时候,里面的景区介绍明明白白的说,可园是清朝东莞城最高大的建筑。

问题是,可园里最高的建筑邀山阁,高度才17米左右,拢共才4层楼的结构。

东莞可园的邀山阁,仅4层,是清代东莞城最高建筑

这是啥概念?

汉朝时期,5~7层的阁楼,早就是汉朝城市、庄园的常规建筑了。

而且根据出土的汉朝房产交易凭证,这些阁楼还很普及,是当时汉朝人民搞房产交易时,比较热门的房产。

汉朝陶楼冥器,展现了汉代民居的主要形式

其实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没有自来水和电梯、抽水马桶等生活设施,高层建筑并不是那么宜居的。

比如古罗马,高层建筑大多是贫民居住的住宅,而且楼层越高,住客越贫穷。但凡富裕点的罗马人,都更倾向于住平层大庄园——建筑多不过一两层,至多两三层而已。

但是,人类对于建筑的高度,有着一种天然的崇拜。

所以,高层建筑宜不宜居,是一回事,但你能不能修高层建筑,又是另一回事。

说白了,高层建筑,你可以修了不用,但不能不修,更不能没有。

因此,古今中外任何文明,都会努力修各种高层建筑。

比如缅甸,古代那么穷,人家古代王朝也修了上百米高的仰光大金塔。

缅甸仰光大金塔,高度超过了112米

再比如美洲的那些文明,连轮子都没有,甚至都不能熟练掌握金属冶炼技术,但人家用人的肩膀扛石头,也要堆出各种宏伟的金字塔。

美洲金字塔

可见,人类生来就有对建筑高度的一种执着。

从某种层面来说,建筑高度和建筑体量,就能代表一个文明的建筑水平。

然后你就会发现,清朝没有一个建筑,能够在体量和高度上拿得出手的。

你像清朝颐和园里的佛香阁,算是清朝建筑里的大高个,巨无霸了。

颐和园佛香阁

但是,佛香阁的高度只有41米——这高度还不如宋朝时期,辽国修建的应县木塔高——应县木塔高67.31米。

应县木塔

很多网友可能对应县木塔的高度没什么概念,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欧洲古建筑高度,都破了100米了。

但实际上,67.31米的高度,在宋朝时期的全世界来说,都属于拔尖的高度了。

比如著名的比萨斜塔,高度58.36米,修建于公元1173年,时间还比应县木塔还要一点。

比萨斜塔

至于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什么罗马万神殿啦,东罗马帝国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啦,其实高度都在30~50米之间。

而大多数人所提到的欧洲百米大教堂,比如佛罗伦萨的花之圣母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之类的建筑,其实人家的主体都并不高,而且修建时间都很晚了。

比如德国科隆大教堂,高度达到了157.3米,吓人吧?

科隆大教堂

但实际上人家最开始只是普通的修道院,是经过600年的持续扩建,最后在19世纪才完工的,而那个时候,火车和地铁都被发明几十年了。

也就是说,欧洲大多数百米建筑,其高度也是靠塔楼实现的(比塔楼高度,中国历史上才是一起绝尘的),而且都是经过数百年的修建,直到近现代才修建达到百米高度的。

所以说,从高度的角度上来说,清朝时期的建筑,别说跟同时期的欧洲比,它就是连宋朝都比不过。

清朝建筑的高度不行就算了,清朝建筑的体量更加不行。

比如故宫的太和殿,属于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小的皇宫大殿了。

太和殿的建筑面积只有不到3000平方米。

什么概念啊?

汉朝的国家图书馆,建筑面积都比太和殿大几倍。

其实太和殿的原址上,是规模更大的奉天殿。

明朝修的奉天殿,建筑面积差不多是太和殿的两倍。

但是奉天殿因为天灾人祸,多次被毁,到了清朝,我们已经完全无法复原奉天殿了,所以只能修建一个微缩版的太和殿。

这就导致了一个什么结果呢?

那就是当今世界体量最大的木构建筑不是在中国,而是在日本——即日本东大寺。

日本东大寺,当年可是为了仿造唐朝洛阳天堂所建,规模只有天堂的几分之一,如今却压过了清代建筑,成为了人类现存的最大规模的木构建筑,这真的是辱没先人啊。

先秦至汉唐时期,我们的建筑高度和体量,一直是独霸世界的。

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建筑,不太拘泥于建筑形式。

比如先秦时期,建筑技术、力学和数学的发展有限,我们很难通过单一建筑结构达到百米的建筑高度和巨大的建筑体量。

那怎么办呢?

我们跟古埃及人一样,通过堆土方量来构件大体量的超高建筑。

众所周知,古埃及金字塔能够通过垒巨石达到百米高度。

那我们的先民也一样。

我们通过发明夯筑技术,在四五千年前,就能修筑起比金字塔更大体量的公共建筑。

到了先秦时期,我们利用夯土技术,夯筑巨大的地基,再再地基的外围修筑各种木构建筑,最终便建造出各种几十上百米的宫殿、皇陵。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巨木开始逐渐匮乏,单一建筑的体量受到了限制。

于是我们便通过组合建筑来扩大建筑体量。

比如麟德殿,规模是太和殿的好几倍,它就是由多个单体建筑体融合成一个组合建筑体,最后实现超大建筑体量的效果,这一点跟欧洲的建筑理念是一样的——欧洲教堂本质上就是多个建筑体的组合。

由三座大殿组合而成的麟德殿,有效建筑面积接近太和殿的3~4倍。

但是到了清朝,就不一样了。

清朝的建筑,已经被格式化了,什么样的建筑应该是什么形式,什么级别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标准。

建筑形式被框死,建筑创新被锁死,最后就只能在细节上做文章了。

于是,清代建筑就变成了形式上的千篇一律,细节上的无尽繁琐。

说得难听点,汉唐那些动辄五六层,七八层,甚至上十层的,形式千变万化的民间建筑,放到清朝去,怕不是直接九族消消乐了。

说完了建筑本身的变化,咱们再来说建筑材料的退化。

建筑学的本质,一般是力学,另一半就是材料学,可以说材料决定了建筑的上限。

很遗憾的是,古代中国的建筑材料,那是一代不如一代。

原因很简单,我们用的是木材,而木材的再生是非常漫长的——优质木材的成材,动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所以到了清朝,中国境内已经没有什么优质的建筑木材了,以至于清朝的宫殿还要拆明朝皇陵的木材去做柱子。

可是明朝皇家建筑的一些大柱,放到汉唐去,那就是一些门柱的级别,压根没有做主柱的资格。

你也别以为这些情况有所夸大。

这么说吧,大航海时代,船只都是用木材做的。

这就导致当时的欧洲各国,都把优质木材当作战略物资,甚至不惜以国家力量,推动百年植树大计——因为谁家的木材好,谁家的军舰就能更坚固耐用。

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也出现过。

明朝时期,朱棣一方面大规模营建北京城和故宫,一方面组织郑和下西洋。

这两件事情,都需要消耗大量的优质木材。

尤其是修建宝船,那么大体量的木构战舰,所需要消耗的木材,简直是天文数字。

据当时的史料所说,当时江浙地区为了修建宝船,基本上把好的木材都砍光了,很多山区都光秃秃的,还需要明朝组织植树造林,防止以后造船没有木材用。

木材的优劣,不仅对造船业影响巨大,对教育业也是如此。

清朝的很多建筑,由于缺乏巨木,干脆就是用几根木材拼合成一根柱子。

这种情况下,你指望清代建筑有多大体量和高度,已经纯属奢望了。

所以,我们在清代的落后,真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讲完的。

就像我当年去东莞可园游玩时,看见上面说什么整个清代东莞城最高建筑连20米都不到时,我整个人都是蒙的。

因为这个高度,别说跟欧洲人比,你就是比美洲人,非洲人都不如啊!

综上,清朝建筑不行,是事实,没什么好避讳的,确实辱没了先人,咱们不行就要认。

好在的是,现在全世界的建筑学,我们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

21世纪的世界建筑学,无论是各种公共建筑,还是各种桥梁,高楼大厦,我们都是绝对的王者。

清朝丢了的脸,我们当代人已经捡回来了。不仅捡回来了,还给祖先长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