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深圳是否会沦为二线城市?

2023-02-15科学

有这个可能,或者说不管什么它是叫一线还是二线城市,深圳以后应该大概率会失去现在的光芒,没那么耀眼。

众多回答中多不认为深圳会回落,理由可分为两点:

1:深圳产业结构先进,财力雄厚,有着华为、腾讯、平安等诸多国内赫赫有名的大公司。

2:深圳的城市服务好,办事迅速,公务员态度好等等。

我先说一下广东的历史,在明朝之前广东人口较少,在中国诸省中经济地位较低,明之后珠三角才整体发展起来,清朝后广东逐渐成长为国内顶尖省份。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较长时间不甚强的广东省一直有一个异数存在:那就是千年商城广州。从考古发掘及古代历史资料可知,广州在还没纳入中国版图的百越时代起、就在和海外做贸易,唐宋时期广州海贸走向辉煌,至清朝中期达到巅峰。可以这么说,在上海开埠前的两千年内,除了南宋末到元朝中这近五十年是泉州称尊外,其它时期广州都是外贸第一大港。因此广州城长期一城独大,古代广东省的人口和税收都多汇聚在广州城,广州城的富裕程度与省内别处成天渊之别。

这个历史事实不少人会知道,但有一件事却鲜为人知:在明清间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佛山镇的经济曾经比广州城还强。原因是明朝的海贸政策颇为怪异,开放时郑和率超级舰队数下外洋,封闭时禁止一切外贸存在。因此尽管广州是明朝第一个奉谕开放的外贸港,且在明朝时长期以唯一外贸官港存在,但由于政策导向,外贸业从明中期起始终不甚振兴(隆庆开港时民间海贸给了福建月港,让其繁荣了五十年,广州作为官港很平淡),到了清初更是因台湾原故被禁海,故广州城在明清约一百多年里外贸业意兴阑珊,经济状况也变得平平。但另一边的佛山镇却交上了好运,明中业起广东的冶铁业全部只准在佛山生产,这在古代属先进产业颇赚钱,省里还派了一个同知座镇佛山,有了特权庇佑的佛山顿时风生水起,成为天下四大镇(聚)之一,铁器瓷器等名扬四海。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太师也先对大明官员解释为什么出兵的理由之一就是:因明国停了边贸,让他们买不到石湾铁锅!广佛两地一抑一扬,该时间内佛山人过得比广州人风光。但世事变幻无定,清康熙年间平定台湾,外贸重开,广州很快又成为四大外贸港之首,重振雄风,到了乾隆时期获准对西洋一口通商,更让广州名扬环宇、富甲天下。而佛山的冶铁特权在清朝被取消,虽然佛山镇依然是富裕地区,但风头已不及当年了,无法与广州城相提并论,反过来还要依仗广州十三行的外贸业讨活赚钱。

上述事件告诉我们一个真理:靠特权得来的好处,当特权消失时是要还的!

没错,深圳的辉煌是建立在特权之上的。

公允地说,早期的深圳获得特权是合理的。概因在改革开放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经历过多次「运动」的中国社会思想很左,改革初中央遍询各地意见,只有广东省敢积极响应,且向中央建议开设经济示范区(即后来的特区),广东省先行先试,获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饶是如此,直到九十年代初,各省的官方依然在批评广东走资本主义路线!直到邓南巡后,全国才进入全面经济开放革新。故在八九十年代允许深圳利用特殊政策先行探路是对的。问题在于九十年代后、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后,国民的思想已不再需要引领解放,各地政府对经济发展都积极求取。深圳的最初设计方针:先行先试探路已经是任务结束,不再需要了。

按理此时各地应该公平地竞赛,但事实上不是,某几个城市依然获得经济特权,依仗此压制其它城市,深圳便是其中之一。深圳获得的特权是:低税,财政高自留,股票交易所,还有某些特许先行政策。

一: 股票交易所为深圳的金融业发展提供了利器 ,使其成为国内金融业第三城,社会资金总额也是第三,大幅领先第四的广州。以2019年为例,深圳金融业、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接近广州2倍,是广深税收收入差异的重要来源。以金融业为例,2019年广州金融业全口径税收为449亿元,比深圳少1740亿元,相当于广深全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差额的56%。即使剔除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差异,广深金融业税收差异也达到1075亿元。

股交所对深圳的帮助极大,拢聚大量金融机构入驻深圳,使其上市公司数量遥遥领先其它(除京沪以外)的城市,上市资格甚至成了挖别人墙脚的利器,比如2016年深圳就是用借壳「深深房」的诱惑,把当时如日中天的恒大从广州撬了过来,尽管此事后果极坏,但依然可以从中看到上市资格对企业的吸引力。

某些人总喜欢吹嘘深圳高瞻远瞩、长袖善舞,比如经常拿来歌颂的「【深圳,你被谁抛弃】事件,」我敢说:很多人根本没看过这篇文章和了解过背景。它被铨释为:深圳人遇困思变积极进取,尤如浴火凤凰涅磐重生!这个例子不但是深圳人自我吹嘘的资本,也是经常被拿来敲打广州的武器:「阿广,你不要不思进取啦,看看人家阿深,当年多能!」

但历史上的事实真相往往是最无情的,一旦细究就会戳穿很多慌言!该文章的前后背景是:因美国纳斯达克股票火热,深沪两市都在争取上新的板块,最后决定由深圳来搞,代价是主板停发新股,于是2000年9月起深圳股票交易所被停发新股,独留上海交易所发行大型国企股,上海借机在背后活动,上交所副总在公开场合呼吁把深交所主板移去上交所,称:「以避免同质化恶性竞争。」社会上纷传深交所将会被关停合并到上交所,加上当时中央政府换届,上届说的新板块给深圳不知道会不会作数?于是深圳市场一片风声鹤唳,经过10年的发展,金融业已经成为深圳的支柱产业,其产值占全市GDP15%左右,而且金融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很大。惊恐之下深圳的金融机构纷纷携资离深赴沪,一批企业也因此看淡深圳经济前景:已经或准备离开深圳。整个深圳陷入不安!深府的努力就是:说服了中央,让深交所在2004年推出中小板!于是资金和企业又回来了,几年后创业板的推出更是锦上添花!——这算哪门子的英明神武?

股票交易所已在世界上存在数百年,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允许各地自由组建股交所的,因此即使是经过大浪淘沙汰弱留强后,很多国家依然保留有多家股交所。比如美国,共有十八家股票交易所之多,纽约就有四家,费城芝加哥等好些城市也有。日本有八家股交所,德国有七家股交所......,而且这些国家是允许国民自由投资外国股票的,像中国内地这种体量巨大、却长期只有两家(这两年增为三家)股交所,且又不允许国民自由买卖外国股票的,世所罕见。

内地长期只拥有两(三)家股票交易所,不止是对其它城市不公平那么简单。关键是这样做,让股交所和上市资格成了稀缺资源,本来应该是最市场化的股交所变成了衙门机关,从证监会、股交所到国营投资大机构联手获得了寻租空间,国内股市变得怪事连连:平庸的新股可以用五十倍的市盈率发行,畸形的股市多年走弱!很多人不明白一个道理:要解中国股市的困局,关键是要放而不是缩,因为只有当上市资格不再金贵,权力人士无法在上市环节下手,股民们才能以合理的价钱买到好股票,股市才有上升空间。

二: 深圳财政上高自留压制珠三角其它城市 。广东省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非珠城市难以自给自足,而中央在94年分税制后对广东收缴甚多,迫使广东省实行三级财政,广佛莞惠珠中等珠三角城市被要求对省里上缴,以作财政统筹支援非珠地区。而深圳作为计划单列市不需向广东省上缴,它每年只需自愿上解一些钱给省里,但数额与其本应上缴的数字相去甚远。以广深对比为例,广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归属中央、省级、市级及以下财政的比重为57:10:33,深圳则为57:1:42,自留比例(上级财政返还后)的差异达到9个百分点。

林树森1996至2006年任广州市市长和市委书记,后出任贵州省省长,他主政广州时正逢高速发展时期,他在后来出版的【广州城记】中感慨:「广州是国内所有城市中,经济负担最重的城市。广东省跟中央财政包干的时期,广州市上缴给省里的财政比省上缴中央的还要多,它是背着这么个体制来参加改革的。分税制实施后,广州一样参加分税,然后省里再拿走40%。「穷」得只能靠自己。广州地铁一号线,正是全国第一个由地方政府自筹资金兴建的地铁。「

与广州相反的是,深圳的高自留使其手头宽裕,一:是可以在城市建设方面花钱,深圳城市面貌亮丽及社会服务较好,均得益于经费足够。相比之下,被三级财政压得捉襟见肘的广佛莞等市,市容市貌显旧,被人讥笑不如外省之三四线小城!二:是可以用银弹(高补贴)吸引优质企业搬来深圳。举例如:汪建等人搞的"华大基因"在北京不得志,2007年华大基因与中科院分道扬镳后,原本要迁往苏州,此时苏州政府已经为华大基因提前备好了:生命健康小镇及大片的土地。苏州政府盼红了眼,真可谓「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可谁料到,对于苏州政府来说,「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在王石的力劝之下,华大基因决定改迁深圳。为何突然放弃苏州政府如此强力的支持,难道深圳的支持力度更有吸引力?据悉,2007年,为了引进华大基因,深圳政府当即承诺三年补贴6000万元,并且还有足够的土地使用权等其他补贴。来深圳不久,深圳政府又帮助华大基因拿到15亿美元的贷款授信额度。

三: 低税对企业入驻或个人在深圳创业极具吸引力 。八九十年代深圳就拥有低税收的政策,广东省内其它城市一直很不满,因为这使得自己在与深圳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好不容易后来深圳的税收优惠结束了,却又跑出了个前海!

在201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30岁生日当天,国务院批复同意【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把前海建设成为粤港现代服务业创新合作示范区。深圳前海深港合作区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政策,涉及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环保等领域,广州等城市并无这一优惠政策,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15%优惠税率等全国性税收优惠政策外,企业所得税需按照25%的法定税率执行。这或意味着在广州等市的同行业企业承担较重的税负,并不利于广州在特定新兴行业的招商引资。现今在前海的外资占了深圳的一半,为广东省的20%。当年前海一推出,大量的珠三角城市的资金和人才涌向该地,对广佛莞等城市打击甚大。

经常有人嘲笑广州南沙的发展,搞了这么多年还是一地鸡毛冷冷清清,殊不知与前海直线距离二十多公里的南沙自贸区,2015年成立以来都是25%的税,前海是15%,而且对外资企业还有两年免税三年减半收的政策,一家建好投产就能赢利的外资企业:在前海几年内会比在南沙省下过千万的税,而且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这种优势,换了你做老板,投南沙还是前海?2023年1月1日起,苦熬了多年的南沙终于迎来了部分地区(四十平方公里)税收降为15%的优惠,但仍无法完全获得与前海同等的待遇,且外部经济环境与十年前比差多了,即吸引企业入驻不易!

四: 深圳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让其先行先试 。如我前面所说,这在八九十年代并无不妥,实际上这算是深圳的功劳一件。但近二十年还给深圳开政策小灶实为没必要。

「深圳前海是推动粤港澳合作发展的重大平台。2023年23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以及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提出三十条金融改革创新举措,涵盖民生金融、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现代金融产业发展、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加强金融监管合作等方面,为前海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各位可自行去查阅具体内容,这些东西在主流媒体上常被报导,什么「金融高地」「创新」「重磅」之类赞语频出,乍一听你会以为深圳在引领世界金融潮流,可细读规则之后,你会发现所谓创新只是对自己而言,是解除一些原有自设束缚,这个世界上任何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包括第三世界穷国,金融政策都比深圳的开放得多!比如某篇文章盛赞深港河套区的港资银行如何如何的,但细读之下发现只不过是让港资金融机构,尽可能地在深圳做一些它们在香港常干的业务!

除了金融政策外,其它被赞誉的深圳的创新政策,也无一例外比不上境外,所谓的领先只是国家允许深圳撕开了一个小口,束缚比其它城市少些罢了,并非其它地方能力上做不到。深圳在本质上与南方沿海城市并无差异,不存在不可追赶的优势。

深圳本是南海边的一个小镇,能用四十多年时间成为经济第三城,一是因其紧邻香港,近水楼台先得月。二是新兴城市没负担,思想解放,生机勃勃。三是特殊政策的加冕,让其经济发展事半功倍。

但深圳有先天不足的地方,一是基础科研力量薄弱,深圳虽号称中国硅谷和高科技之城,但靠的是用政策优势拢聚而来的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带来了巨量的实用性科研成果,但人才几乎全是外来的,可聚亦可散,一切趋利而为。深圳在基础科研上远落后于北上南广武等老牌城市,其本身严重缺乏科研单位,一但政策优势不再,高科技企业外流,那科技水平定必下滑。二是地方太小,深圳因财税政策优势,其本身原是中国最不依赖土地财政的大城市,但深圳官方却偏偏喜欢楼价上涨,这让很多企业和个人都忍受不了高地价(租价)和楼价,近年纷纷外流!

很多人挺深圳的人忘了一点:深圳的成功是建立在特殊政策上的。而历史常识告诉我们,特权是一定会被打破的。总有一天(应该不会太远了),真正的市场经济会来到,中国会出现十来二十个股票交易所,深圳等也不会再拥有税收和财政高自留的特权,那时的某些城市还会那么高光吗?企业其实是没忠诚度的,以深圳的头牌华为做例子,二十年前深圳股交所危机,计划搬去上海的企业中就有它,几年前华为又因深圳成本高而转向东莞,吓得深圳市马上定向低价卖了一块地给它,以求稳住华为。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正式揭晓,立讯精密位列榜单第479位,首次进入世界500强。它到底属于深圳公司还是东莞公司引来一些人的疑问,记者8月2日下午电话采访了立讯精密董秘办相关人士,得到的答复是:「我们的注册地在深圳,母公司也在深圳,所以说立讯精密属于深圳公司是没错的。」记者查询立讯精密官网,显示公司的办公地址在东莞市清溪镇北环路313号,但公司的注册地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蚝一西部三洋新工业区A栋2层。这些说明什么?说明深圳的高地(楼)价已不适合企业的实体存在,之所以把壳(招牌)留在深圳,无非是贪图它的高补贴,一但这个没了,它还会留吗?还有不少人念叨的深圳的优质社会服务,这是建立在钱多的基础上,一但政府的钱少了,服务还会那么好吗?

深圳得倾斜政策四十年,已成气候。即使是以后特权不再,它也不会倒下,但风头绝不会再有,我们且等着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