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科学

为什么中国没有大量的出现西方那样的城堡型建筑?

2021-10-30科学

多少算「大量的出现」呢?

如果在中国北方,有一个地方集中出现数百座古堡,甚至在其中某个方圆3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就有一百多座。这种情况是否能算「大量的出现」?

我写一个篇幅比较长,照片和地图等内容比较多的答案——

河北张家口—晋北大同盆地明代堡塞群

本答案中的照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是我自己或带领摄制组,从大约15年前的2006年开始,在河北张家口和山西大同周边地区拍摄的。

开篇先来几张大场面——

西大坪堡,位于蔚县109国道边,建于明朝早期。

从空中俯视,古堡呈不太规则的三角形,堡内面积约有三百多平方米。

这座古堡的规模并不大,但他位于一块险要的台地边缘,西北面、南面的堡墙矗立在悬崖边上,与地面形成二十米的高差,因而看上去气势雄伟。南侧堡墙有一个仅容两人错身而过的狭长拱形门洞。长年累月的雨水冲刷,导致门洞周围的坡体崩塌,形成难以逾越的沟壑,仅有一条弯曲的羊肠小路通向坡下,易守难攻。

游客站在西大坪堡墙上,向西遥望,眼前就是坦荡开阔的壶流河平川。

张家口和张北地区,是河北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位于晋北大同盆地的一些市县,也是山西省的经济欠发达地区。

差不多近20年前,我跟随剧组,走八达岭高速,前往怀来、下花园、张家口等地拍戏,由此开始接触到当地的明代古堡。

因为当地经济不发达,这些古堡里不仅还有人居住,而且很少有使用现在工业产品造成的痕迹。比如说很多居民不使用空调,古宅老屋的外墙不会安装压缩机。所以很多古装戏剧组喜欢到当地取景,比去浙江横店、河北涿州等地都方便,而且是货真价实的古建筑。

在晋北和张家口地区,类似的明代古堡不计其数。今天保存下来的还有数百座之多,我知道的有600多初,走访过其中大约200处。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在这一地区拍摄了很多堡塞、古关隘和残长城的遗迹。曾经拍了多少张,已经计算不过来。总之在今天,跟随我一起来到异国他乡的硬盘里还保留着6734张。

一、

别着急继续看照片。咱们先来解释一个问题: 在这个地区,为什么会集中出现这么多的明代古堡?

原因就是一个史地学问题:这一地区位于大同盆地,桑干河河谷和坝下地区,桑干河及其支流河道成为重要的通衢要道,即是清代山西移民「走西口/走东口」,前往内蒙河套、张家口口外谋生的必经之地;在过去两千多年,更是北方游牧民族集团南下的重要通道。

【战国策】里提到「今山西岢岚州以北,故楼烦胡地也」;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南匈奴与乌桓占据晋北;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平城南迁到洛阳,这个平城就是大同;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契丹辽国崛起,也占据云中,之后辽金元三个北方南下中原的政权,都把大同设为西京……

这些往事证明一件事:从蒙古高原南下的游牧集团,会首先占据晋北的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和张家口宣化所处的桑干河——坝下河谷盆地,把这里当作他们进入中原的第一个落脚点。

请注意这张晋北—张家口地区地形图,图中我标出两条以山阴县为起点的红线。

从山阴县向西北方向前进,翻越黄花梁,经左运、右玉,出杀胡(虎)口前往河套平原的红线,是清代「走西口」的路径。

另一条以山阴为起点,顺桑干河河道向东北方向,前往宣化张家口的路线,是清代「走东口」的路径

图上右侧,位于壶流河河谷盆地的蔚县(蔚州),我也用红圈重点标出了。在接下来的内容,他将多次出现。

二、

山西、山西……山西多山,这是大部分人对山西省的印象。只可惜山西的山太散、太碎、太通透了,地理隔绝的效果不好,难以提供「依山设险」的条件。

为了便于解释,我把山西和四川放在一起,做一个对比——

1、

山西和四川,都是「盆地之富」。但是二者具体说起来就不一样了。四川的周围四面八方都是山,把盆地围在中间,是个非常整齐的聚宝盆。四川盆地的面积更是多达26万平方公里,比山西全省的总面积(15.7万平方公里)都大。

四川盆地与外界来往,依靠周围山脉中的山地谷道与河道峡谷,比如说沟通四川、重庆与湖北鄂西,进入长江中游的重要通道,就是那条在巫山中穿行向东的长江三峡水道。

这些山地谷道与河谷通途,普遍具备路途艰险曲折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连接关中渭河平原与汉中盆地的秦岭。这也就是当年诸葛亮北伐曹魏曾遇到的地理障碍。

诸葛亮的北伐基地,不是成都平原所在的西川,而是汉中平原所在的东川。

从让魏延耿耿于怀的子午谷开始,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祁山道……这些穿越秦岭的谷道,长度最短也有400余华里,而且山谷封闭、狭长,甚至需要人工开凿栈道实现连接,在谷道内行进时间过长,还不具备没有就地补给的条件。无论是蜀汉北伐还是曹魏征蜀,都会因此遇到各种麻烦。

无论走秦岭的山谷道,还是湖北重庆交界的夷陵—巫山—三峡水道/谷道,都以艰险漫长著称。

2、

我们再来看看山西。

山西也有很多山脉与河谷盆地,特点是四个字——散、碎、乱、小。

山西与东边河北省的天然省界,是太行山山脉;除此之外,晋北有恒山山脉与洪涛山脉,晋中有云中山、系舟山和太岳山;晋西有吕梁山;晋南有愚公想挖走的中条山与王屋山。

这些分布于山西全省的山脉,分隔出一系列的盆地:晋北的大同盆地、忻定盆地;晋中的太原盆地;晋东南的长治盆地和上党盆地;晋西南的临汾盆地与运城盆地。

把四川和山西这么一对比,就好比租房:

四川租的是一套完整独立的单元房,厨厕皆有,水暖齐全,自己专享,面积大且完整,活得比较滋润,要不然他怎么叫天府之国呢;

山西就是群租房或者香港的劏房,一个单元里弄好几道隔断墙,分割成若干个小套间。

好的方面,是这些盆地都是主要河流的河谷平原,土壤肥沃,适居易耕,堪称是孕育文明的沃壤,地下矿产还挺丰富,真是如歌里唱的「人说山西好地方,地肥水美五谷香~~」;

坏的方面,就是盆地太散碎了,每块盆地的面积都不大,确实养人,但养不了太多的人,随着盆地的人口膨胀,人地矛盾很快就凸显出来,只能向外迁移。

人口多,北方气候又干旱,经常受旱灾影响,又挤在这么一个分隔出多个套件的群租房里,那活的就比较憋屈了。

因此山西几千年来,他即是北方数一数二的人口大省,还是北方数一数二的人口迁出大省。

3、

山西的这些山,还有一个和四川很不一样的特点:单薄、散碎,具有太多的山谷孔道,便于和外界沟通。

想必诸位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太行八陉」——

从最南侧的轵关陉,到最北侧的军都陉。延中条山——太行山——军都山,有八条重要山口谷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太行八陉是外陉,即连接山西省内和外省华北平原、中原大地的山口通道。在山西省内的这些山脉和盆地之间,还有更多的内陉。

比如说位于晋北代县的雁门关,他位于晋北恒山山脉中段,是连接忻定盆地与大同盆地的山口。此外还有晋北的宁武关、晋南长治盆地的壶关、晋中的平定关、阳曲,晋西南的灵石……实在太多了。这些内陉,将山西省内这些盆地沟通在一起。

简而言之:山西虽然多山,但山脉不连贯,又散又碎又单薄,山脉之间有大量山口与山谷孔道可供交通联络;没有类似三峡水道或秦岭孔道那种狭长封闭的路径;盆地与盆地之间,本省与外省之间,就是一个单薄的山脉相隔,又有多个山口相通,不具备自我守御、自保割据的地理环境。

这个地理特征,总结成四个字——

封而不闭

因故,自古以来,山西即能产生强势政权,也是强势政权争夺的对象。只要控制了山口孔径,就能控制进出山西的交通。为了争夺这些外陉和内陉,各强势政治集团经常爆发大战役。比如秦赵长平之战发生在上党盆地和长治盆地,就是秦赵韩三国对太行陉、壶关和上党盆地的争夺。

游牧民族集团从河套地区南下,能轻易占据晋北大同,原因也是一样的:洪涛山—燕山/军都山的山口孔道太多、太散碎,根本防不住。

到了十四世纪之后,在面对漠南蒙古的虏患时,这个问题同样困扰明朝。明朝除了在这以地区修建更多的堡塞边墙之外,没有什么良策。于是,今天就留下了大量的明代堡塞。

明朝昌平镇——宣化镇堡塞群(局部):

三、军堡

1、

军堡是明朝官方组织修建,用于地方镇守、驻军和边务戎政的堡城要塞。

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明代的边塞堡城,不只是防御性建筑,而是攻守兼备的武器

堡城本身不会移动,但城堡都建在关隘、通衢重地、岔路要道口等等具备极高战略价值,或让本方得到战术优势的位置。他即是防守武器,也是进攻武器。

明朝在不同时期,也在北方边镇策划过针对蒙古的北伐、出塞征剿「捣巢」等等进攻行动。

当明军会集结大军,对塞外策划进攻行动时,往往会把靠近前线的某一处堡城,设为统帅部的驻跸处、征剿大军的集结点与休整\出发基地、粮草军饷等物资的囤积点,后勤运输路径的转运点、外联活动的联络处。

军堡在选址和修建房上,有一些普遍特征,可以总结成七个字: 堵口、拦路,凑一堆

杨时宁【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中的张家口防区图,是最好的说明——

因为燕山—太行山山脉过于散碎,可供出入塞外的山谷孔道太多,盘踞在塞外河套地区的蒙古势力,可以选择从任意一个山谷孔道破口入塞。

明朝没辙,他只是采取堵口方式,截断最重要的山口,修建关城要塞,山口两侧的山体上修边墙和敌台,打造成一个复合、多功能的关隘堡塞群。张家口、居庸关等,都是如此。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成书于万历年间,此时明朝早已经和土默特部达成和议,明朝开放张家口作为边贸马市。但是本着「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心态,又必须小心。

明朝是在张家口关城内侧,专门修建了夯土墙围起来的城圈,作为马市,别称「市圈」。市圈墙修东西南三面,北面与关城边墙相接。四面合围。蒙古人来交易,打开关门,大部分人只能在这个「市圈」内做买卖,不许出圈。

南侧是建筑规模较大的张家口堡城,是当地军民居住生活、总督/巡抚驻地。

在马市和张家口堡之间,还有一个方城,这是抚夷厅。来赴市的一般蒙古人,只允许在市圈内活动,但是贵族首领有资格走出市圈,被引入抚夷厅,和明朝官员会晤,进贡,或接受明朝的圣旨敕书,得到封赏等等

在关城、堡城周边和边墙两侧,密布路台、烽火台,周边还有仓库、铁场等等,形成一个以关口为核心的复杂堡塞建筑群

2、

张家口是一个知名度比较高的地方。接下来,我说一个比较冷僻的例子——山西忻州偏头关老营堡。

这是古籍当中的老营堡图。你只能看出他建在山谷当中,南侧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官河」。除此之外,其他其他的你就看不出来。

那么我们不妨看卫星图或者地形图,就会一目了然了~~

图中两个红圈,东边的是老营堡,西边的是偏头关。最西边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那是黄河。

老营堡与偏头关,他们所在的S304省道,位于关河河谷当中。关河向西注入黄河,又是向东穿越管涔山(吕梁山北端支脉),进入大同盆地朔州的河谷要道。

漠南蒙古活动的河套地区,就位于偏头关外西北方。冬季黄河冰封后,蒙古骑兵南下,直接威胁偏头关。

老营堡,就是偏头关要塞群当中的附属驻军堡塞,是偏头关的支援力量和第二道防线。只不过关河河谷东西狭长,不像张家口关那么宽阔,所以偏头关内的附属堡塞,都坐落在他东侧的河谷内侧。

当位于关河河谷西侧的偏头关受到威胁时,位于关河河谷中部的老营堡要派出兵力去救援;一旦蒙古兵突破偏头关,冲入河谷中部,老营堡作为第二道防线的要冲堡塞,要起到阻敌的作用。

明朝在关河河谷内设置多道防御要塞,用意就是严防死守,不能让蒙古兵从这条河谷向东,进入朔州所在的大同盆地。

在这张比例更大的谷歌卫星图上,偏头关与老营堡在关河河谷内的相关位置更加清晰明了——

四、民堡

从明代中叶开始,一方面蒙古骑兵南下,对晋北和坝下地区的侵扰活动加剧;另一方面,明朝国力下降,武备懈驰。明军宣化、大同边镇的预警和防御体系,也根本无法应对局面,虽然修建长城要塞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效果却事倍功半,屡屡被蒙古突破。

当蒙古骑兵进入塞内,明朝守军都自顾不暇,也不会有援军及时赶来。尤其是进入明代中期的正德、嘉靖两朝,答延汗重新统一草原,分封左右两翼,随后土默特部俺答汗掌控右翼三万户,左翼察哈尔东迁……漠南蒙古的实力在十五世纪末和十六世纪再度崛起,南下入塞侵扰活动更家频繁,且规模更大,成为明代中期的「虏患」。

当地居民指望不上官府,得不到官军的及时救援,只能自保自救。因而在这一地区,民间也特别流行修堡子。

民堡都是以本乡村屯为单位,自行集资,自发修建的小型堡城。他的特点总结成十个字——「见村就见堡,进堡就进村」。

一个村屯就建一个堡,甚至一个村屯修建不止一个堡,村民的家宅都在堡子里,堡外面就是耕田。所以民堡的建筑规模比军堡小的多,但是数量却比军堡更多。

1、

蔚县 吕家庄堡

吕家庄堡的这个堡门用的都是现在灰砖,是近年经过逐次修缮的。拍摄于春节前夕,堡内居民正在贴春联挂灯笼——

2、

阳原县 开阳堡

开阳堡在很多年前就已经被废弃,堡内基本没有居民。在堡的旁边,村民又修建新的村子。

这座古堡内全都是坍塌倒伏、残垣断壁一般的明清老建筑,勉强还立着的房屋也都是危房。堡门上的门楼尤其引人注目。那种陈旧破败、荒凉肃杀的气氛非常浓郁。

蔚县和阳原这片地方在太行山深处的壶流河河谷,位置虽然偏僻,但没有工业污染,也没有大城市的夜晚市政照明和建筑灯光。因此白天有天高云淡、下雨有黑云压城,来寒流了有朔风萧萧,傍晚有夕阳余辉,在天气晴好的夜晚还有星光璀璨,银河万里~

万骑云屯星斗暗,三秋霜冷结旄回……自然天象+古堡遗迹,景色非常迷人。

所以文艺/2B青年、越野党、野外党、徒步党等等纷纷来这里打卡拍照,目前这座古堡已经被河北省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3、

蔚县 单堠堡

单堠堡是这片地区建筑规模较大的民堡,而且是可以形成互相支援的双堡,目前出镜率最高的、游客常去的,是其中的单堠(村)堡。这个民堡有两个堡门,还有少量村民住在其中

正堡门(东门、夏季)——

正堡门(东门、冬季)——

侧堡门(内侧)

堡门口的关帝庙——

在堡城北墙制高点修建的真武庙——

堡内戏台(背面,初秋)——

堡内戏台(正面,开春,雪后)——

堡内一处院门——

4、

蔚县 浮图村堡

这个堡门也是最近几年一点一点重新修缮的,目前堡内还有很多村民常住。

5、

这个堡门是在哪个堡拍的,实在记不起来了。保持着明清留下来的石板路,还有长年累月车轱辘压出来的痕迹。

第二次更新内容——第二次更新内容——第二次更新内容——第二次更新内容——第二次更新内容——第二次更新内容——第二次更新内容——第二次更新内容

6、

蔚县 暖泉镇 中小堡

中小堡属于保存完好,得到多次修缮,目前还有很多居民常住的民堡。堡内人气很高,生活气息浓郁

7、

蔚县 暖泉镇 北关堡堡门

7

蔚县 宋家庄昌明堡

宋家庄是蔚县民堡当中另一个经过多次修缮,保存完好,被当地视为重要旅游观光资源的民堡,目前同样还有很多居民。

当地的这些民堡当中,有少数保存好、得到充分修缮/翻新,作为旅游项目,搞一些特色游,民宿什么的就行了。其他大部分都荒废了,原因有二:

第一,民堡毕竟是明朝受蒙古威胁严重,虏患严重的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到了清朝,因清朝控制蒙古诸部,蒙古兵再南下入侵大同和宣化,也就没有这种威胁,既然已经是没用的东西,谁都不会再去维护;

第二是当地经济即便再是欠发达,毕竟也是现代工业社会了,当地人要么进城打工,要么进城买房,留在当地的村民也建新村、新房,铺设水电等配套工程,堡塞的夯土城墙,非常不利于修电线杆\埋设自来水管,这种几百年欠农业经济模式下的产物是肯定要被废弃的。

第三次更新内容——第三次更新内容——第三次更新内容——第三次更新内容——第三次更新内容——第三次更新内容——第三次更新内容——第三次更新内容

五、蔚县

在前文中,我贴出几个民堡的照片。这些古堡都位于蔚县和阳原县境内,尤其是蔚县。

那么现在,我们需要解释一个新问题:为什么蔚县会集中出现这么多明代民堡?

这是一个史地结合的问题,不能翻史书去找答案,而是要继续看地图,尤其是地形图,从地理环境的视角找答案。

这张地图上细红线的范围,是今天河北省张家口市的行政辖区。

阳原县和蔚县位于张家口市的西南方,我用粗红线标出了他们的县界,北面是阳原,南面是蔚县。

在明朝,阳原已经由宣化府万全都司管辖,蔚州归山西大同府管辖;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蔚州改由直隶宣化府管辖,最终在民国初年完成废州改县,成为今天的蔚县。

换一张更清晰的地形图,看的就更明白了——

阳原县全境都位于桑干河河谷盆地当中,「走东口」的山西移民,延桑干河前往张家口,一定从阳原县经过;从蒙古高原/河套地区南下进入晋北大同盆地的游牧政权集团,如果想继续东进北京,进入华北平原,也要从桑干河这条路走。

蔚县位于其南侧、属桑干河支流的壶流河河谷盆地当中。而壶流河上游源头,则是位于恒山东段北麓的山西广灵县。

广灵、浑源、灵丘这几个县,都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恒山和五台山地区,是山西省的贫困地区之一。广灵县直到2020年才勉强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在历史上,这一地区的山西贫苦移民,也都利用壶流河河谷为路,实现「走东口」,因故他们也必须经过蔚县。

虽然在行政统属关系上,蔚县和阳原县都是河北张家口下属的县;但是在人文地理和路线行程上,他们距山西大同更近。在明清两代,他们和大同府的联系更加密切。

2、

蔚县还具备一个在军事地理方面尤其重要的地方:位于太行八陉当中的「飞狐陉」北端。

游牧民族骑兵进入大同盆地,如果打算继续从飞狐陉向东南,突破紫荆关,进入华北平原的话,那么一定会经过蔚县。

在明朝历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可以作为证据——土木堡之变。

制图、授权: @蒋栋良

未完待续,今晚的第三次更新久先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