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旅行

为什么北京人不介意美食荒漠的调侃而杭州人介意?

2024-07-29旅行

杭州人真的介意吗?

先来晒晒2023年亚运会期间,地铁上关于「美食荒漠」的自我调侃↓

亚运「限量」地铁上,关于「美食荒漠」的自我调侃

杭州人是懂自黑的,就譬如杭州方言里的「62」,硬生生把每年的6月2日过成了杭州人才懂的狂欢!

今年「6.2」节,浙江知乎做的海报

那么,杭州为什么会成为美食荒漠?

⭕️先从传说中的西湖醋鱼开始吧

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西湖醋鱼」以及网友们对它脑洞大开的调侃。

无论是「 西湖是西湖,醋是醋,鱼是鱼 」,还是「正确打开方式,是盛一碗饭,碟子里倒点酱油、香油、白糖,夹一块鱼蘸匀了,放在米饭里,连碗带筷子扔出门,然后出门买份巴比馒头/KFC」……

总有好奇心的网友「不听劝」,西湖醋鱼自然而然,也成了一道「传说中」的神奇菜品!

关于西湖醋鱼,我在之前的回答里详细写过它的前世今生,此处不再赘述,感兴趣的友友直接戳↓

定居杭州也有差不多二十年了,确实有被西湖醋鱼「惊」到,不信邪的我试过几十上百家餐厅,有开了二三十年的家常餐厅,也有山外山、楼外楼这样的百年老字号,在 西湖国宾馆紫薇厅 ,终于吃到了我心目中 堪称封神 的西湖醋鱼。

找了张网图,比较接近传统西湖醋鱼的做法,虽然用的不是草鱼

美味的最终呈现 ,不仅考验 食材 ,更考验 厨师的刀工、火候和调味 ,同时还与出菜时间、盘子的温度等 一系列细节 相关。

真正好吃的西湖醋鱼,是能将草鱼肉吃出螃蟹的味道。

用其它鱼(比如笋壳鱼、开化清水鱼)来替代草鱼,也就失去了这道「功夫」菜的意义了!

⭕️再来讲讲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杭帮菜的影响

光阴流转,变迁的不止有城市格局,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口味偏好……

就像辣椒作为调味品,不过区区几百年,但「辣」味的影响已经遍布各地。就像我偶尔兴起,点小龙虾、烧烤或是炸串做宵夜,下单兴致勃勃,吃到嘴里不过尔尔。它们大多重油重盐重辣,一嘴的「科技和狠活」。长此以往,味蕾也会麻木,非重口味不能也!

和 @米饼小猴猴 心心念念的宵夜一样,白月光还是留在记忆里比较好。

如今我们吃到的杭帮菜,大多也已经不是原来的味道了——传统杭帮菜注重原料、刀功、火候……这些细节缺一不可。

而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慢工细作」显然无法适配。所以才有了方便面、料理包和各种预制菜。被重口味麻痹的味蕾,其实也分不出预制菜和现做。

杭帮菜,干炸响铃@山外山

再讲讲干炸响铃,另一道知名杭帮菜,在2016年G20峰会入选国宴菜单。

干炸响铃,是用豆腐皮裹了肉沫炸到酥脆。一口咬下去,「咔嚓咔嚓」,非常治愈。也是小朋友们的最爱。

好吃的响铃,馅不求多,主要起到粘合和增香的作用。而很多餐馆所谓的炸响铃,肉馅裹的满满当当,不仅容易腻,肉中的水分也会影响外皮的酥脆。

而豆腐皮,一定是产自富阳经过十几到工序,菲薄如纸。这样层层叠起来,才有令人欲罢不能的酥脆感。另外,炸好的响铃表皮是金黄色的,不够黄则不够酥脆。过火容易焦苦,影响食物的味道。

火候与调味间的微妙变化,是决定食物味道呈现的关键之一。

可惜忙碌的职人,多以外卖果腹,被重口味麻痹的味蕾,大约也很难感知这微妙变化了!

杭州美食排行榜上,top3分别为巴比馒头、KFC和海底捞。并不意味着这三巨头可以代表杭州味道,城市「社畜」在解决「吃」的问题上,大多依赖某橙色app。排名靠砸钱,评分大多强调性价比——所以,「客单价高」往往也拉低了风评。仅此而已。

⭕️最后,讲讲城市规划和街道尺度对城市味道的影响

味道记忆之所以迷人,因为它连接大脑的情感和记忆中心。

早餐店混杂馄饨、包子和咸豆浆等各种食物,经热气蒸腾形成的独特味道。路边面店猛火快炒的镬气。黑珍珠餐厅顶级食材的加持。素食餐厅原汁原味的质朴味道……共同组成了一座城市独具特色的味道记忆。

一座城市的味道,一定是多元、复合、雅俗共赏的

就像杭州米其林入选餐厅,除了龙井草堂、桂语山房、金沙厅、解香楼等黑珍珠餐厅,还有德明饭店、叶马这样的老牌杭帮菜餐厅,以及王氏烧饼、无名氏面馆这样的路边小店。

有人惊叹,有人感慨。还有人嘲笑杭州果真「美食荒漠」,连路边摊也能入选。

10元吃到饱的米其林早餐店

就像王氏烧饼,西溪路上我很熟悉的一家早餐店。「好吃」这样主观的评价,很难说清楚它到底好在哪。大约不过油条更酥脆、烧饼更香,但居民们用脚投票,去晚了买不到就是最好的评价。

就像卧虎藏龙的八卦新村,这个老社区里有老饕们爱去的德明饭店、金仲帮,也有许多叫不出名的路边小店。

杭州的老城区, 复杂的尺度产生无数尺度逼仄的街巷、社区,这其实是多元城市味道的基础 。那些路边小推车、居民楼临街开的小窗口、几张临时支起的小桌……往往 隐藏着令一个街区沉迷的味道 这才是一座城市最有魅力的地方

就好像老底子最爱的大马弄——无论夏天的西瓜、葡萄,还是冬天的炒货、酱货。这里是杭州人采购时令美食的仪式感与味道记忆!
走马观花地来一杯甜酒酿、吃几个油墩儿,再来一客葱包烩(里面还要加上素烧鹅)、卤大肠……印象里,也只是到此一游地味道尝鲜而已!

大马弄的烟火气

味道背后,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风土人情——「不时不食」、「功夫菜」和「家常菜」。 需要时间去体验、感受并融入当地文化,最后变成深入骨髓的一种记忆 !这才是了解一座城市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而在城市新区, 规整的街道、超尺度的街区,往往也失去了街巷小店赖以存活的土壤 。看看那些被诟病「美食荒漠」的,大多是新区的大学城、产业园、科技园区等——「吃」成了老大难, 味道趋同、可选余地少,且未必健康 (高油高糖重口味,以及科技与狠活)……

我更怀念在老城区逼仄的街巷,在路边支一张小桌,吃一碗杭帮面的落胃!

@知乎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