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活垃圾越来越多,其中塑料垃圾尤其多,在城市都有统一处理。但是在农村没有垃圾车运垃圾,处理垃圾的方法就是把垃圾扫到一起,然后能烧的烧掉。空气里就这样充满了二恶英,大家都会大大增加患癌的机率,太可怕。政府组织垃圾车把垃圾运走统一处理可行吗?多久才能实施?还有其他办法处理农村焚烧垃圾问题吗?
农村生活垃圾的污染相对于生活污水的污染更加直观,也更加严重。由于交通越来越便捷,农村居民上街购物也越来越频繁,垃圾袋等廉价方便的包装形式并没有因为「限塑令」的实施而减少多少,反而农村塑料袋的使用更加严重。生活垃圾的污染,影响村容村貌倒是其次,污染水源和农田才是最严重的问题,水体和土壤环境的污染修复是相当复杂的事情,施工难度和工程措施都是很复杂,而且目前很难根治。目前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 居民无环保意识,垃圾随意倾倒,更无分类意识。农村居民无环境概念和环保意识,垃圾随意堆放,而且多是堆放在河流、沟渠或者农田旁边,这将直接影响水质和土质。据报道,一枚电池可以使一亩农田的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我国居民目前几乎无分类意识,这也使得垃圾产生量大和垃圾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也造成垃圾收运的成本人为的增加了许多。
2. 存在 「自扫门前雪」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观念。农村居民有许多根深蒂固的老观念,以为垃圾堆远一点对自己就无影响了,只要自己不吃亏就不管他们是否受影响。有些简易的适合农村的垃圾减量化的方法,但居民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意去多此一举。等等现象阻碍了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工作。
3. 运营资金问题。目前生活垃圾有效的治理方式就是卫生填埋和焚烧发电,这两种方法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对环境造成影响,当相对于自然堆放要好很多。而资兴境内目前只有一个卫生填埋场,无垃圾焚烧站。垃圾从各个村组收集转运至垃圾填埋场和焚烧站需要较多的资金,不仅需要收集转运设备,还要安排相关的工作人员。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需要乡镇财政出资,将有相当大的难度。
4. 运行和管理难。收集和转运设备由政府出资,那么就存在村民不爱惜的现象;由村组自行筹资,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整套体系的运行管理,是向村民收取费用还是不收,收不收的上来等,也是个头疼的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目前还没有很完善的解决办法,但是有几个建议可以减小该问题的工作难度。
垃圾分类:
垃圾一般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建筑垃圾、厨余垃圾等。具体概念如下:
可回收垃圾,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或者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已经失去原有全部或者部分使用价值,回收后经过再加工可以成为生产原料或者经过整理可以再利用的物品,主要包括废纸类、塑料类、玻璃类、金属类、电子废弃物类、织物类等。
建筑垃圾,是指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拆除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道路、公路施工等以及居民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所产生的弃土、弃料以及其他废弃物。
厨余垃圾,是指家庭中产生的菜帮菜叶、瓜果皮核、剩菜剩饭、废弃食物等易腐性垃圾。
垃圾分类能够使村民日常产生的垃圾进行减量化和资源化,从而使的垃圾收运成本降低。分类的事情其实就是举手之劳,日常生活中稍微注意就能很好解决。可回收垃圾基本上是废品收购站回收的内容,可由村民自行回收出售,再由村组保洁员在收集垃圾的时候挑拣一下,基本上可回收物品能进行资源化利用。建筑垃圾对于环境影响较小,可以由村组自行选择合适的地点堆放。厨余垃圾基本可以堆放腐化,即堆肥,堆制的肥料可以种菜,种田,或者绿化等。那么剩余的垃圾就不多了,垃圾量少,自然参与垃圾收运管理的人就可以减少。
垃圾分类这个习惯也不可能是说做就能做到,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推动。宣传教育是最普遍的,但是通过对小孩的宣传教育来带动大人却不多见。可以让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教育,让学生学习垃圾分类的知识及好处,并鼓励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勤谨节约等美德,也能认识堆肥等直观的生物现象,一举多得。现在的小孩基本上是家中的宝贝,小孩要做的事情,家中大人基本上都会同意,无形中就能起到推动垃圾分类的宣传作用。奖励措施。通过发放一定物质奖励,比如洗衣粉等生活物品,对垃圾分类做的好的村组进行奖励。物质奖励量小实惠,比金钱奖励更能发动居民积极性。
偏远乡村的垃圾,建议分类后自行焚烧。垃圾卫生填埋,其实也存在着很多影响,一样是一个重大的环境隐患。垃圾焚烧虽然会产生二恶英等有害气体,当对环境的影响总的来说还是相对较小(只对空气影响,对水体和土壤影响甚微,而填埋涉及到对土壤和水体的安全隐患)。偏远乡村人口密度不大,居民本身生产垃圾的量不大,森林植被多,空气净化能力强;让其自行焚烧既可以解决垃圾收运难题,也不会过大的影响环境。而垃圾分来之后,可降解的厨余垃圾没了,垃圾也能更加容易焚烧。对于垃圾治理的建议不多,目前确实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如果垃圾分类能够实行,那么也算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域的一大亮点。
应该是政府或企业统一处理。这涉及到谁出钱。解决农村焚烧垃圾的问题应该先让他们了解危害,然后干湿分类,可堆肥堆肥 ,可回收的集中回收到一定量运出去,惰性物质填埋。
私以为,以当前大多数中西部农村的困窘局面看,治理垃圾污染远不是第一位的问题。基层政府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千方百计提升农民收入,一切工作的核心都是围绕经济发展来做文章。当然村级财政缺乏资金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我们大家都还记得,90年代的初高中教科书上言之凿凿,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可是,这个提法现在悄悄地从官方话语体系中消失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走了这条老路,不好意思再提当初吹下的牛逼。平心而论,这也倒不是什么社会发展的弯路。事实上,纵观全球化的经济发展史,在没有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发展要素的情况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只能靠在政策导向下出卖资源和环境啊。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为什么要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因为低人权优势(环境承载力)是你唯一有价值的东西,这是由市场所决定的资源配置。即便是开发旅游业、现代农业等低碳产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也一样会带来相应的损害。所以说,农村出现普遍的污染,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必然代价。在正常的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似乎是很难绕过去的一个坎儿。
看到了农村垃圾污染的景象,没看到的是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的改善产生了大量纯农业社会中不会有的生活垃圾,而基础设施的严重滞后则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以大多数农村的发展水平而言,基础设施的改善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存在多方面的制约。
首要的问题就是钱。在乡镇企业的红火时代过后,大多数农村没有什么集体经济产业,村集体手里自然没有钱。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主要的来源还是财政拨款。但财政拨款的流向一般是服务经济发展的,修个路啊,建个桥啊,引进项目啊什么的。把不多的财政资金拿来农村修建下水道、垃圾处理站或污水处理厂等,老百姓难以得到实际的实惠(就业增收)对此不感冒,政府也无法以此快速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谁愿意去做。更不要说这些设施建成后,还要持续投入维护运营的经费。
第二个问题是规划。建立系统配套的基础设施是需要前期做大量的规划设计的,尤其是对于垃圾收运处理等要长期使用不可能三五年就更新的设施。但是,这样的规划最多做到人口比较聚集的镇一级,一般的乡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人口密度低,垃圾产生量低,根本达不到规划设计的标准。你不可能为了一个1000人的小村子规划修一个垃圾焚烧厂或污水处理厂吧。
第三个问题是人的生活习惯问题。对于多数没有经历过现代城市生活的农村人来说,一般程度的污染对他的生活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困扰,垃圾堆路边司空见惯,并不会太在意。如果村里提议集资建垃圾站,修下水道,我敢打赌很多人都不愿意出钱。不单是因为收入低的问题,是因为他觉得这个无所谓。小时候田间地头拉屎撒尿也不见得脏啊。经济社会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农民对于生活环境的需求并不会太高。比如我妈以前一直觉得臭烘烘的旱厕比马桶舒服多了,现在观念就彻底不一样了。题主老家农村垃圾遍地得不到治理,我想某种意义上可能是大家还没有到「觉得这是个问题」的阶段。
事实上,现在我国很多城市的垃圾处理体系都很不完善,更不要说农村了。这是改革开放后三十年多年快速的粗放式发展所留下的历史欠账,彻底偿还这笔欠账是需要时间的。地方政府解决农村污染问题,满足农民对生活环境改善的需求,必须因地制宜地灵活开展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要激发农民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当然前提一定是,要筹措足够的资金。
我就举我老家的例子吧。我家在晋东南农村,镇政府所在地,经济社会条件在全国大概中等吧。7、8年之前,我们村里还是垃圾遍地堆放,地面污水横流,我家一出门就是一个垃圾堆,堆满煤渣、餐厨垃圾等,臭气熏天。后来村里开展新农村改造,砖石路铺成水泥路,道路下面铺设下水道,铲除垃圾堆,建立垃圾收运体系,每天早上垃圾车挨家挨户收垃圾。钱是怎么来的呢?财政拨款加村民自筹,每家每户掏钱,实在没钱的就出工出力。因为全村人确实被垃圾问题困扰很长时间,深恶痛疾,因此积极性很高。自家门前的管道和道路好多都是村民自己动手修成的。每月每户掏十块钱垃圾处理费,负担也不算太重,垃圾收运还解决了几户困难户的就业问题。 以前村里很多人乱倒垃圾成风,自从有了垃圾车后,再没看到谁把垃圾倾倒在路边。
当然,由于规划和资金的限制,污染问题实际上治标不治本。我们村看似有了下水道,实际上根本没有处理手段,污水是直排入河的。如今的河里,已经没有鱼了。这个问题,我想也只能留给时间去慢慢解决了。毕竟,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解决也是以世纪来计时的。而我们国家真正开启现代化进程,也才短短二三十年而已,对于一些农村,更是最近十几年的事情。
声明 | 本账号对转载、分享、观点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与行业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和知识产权等侵权问题,请联系本账号后台,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