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旅行

中国和日本的街景都有哪些差异?能否举几个例子说明?

2024-06-02旅行

行道树真得不是所谓中国人的特性。

中国古城商业街也是没行道树的。

拿直隶省的三座古城举个例。

目前古城格局保存最完整的,是位于河北南部的广府古城,广府古城是原广平府的府城所在地。

其四周被永年洼包围,城内街道非十字格局,而是东西联通,南北不通。

这种街道格局在保定、正定也是一样的。

只不过由于保定和正定后期一个是市,一个是县城,所以街道格局重新改建,南北和东西已经变成十字格局了,而不是这种不联通的格局。

广府古城街道内景,就是一点都没有行道树这个概念。

广府古城由于连个市治和县治都不是,所以保留的比较好,无论是外面的永年洼,还是城墙,还是内部的街道,基本上都得到了基本保存,没发生太大的变动,所以从这个古城的街道就可以知道,在古代,中国古城街道,基本也不会有什么行道树概念。

不仅广府古城,保定古城内的西大街,也是一样。

保定西大街,是民国时期直隶省最重要的商业街,这条街道后期经过整修,种了几棵树,但是这些树在原本的格局里面根本无处种下去。

天津古文化街,也是没行道树的。

行道树大规模的进入城市景观,是巴黎城市的重建。

在巴黎重建过程中,大量的公园和林荫大道,成为了一项市民福利。

因为当时的工业城市没什么公共空间,普通人在城市内没什么落脚的休闲娱乐地方,所以公园和林荫大道就作为文明与福利的象征,成为了一种资源,给予城市居民。

也有人拿公园这个案例论述中国城市更公共性,我的看法就是别瞎吹了。

在另外一个日本一户建的问题里,就有一个西安的用户说,西安有大明宫遗址公园这样的大型公园,欧美哪个城市能拿出这种体量的公园来?

我是真得希望多去看看谷歌地球吧,多了解点欧洲的人文进程。

伦敦、巴黎、柏林这样的城市,作为后续发达国家发达城市的象征,把整个城市大规模公共化,城市内的大公园,也是一个主要的动作。

林荫大道从巴黎传给沙俄和苏联,苏联又传给赛里斯。

赛里斯在民国,虽然有城市建了部分林荫大道,以被殖民的几座城市和南京最为知名。

比如南京,是在1920年代开启了赛里斯第一条林荫大道模式。

法桐作为行道树引种南京,肇始于民国。上世纪20年代末,南京的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和陵园大道规划了国内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林荫大道,行道树种选择的就是法桐。

但是其他城市的林荫大道,绝大多数是50年代之后,城市翻新之中才建的。

比如北京,树种就选了30多年,最终选出来的易县雌株毛白杨还是一塌糊涂,成为了飞絮最主要的制造者。

以上仅为反驳高赞所说的华人社区街道一定要有树这个说法。

因为华人古城的社区街道大概率是没有树的。

新加坡也是如此。

新加坡也是60年代之后改造才形成的花园城市样貌,大量的工程用在了城市绿化上,为的就是吸引投资者,至少在面子上让人一看就觉得很震惊。

日本的街景主要是没有被大规模的思想进程改造过。

日本的土地没有经历过彻底公有。

日本的建筑也没大量地采取苏联模式和香港模式。

日本的街道也没大规模地学习巴黎风格,虽然日本在长春搞的是巴黎风格,但是他本土没怎么搞过。

除此之外,日本也没大规模地学习过欧洲人文意识。

也正因此,日本的街景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规划性不强。

东京大学的建筑布局,一看就是有规划的。

东京站CBD,也是有规划的。

其他地方,大概率就是买一块地你愿意怎么建就怎么建。

因为没有公共性,所以公共工程,比如绿化这种事情,必然很难实施。

也是因为缺乏公共性,所以像海德公园、摄政公园、中央公园那种大规模的公园,东京城内也不存在,最大的也就是代代木公园,但是和伦敦、柏林、纽约的城市大公园比起来太逊色了。

日本街景的特点,就是私有性太强。

之所以那么乱,缺乏绿意,建筑各式各样,就是因为太私有化了。

不单单是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大城市也都有这个特点。

但是日本最奇特的是什么?就是他居然成了发达国家。

并且没经历大规模的革命和斗争。

这才是最不可思议的。

要知道,为什么欧洲和美国的城市能那么有规划,就是因为这些地方经历过大量的显性或者隐性革命,所以城市的公共性和规划必须得配合起来提升。

而苏联更是经历了大规模的公有,所以大量的公有规划被推动了起来。

那些没经历过这些的地方,有的会自我革命,比如新加坡,原本和马来西亚的城市差不了多少,但是他自我革命成了花园城市,规划性强的要死。

整个城市到处都是形象工程。

日本是世界的特例,没大规模革命,即便有也没成功,私有形式一直延续,最终就成了这个样子,而且居然还成了发达国家,并且比英法德这些国家都更加干净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