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为什么清朝古宫殿内部这么简陋阴暗毫无美感?

2022-10-15科学

之前一直在回答西方建筑的问题,现在想写写我们国家建筑的一些事。

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其中一些情绪性的发言,个人觉得实在是没有必要。在建筑技术这个领域有欠缺和不足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毕竟没有哪个国家的建筑在全人类历史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至于在建筑审美这个范畴内,就更无法比较,尤其审美是非常主观的一个东西,东西方文化的内涵也完全不同,强行拿来做对比本身就是一件不公平的事情。

首先回答作者的第一个问题:古代人真的会觉得这样的内部建筑住着舒服吗?不会感觉很阴暗简陋吗?

答案当然是:不舒服,确实阴暗简陋。

生活在清廷权贵阶层的住宅内舒服不舒服,这个问题基本上全国没几个人能够从自身体验来作答,大家都只是走马观花参观了遗留下来的那些宫殿遗迹或者从古装剧里看到被加工处理过的场景,再结合自己的想象所得出的结论,必然会有所偏差。要真想了解实际感受,看看古书记载便可得知:

太后乃请伊文斯夫人稍羁于京,而观各处寺庙焉。曰:「吾国虽古,然无精美之建筑如美国者,知尔见之,必觉各物无不奇特,吾今老矣!不者,吾且周游全球,一视各国风土。吾虽多所诵读,然较之亲临其处而周览之,则相去远甚。

以上摘取的文字为 【清宫禁二年记】 中的一段,该书由晚清大臣裕庚之女裕德龄所编撰,作为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记载的所见所闻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其中伊文斯夫人为当年美国海军提督夫人,慈禧在颐和园养云轩设宴款待各美国贵宾并邀约其参访宫殿园林,而后所述的这段话你可以理解为作为主人的谦逊有礼,但这也从侧面说明慈禧知道当时的美国建筑艺术之精美,而我们历史虽悠久,如今却无法与之相比。

又或者看这段话:

当余居西安时,虽以督署备余行宫,然其建筑太老,湿重,且易致病。余寓其中,如入地狱。继皇帝又因是病矣。

这是光绪二十八年春,也就是1902年,慈禧从西安返回京城后所说的话。虽然因八国联军的进攻而仓皇出逃至西安,但毕竟是太后,抵达当地后也是被以最高的规格来接待,即便如此,在她看来西安行宫又旧又湿,容易致病,住在里面就像地狱一样。

慈禧平日最爱的是颐和园那个大园子,并且1885年后为了给光绪帝「腾位子」,在西苑给自己修了寝宫「仪銮殿」,所以往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内她并不住在紫禁城里。从其中一个角度上来说,规模巨大的故宫除了政治因素的必要性外,论宜居程度确实没那么舒服。

可惜仪銮殿被八国联军一把火给烧了,后当慈禧回到京城:

某日游三海时,太后指其中之旷地告余等,谓此处本为朝殿,而焚于拳匪之乱者也。惟此殿之被焚,实意外事,非西兵意欲毁之。又谓每见此地,辄为心酸。且现用之朝殿太隘,不足以容留新年朝贺之外宾。故决计于被焚处筑新殿焉。太后遂命工部依其意旨,制新殿之模型,制成呈览。前此宫内各殿,尽中国式。惟现造之殿,则参用西制。旋工部制成模型,呈之太后阅看,模型以木为之,体积甚小,而窗棂毕具。然余观太后于此,无一可当其意者。非曰此室大,即曰彼室小。故复将模型发还,命工部重造之。迨二次呈进,宫内各人,皆谓较第一次为胜,呈太后亦极形满意。模型既定,太后乃思所以名之者。筹思者久,始定海晏堂三字,而立兴土木矣。太后于建筑之进行,甚为注意。并决定其中之陈设,悉用西式,仅御座仍旧制。余等由法返国时,曾携有器具样本数种,太后细加参考,乃择定路易十五世之式样。但各物必涂黄色,以崇体制。其帘幕地毯称是。太后既定各种器具后,余母乃进言,谓愿以此项器具相献。太后允之。余母遂向巴黎著名之某公司订购。

看,太后在指示重建已被焚毁的旧寝宫,也就是西苑仪銮殿(实际上是当时的权力中心):「 前此宫内各殿,尽中国式。惟现造之殿,则参用西制 」,可见太后指明要采用西洋风格,还让工部赶快做个模型看看。第一次的展示她不满意,让发回重做,待二次呈现时,太后非常开心,思虑许久后赐名「海晏堂」。之后便开始大兴土木(即便当时中国已经国库空虚),在确定其中装饰和家具时「 并决定其中之陈设,悉用西式,仅御座仍旧制 」,除了御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龙椅为祖传样式外,其余的全部使用西洋的,当时德龄随父驻法后返国带回了一些器具样本,慈禧参看了一番确定了「 路易十五世之式样 」,只是要求都涂上黄色, 以崇体制

1904年在西苑仪銮殿原址上重建起的「海晏堂」,仔细观察前方水池也可以看见和圆明园海晏堂相似的「十二生肖」铜像,不过这里的并不喷水,而是每个铜像手里都有一盏莲花电灯,根据不同的时辰亮起不同的灯,以达到报时的目的。只可惜这座「东方巴洛克」宫殿五十年代被拆除,从此消失在北京城

虽然建成后慈禧对建筑结构并不是很满意,但在外观样式选择以及家具内饰等可见慈禧不但不排斥西洋建筑风格,反而主动大肆使用(除了龙椅这个没法换风格, 裂开.jpg )。美不美我们暂且不做讨论,至少说明西式建筑的宜居度确实好于同期中式传统建筑,不然作为当时全中国最养尊处优的老佛爷,宁愿违背祖传历史风格,而去选一个万里之外毫不相干的西洋样式,单纯用「好奇」根本无法解释。尤其是同期已经在西郊兴建欧式风格的 畅观楼 作为夏日行宫,慈禧非常之喜欢,而如今再度使用此风格,足可见慈禧对西洋式宫殿的认可(当然其中也有向洋人表亲善之意)。

慈禧喜爱的畅观楼,1908年竣工启用,至今仍存,在北京动物园西北部,也是晚清所兴建的最后一座皇室郊外行宫

这里插一句一些网友骂时下很多人崇洋媚外,对抛弃中国传统,大肆兴建西洋风建筑而不满,可以歇一歇了,事实上从晚清开始,慈禧就已经是这股风潮的带头者之一。

回到本问题的第一个小问题, 清朝传统中式建筑与同期西洋宫殿相比并不宜居,也的确相对简陋昏暗。 不用各位自己臆想,慈禧太后作为身居皇宫的当时全国最高统治者,已经身体力行地告诉大家体验就是:西洋建筑样式更舒适,更宜居。

慈禧毕竟没有亲身造访过欧美大型宫殿,很多异域场景也只是她头脑中的想象罢了。但康有为则不同,作为维新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在此之后他可是正儿八经地花大量时间考察过欧美诸国,见过当时无数壮观的宫殿和宅邸,比如在其【欧洲十一国游记】中「德国游记」部分,参观完德国辉煌的宫殿园林与当地先进的建筑学院后,感慨回望中国宫殿的段落如下:

吾国宫室卑陋,乃正与墨西哥、爪哇符。真与野蛮侪矣。吾念之伤心惭耻,不独无以壮万国之观,且为人轻笑。吾国文明,百事不后于人。惟卑宫陋室最为近蛮,且卫生不宜,无一是处。

在康有为看来,我们作为不输其他国度的文明古国,唯独宫殿类建筑如野蛮社会一样,简陋且不卫生,一无是处。

其余部分几乎都是通篇赞扬包括德皇宫,议院以及其他官府建筑的壮观华丽等,这里我就随便摘录一小段他参观完德国议院宫后写下的文字:

德此议院,营于西一千八百七十一年破法之后。合北日耳曼二十五邦为一统,盛夸功德,故极意铺张,并院前胜法塔,共费二千六百万马克,可谓巨工矣。院凭对数十里之大梯丫公囿,敞场广袤,云树蓊匝,气象宏大,亦各国所无。院正方形,四角有崇楼,正中方穹,顶有全金亭,亭上全金顶,日光照耀,晃丽极矣。院前为喷水池,周以花木,池前独立俾士麦像,以旌合日耳曼成霸之功也。俾公像前一人负地球,此君有囊括世界之思,于是见之。

放在如今,康有为可能会被部分网民列入「恨国党」成员名单。毕竟全书大部分在赞颂欧美宫殿之壮丽,同时也表达了对本国蛮夷般「简陋」宫殿之哀伤。

当然可以理解康有为第一次从衰落的晚清抵达蒸蒸日上的欧美时被眼前华丽的景象所震撼,因而写下的这些文字可能略有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清朝的宫殿类建筑的确相对简陋昏暗,居住舒适程度较低,就这点上与当时的西欧诸国宫殿确实无法相比。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关于材料的短缺与技术的停滞等方面的原因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以后有机会单独写写。但是这里我想摘录两段康有为个人的看法,让我们站在他作为晚清时期一员的视角来看看为何东西方宫殿水平差异如此之大:

欧洲宫室之美,盖有自来,以其罗马开国峙于欧亚,即兼收埃及、巴比伦、希腊宫室之长也。其能传于后者,皆以石筑。而日益增美者,—在迷信神权。当欧洲中世黑暗之时,全欧无学,日事干戈,而教皇最有权,全欧之民皆尊信之。故欧土所在袄祠,虽僻壤荒岛,皆极瑰伟壮丽,崇高广大数十丈,刻花精绝。即英伦威廉第一未开以前,当唐世尚为海贼,而今睹其庙,已备极庄严,为吾国所寡有矣,一在封建世国。日耳曼中世纷争,王侯角立,皆虐用其民,厚取其税,以营宫室。且备战攻,故多用石筑垒。垒高下、大小、方圆不一,体制诡奇,而时采用庙式,刻镂精绝,并皆崇高四五层,广大百数十丈。似此壮伟诡丽之制,非封建世及之王侯,实无此大力以兴筑。而欧土各国皆有封公。公下封侯,俟下封伯,伯下封大地主,真所调王臣公、公臣卿、卿臣大夫者,故裂地共小。有以十数里为一国者。然重收其税,亦可以大营宫庙,而非匹夫庶士之所能举。放故宫旧垒欧土相望,体制瑰奇,斗新竞异,虽以今日美国之富盛,而除一二公馆稍华丽外,終无欧土干数百年庙垒之瑰诡巨观,何况人家?则虽今之迦利忌,落基花路富数万万,屋亦卑小,比欧土封建之宫垒不及万一。盖以富力虽可为之,而既非国主,臣卫乏人,无所用此丰屋也。故庙、垒二者。实为欧土宫室之传种,而神、侯二大怪物为之翼而飞,故今欧美宫室之美,若垂天之云焉,望之惊人。

下面为对我国的反思:

吾国既用板屋,难传久远。自孔子削去百祀,不语神怪,而神权不昌。孔子既恶封建之专横,尚卑宫而讥建筑,又立一统之义。汉后封建永废,梁王之兔园吹台既荒既芜,后无嗣音。滕王高阁临江,已为罕见。将相皆起自凡庶,侯封仅列为虚爵,卿士皆无有世禄,贫困不能大举。至唐慧能说佛,直指本心而罢弃祸福,朱子则几为无鬼论矣。寺庙皆市里小人妇女为之,少有士夫出力为之经营。神、侯两怪扫除久矣,故宮、庙皆无。惟一天子宫阙规模广大,实冠大地。然以无与竞争,故绝不精丽。而天子之宫阙又非卿士、凡庶所敢摹拟,而卑宫尚俭之经说又复为人所尊,不敢因时宜而易之。故中国虽极文明而宫室卑陋,乃至下侪于爪哇之亚来由人,墨西哥之土番丫士惕卖夜人。故欧人楼阁参天,吾国则闾阎扑地。宫室为游容至易见者,彼视吾国宫室既与亚来由及美洲之红皮土番同矣,其见轻视亦乌得不以诸野蛮相等乎?故宫室乃国体一大事、民族之见敬与见轻,所关亦大矣,岂可忽哉?吾国为第一文明大国,与日本不同,故维新之后,新政当宏奖宫室以广大崇严妙丽,壮万国之观。其各公馆当大经营,即民间有能兴筑大工,有能跨欧轶美者,必加褒典。若屋当用石筑,邻家不得骈列同式,有者罚之,务令竞丽美,斗新奇,以此导民,庶几一洗卑宫之陋,而国体民族乃增光华焉。孔子之为宫室三统也:有卑污方之一统以戒暴君:又有高大圆侈之一统以崇国体:因时制宜,观会通以行典礼,此亦今日所当留意也。

这里简单概述一下:反复出现的「 神、侯两怪 」的意思即为: 宗教和封建 ,他想要强调的一个很重要的点就在于欧洲之所以有众多精美华丽的宫殿,是因为欧洲长期以来宗教(即基督教)与封建(即各国王朝)的力量之强大,导致各路势力纷纷兴建大型壮观的宫殿以彰显地位和财富,而反观中国宫殿建筑之所以衰落,正因为在早期便实现了大一统,宗教与封建无法像在欧洲一样在中国盘根错节地发展,因而大一统的王朝只有天子可以修建宏大气派的宫殿,无人僭越并与之攀比。并且帝王如若崇尚节俭的话,在宫殿方面不会大兴土木,因而皇家官府建筑便越来越衰弱。并且他也进行了材料对比,我国用木材,难以长远保存,而欧用石材,可永久存世等等。

回答最后一个问题:除了清朝,其他朝代的宫殿内部有没有可能更好看些?

装饰也许未必(并且审美也因人而异),但规模一定更壮观。

虽然明清以前的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都已消失在历史的岁月里,我们可能无法完全了解宫殿内部完整的装饰,但就规模而言,现存紫禁城并不算大。根据文献史料记载以及各地遗址的考古发掘研究,比如秦朝的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唐朝的大明宫的尺度要远大于紫禁城,即便是明永乐年间紫禁城的奉天殿规模也是今太和殿的两倍,因而至少在震撼程度上来说,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宫殿并不输西方。

另外提一句中国古代的建筑技术也并不落后,比如文献中记载北魏熙平元年也就是516年在洛阳永宁寺中所兴建的九层佛塔高达136.71米,加上塔刹达147米(当然根据专家学者推断实际上塔的总高应该在75.6米左右),整体外形应与云冈石窟第二十一窟的塔相似。在一千五百多年前这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只可惜十八年后毁于一场由雷击所引发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