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问答 > 旅行

各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有哪些?

2015-06-08旅行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文物不仅具有历史象征的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价值属性。

下面是我查找了中国四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随便拿出来一件都是价值连城,值得收藏!

一、北京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馆之宝

1、【清代】乾隆款金瓯永固杯

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 杯金质,鼎式,圆形,直口。口沿錾回纹一周,一面中部錾篆书「金瓯永固」,一面錾「乾隆年制」四字款。外壁满錾宝相花,花蕊以珍珠及红、蓝宝石为主。两侧各有一变形龙耳,龙头上有珠。三足皆为象首式,象耳略小,长牙卷鼻,额顶及双目间亦嵌珠宝

2、【宋代】玉云龙纹炉

宋代玉云龙纹炉是宋代的一件仿古玉器,被乾隆定名为「旧玉飞龙彝炉」,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玉云龙纹炉高7.9cm,口径12.8cm,为炉青玉质。体圆形,侈口,无颈,垂腹,圈足外撇,两侧对称饰兽首吞耳。通体以「工」字纹为地,浮雕饰以游龙、祥云和海水纹,正反两面纹饰相同。器底阴刻有乾隆七言诗首,末署「乾隆戊戌孟秋御题」。

3、【北宋】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4、【清代】群仙祝寿御制钟

清乾隆黑漆彩绘楼阁群仙祝寿钟,高185厘米,面宽102厘米,侧宽70厘米。此钟造型为木胎黑漆彩绘二层楼阁。一层正中为双针时钟,写有「乾隆年制」的钟盘上饰以造办处特有的黄色珐琅。钟盘的左右两侧为变动的布景箱,左边景箱的表演主题是「海屋添筹」,右边景箱的表演主题为「群仙祝寿」。二层为3间房屋,内各有一报时人。

清乾隆黑漆彩绘楼阁群仙祝寿钟制作达5年之久。这座钟古朴典雅、工艺考究,做工精细,完全是清宫造办处的典型风格,也是乾隆时期的代表作。

5、【西晋】平复帖

【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共九行、八十四字,是陆机写给一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的友人的一个信札,因其中有「恐难平复」字样,故名。它是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其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皆有参考价值。

6、【元代】缠枝莲纹象耳炉

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是元代的一件宫廷御用掐丝珐琅器,原为清宫旧藏。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通高13.9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3.5厘米。器口铜镀金,口沿下为浅蓝色珐琅釉地上饰各色菊花纹,花蕊用铜镀金乳钉嵌成。炉身施宝蓝色珐琅釉为地,饰红、黄、白三色缠枝莲六朵,腹下饰莲瓣纹一周。此器珐琅色调鲜艳,高贵典雅,造型端庄敦厚,是故宫十大镇馆之宝中的珐琅之宝。

7、【南宋】【梅鹊图】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图轴纵104cm,宽36cm.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其次,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而需要纯熟的工艺技巧和相当的书画艺术修养,许多缂丝书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8、【清代】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清康熙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是清代康熙时期江西巡抚郎廷极督理景德镇窑务时所创烧的陶瓷。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高20.8厘米,口径6.1厘米,足径9.1厘米,直口,长颈,垂腹,呈现出自上而下颜色渐变的趋势。瓶底处两侧各留长方口,便于穿系。器身施红釉,口部却留出胎体白色,底部则强调釉色的凝聚,突显渐变的情调。外底镌刻乾隆诗。

9、【商代】酗亚方尊

酗亚方尊是商代晚期铸品,是清宫旧物,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重21500克,口内侧铸铭文2行9字,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

酗亚方尊造型雄伟,鎏金精湛,花纹奇丽,写实的象首与夸张的兽头组合,增添了作为祭祀用器的神秘气息。

10、【元代】雕漆云纹盘

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传世作品被一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雕漆云纹盘为故宫漆器的代表作品。雕漆云纹盘高3.3cm,口径19.2cm。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

二、河南郑州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1、【商代】兽面乳钉纹铜方鼎

方鼎平折沿,口沿上有对称的拱形立耳,腹呈方斗状,平底,下承四中空柱足。鼎腹四壁纹饰类同,上腹中部皆饰一组宽线条兽面纹带,并在两壁之交也各构成一组兽面纹;鼎腹两侧和下腹饰带状乳钉纹。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以象征九州,铜鼎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此鼎造型雄浑大气,纹饰古朴庄严,铸造工艺精湛,属于商代王室重器,堪称商代前期造型装饰艺术与礼制宗教内涵和谐统一的典范之作。

2、【清代】苏轼书【醉翁亭记】刻石

刻石共24方,其中13方为【醉翁亭记】正文。宋元裕六年(1091),苏轼应好友刘季孙之请,以楷、行、草三体兼用书体写成此【醉翁亭记】长卷,书成之后即被密藏。到了明代,长卷曾为文渊阁大学士高拱所有,并命其妹婿刘巡为之刻石。后长卷辗转落于宫中,毁于大火。清康熙年间,原刻石已漫患不清,高拱后人高有闻便以家藏刻石旧拓翻刻,今收藏于郑州博物馆。苏轼书【醉翁亭记】刻石,堪称书文双绝之作,笔力博物馆。苏轼书【醉翁亭记】刻石,堪称书文双绝之作,笔力劲健、恣意洒脱,刻石保存全整,尤显珍贵。

3、【春秋时期】九鼎八簋

九鼎形制相同,大小依次错递。圆体,折沿,方唇,两立耳外撇,鼓腹,三蹄状足;鼎腹主体饰蟠螭纹,鼎足上部饰兽面纹。八簋形体相近,盖顶设喇叭形捉手;子母口,溜肩,鼓腹,腹两侧有龙首形半环耳,圈足下有三小足;簋盖、器身饰蟠触纹和瓦棱纹。九鼎八簋作为周代最高等级的青铜礼器配置,本为周天子所专享。这套九鼎八簋出土于新郑郑国祭祀遗址,是当时诸侯崛起、王权衰微的体现,对于研究郑国历史和址,是当时诸侯崛起、王权衰微的体现,对于研究郑国历史和春秋时期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汉代】兽纹长颈铜壶

壶直口,卷唇,长颈,鼓腹,圈足外侈。壶身主体图案与辅助纹饰相间排列,主体图案中峰峦叠嶂,水波澹澹,云气氤氲,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云集,祥瑞蒸腾,羽人升仙,龙凤遨游,神兽潜行;辅助图纹主要有锯齿纹和勾连回纹。长颈壶,是汉代典型器物之一。这件长颈铜壶形体优雅,纹饰灵动细腻,气象万千,装饰效果强烈,制作精细考究,是汉代青铜艺术中的精品。

5、【北宋】浮雕人物石棺

石棺由棺盖、棺身、基座三部分组成。棺盖呈七棱形,盖上刻缠枝牡丹纹,正中有楷书题记。棺身左右两侧刻"释迦牟尼涅槃十弟子送葬图"。每侧五人,各具情态,刻画栩栩如生。棺身下雕须弥座,四角有力士柱,四周雕有十一个壶门,门内各有一伎乐人,分持琵琶、笛子等乐器。棺基座为须弥座,四角各有一力士,作负棺状,基座四周壶门内雕祥瑞异兽。基座上平面刻有修塔题记。整个石棺造型精美,雕刻细腻,形象生动逼真,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6、【第四纪更新世】象牙化石

象牙化石为纳玛象门齿化石,米黄色,呈长圆椎体,由根部至尖部逐渐内收,形体粗壮硕大,属于成年纳玛象。纳玛象生活在距今数十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分布于我国陕北高原、华北平原,后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逐渐南迁并灭绝。纳玛象身材高大,象牙长度可达3-4米。纳玛象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和复原我国北方远古生态环境和了解古象种群演变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仰韶文化】白衣彩陶钵

钵敞口,尖唇,腹部下收,小平底。钵口沿及腹上部施有白色陶衣,其上用褐彩绘弧线三角纹、圆点纹、线纹等组成的图案。该钵出土于郑州大河村遗址,为仰韶文化彩陶的代表性器物。仰韶文化是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涌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这件白衣彩陶钵构图简洁和谐,线条回旋流动,畅达圆转,体现了先民不凡的艺术创造力。

8、【商代】牛首铜尊

尊大敞口,束颈,折肩,腹部向下圆曲内收,高圈足。肩部环饰三个浮雕牲首,牲首为正面牛首形象,双目圆鼓,双角上扬,牛首面部和双角布满线条柔和的卷云纹,牛首之间饰带状夔纹和联珠纹;腹部饰三组兽面纹,上下界以联珠纹;圈足上有三个变形"十"字镂孔。尊为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此尊出土于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商代青铜器窖藏,为商代王室重器。造型比例和谐,纹饰流畅精美,是商代早期青铜文化的典型代表。

9、【商代】青釉瓷尊

瓷尊大敞口,斜折肩,深腹,底微内凹。口沿内有轮制留下的凸弦纹,肩部饰席纹,腹饰篮纹。以高岭土作胎,胎骨细腻坚硬,击之有清脆的金石声。尊内外施青釉,黄中泛绿。就其形制、品相来说,并非惊艳夺目,但青釉瓷尊已基本具备了瓷器的特征,它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改变了对我国制瓷历史的认知,将我国烧制瓷器的时间从汉代以后提前到商代早期,提前了1000多年,在探讨我国瓷器产生发展基本脉络的过程中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10、【唐代】佚名菩萨石造像

造像单体圆雕,整体呈"S"形,体态丰腴饱满。上身裸袒,发披于背,飘带扎结于胸前,戴宝珠项圈、臂钏和腕钏。下着罗裙,正前的裙摆掩于腰间,形成自然的裙褶。菩萨衣饰借助于圆刀法,表现的更加流畅自然。造像1976年出土于荣阳大海寺遗址,是遗址出土40余件石刻造像中的代表。其"S"形身姿,是唐代"中国式菩萨"曼妙体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的雍容气度和审美雅趣,有东方"维纳斯"之美誉,表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

三、陕西西安博物馆镇馆七大镇馆之宝

1、【唐代】鎏金铜铺首

1972年西安市新城区唐大明宫遗址出土。两件。圆形片状。主纹为兽面纹,兽首睁目蹙眉,阔口大张,利齿毕现,舌卷铜环,面目凶恶狰狞。兽首的背后为分叉式铆钉,用于插入门壁,尾端横折固定铺首。铺首纹饰锤揲而成,表面鎏金,应为某座宫殿大门上的构件。

2、【汉代】龙纹空心砖

砖体长方形,中空。正面纹饰构图采用「喜相逢」格式,以璧为中心,双龙回首顾盼,前爪拱璧。璧的上方和龙的足下各有一对叶形云纹;璧的下方和龙背上方各有一灵芝草。整个画面,满而不乱,多而不散。流动的云纹,充满生机的灵芝草,祥瑞的玉璧和游龙,构成了一幅生动自然的「二龙拱璧图」。璧为中国传统的玉礼器之一,也是「六瑞」之一。在战国以后的礼仪活动中,玉璧是用于祭天的礼器。两侧以爪托璧的双龙是通天神兽,其形态是典型的汉代走龙。

3、【战国、秦代】陶水管道

2006年出土于秦阿房宫前殿遗址东北约500米处的战国秦上林苑五号建筑遗址中。所陈列的是从其中一组排水管道中采集的。当时发掘出两组排水管道,每一组皆由三条圆筒形陶水管套接而成,水管道横剖面呈「品」字形,即下层铺设两条,上层铺设一条。陶水管道单节长0.57—0.58米,一端粗、一端细,粗端直径0.32米、细端直径0.23米,壁厚0.08—0.1米,外表饰绳纹、内壁为麻点纹、泥条盘筑。

4、【汉代】釉陶望楼

1992年西安市雁塔区三爻村出土。通高136厘米,底座长40厘米,宽38厘米。釉陶望楼为三层楼阁式,底边为长方形。楼阁三层设有斗拱,顶为四角攒尖式,有脊,各层有窗有门,并设有回廊,上有各种形态的人物。望楼在回廊、窗门、斗拱、瓦件、屋角、正脊等方面均加以艺术处理,屋脊和屋角的起翘,强化了轮廓的优美曲线,斗拱在西汉时期为一斗三升,既起结构作用,又完善了建筑的装饰。

5、【西汉】楚大官厨鼎

1979年6月市文物商店移交。高18.5厘米、口径16.5厘米、 最大腹径22厘米。

6、【清末】闫甘园【辋川荡舟图】轴

闫甘园,陕西蓝田县人,清末进士,知县,入民国,在西安兴办学堂。【辋川荡舟图】作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纸本。纵93厘米,横33.5厘米。画面由三段构成,近处四棵不同类型的乔木,侧旁一亭,稍远天水一色,一渔艄踞于小舟,再往上便是稍淡墨色的滩头树林,树林之上便是突兀高山,作者以类似披麻皴写成。

7、【元代】玉 麒麟

1972年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徐家寨出土。高4.8厘米,长4厘米,最宽1.5厘米。

四、南京博物馆十八大镇馆之宝

1、【战国】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又名陈璋圆壶,为战国中期的容酒器,1982年2月10日于江苏省盱眙县穆店乡马湖村南窑庄出土。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通高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圈足径13.8厘米,重6250克,由器身和肩与腹上的网套组成。器身作侈口,长颈,圆腹,圈足。此器口沿刻有记录壶的容量的铭文。圈足外刻有「陈璋伐匽(燕)之获」的字样,反映了公元前315年齐国与燕国的战争。

2、【西汉】春秋金兽

春秋金兽是春秋时期的金银器,于辽宁省凌源三官甸子春秋墓出土。春秋金兽呈鹿形,制造者准确到捕捉了小鹿受惊回首、拔腿欲奔的一刹那。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遗物。

3、【东汉】东汉广陵王玺金印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刘荆所用之印,1981年2月24日出土于江苏省邗江县甘泉山2号墓,东汉「广陵王玺」金印为纯金铸成。印面呈方形,上立龟钮,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在龟背上铸有六角形图案的龟背纹,印玺纵横各2.3厘米,厚0.9厘米,通钮高2.1厘米,印重122.87克,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诸侯王金印,与【后汉书·舆服志】中太子与诸王用龟钮金印的记载相符。东汉「广陵王玺」金印作为汉代诸侯王金印的标准器,其尺寸、重量、花纹、雕法和字体与日本福冈县出土的「汉委奴国王」金印如出一辙,此印的出土由此也证明了「汉委奴国王」金印就是汉王朝所赐。

4、【东汉】错银饰青铜牛灯

东汉错银铜牛灯是东汉青铜器,1980年出土于江苏扬州市邗江区甘泉2号东汉墓。东汉错银铜牛灯通高46.2厘米,身长36.4厘米,全器作牛驮灯盏造型,其结构分为灯座、灯盏、烟道三部分,灯座的牛俯首站立,体形肥硕,看似静态,但螺旋翘尾、睁眼张嘴、竖立的耳朵和对角、略微移动的腿。灯盏安在牛背正中的圆形座基上,灯盏有两片可转动的菱格镂孔灯罩,可双透光。灯罩镶入圆形灯盘边缘的凹槽中,灯盘有短把,点燃蜡烛后可以转动灯罩以调节光照的角度。全灯设计绝妙,在牛首上连一弯管与灯体相接,是烟道又是灯把手,一举两得。牛体与灯体也相连,牛腹中空,可存水溶烟。圆形带柄灯盘上有可转动的屏板,并通体以错金银工艺装饰流云纹等纹饰。

东汉错银铜牛灯设计精美,在制作时巧用铜银二种不同材质的色泽,形成颜色的完美搭配。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底,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线条流畅,飘逸潇洒,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

5、【东汉】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

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铜盒砚长25厘米、宽14.8厘米、通高10.2厘米,铜盒砚的整体形状貌似蟾蜍,头生双角,身添羽翼,张牙瞪眸,四足蹲伏,是当时的吉祥神兽。该砚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

6、【西晋】青瓷神兽尊

西晋青釉神兽尊为浙江越窑的产品,1976年出土自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西晋青釉神兽尊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6厘米,造型略微呈梨式,肩部两侧和腹部各有三只横系,上大下小,作品字形排列,平底微内凹;西晋青釉神兽体量大,神兽的神态惊人,全身刻满纹饰,造型独特而又具有西晋瓷器的典型特征。

7、【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模印砖画由200 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 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与荣启期4 人占一幅。砖画纵80 厘米,横240 厘米,人物之间以银杏、槐树、青松、垂柳、阔叶竹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现出一种最能体现个性的姿态, 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这块画像砖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现。

8、【明代】明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明代陶瓷器,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口径6.4厘米,足径13.5厘米,瓶高35.8厘米,腹深35.3厘米,通高41.6厘米,最大腹径68.4 厘米,瓶浅足沙底,盖成铎形,釉质细腻,釉里红发色欠佳,窑变黑色,瓶身装饰有七组图案组成,颈上蕉叶纹,肩部纹饰三道(如意云、卷草、缠枝菊花)正中以岁寒三友图为主题,夹饰芭蕉、山石,花卉。其下绘波涛海水纹,胫部仰莲一周。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为国宝级文物,是现存唯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此梅瓶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

9、【明代】金蝉玉叶

金蝉玉叶为一只形神毕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蝉外翼长1.7cm,宽0.8cm,厚0.2毫米,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似在奏鸣,蝉翼左右各两,蝉足简化为三对,一对前足翘起,一对后足微微抬起。整个蝉体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金蝉含金量达95%。玉叶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晶莹润泽、温柔细腻。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分为八瓣。主脉一根,两边各有支脉四根,叶片正面的叶脉琢成弧曲的凹槽,背面的叶脉相应磋成凸棱,使叶片极具真实感,整片叶子的边缘磋磨得圆润光滑。金蝉采用了压模铸范、薄叶延展、錾刻、焊接等工艺。玉叶汲取传统的阳线、阴线、平凸等多种琢玉工艺,抛光细腻,薄胎圆润,琢工精致。

10、【东汉】银缕玉衣

银缕玉衣是古代玉衣的一种,玉衣又叫玉匣,是古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的衣服,分金缕、银缕、铜缕、丝缕几种。

在【汉旧仪】及【后汉书】记载:「帝崩,唅以珠,缠以缇缯十二重。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广二寸半,为柙,下至足,亦缝以黄金镂……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薨,皆令赠印玺、玉柙银缕;大贵人、长公主铜缕。」

国内发现过两具基本完整的银缕玉衣,均出土于徐州的汉代墓葬。第一件银缕玉衣1969年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该墓为东汉彭城王刘恭后裔的墓,玉衣全长1.70米,玉片2600余块,银丝约800克,形状与金缕玉衣相似。另一件西汉火山刘和墓的银缕玉衣未经扰乱,除银缕朽坏,玉衣各部分结构清晰,是经科学发掘年代最早的银缕玉衣。

11、【新石器】透雕人鸟兽玉饰

昆山史前遗址赵陵山遗址出土了代表当时工艺制作最高水平的玉器—人鸟兽透雕玉饰。玉饰件高5.5厘米、厚0.5厘米。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白色略带绿斑。制作采用了线刻、圆雕、透雕、钻孔、琢磨抛光等技法,精雕细镂,构图独特。主体是一个蹲踞抬手的侧身人像。头部以凹下的圆点表示眼睛,边缘的曲线勾出嘴、鼻,头上方阴刻五条平行弦纹的凸棱表示冠帽,冠帽上方高耸的弧状物象征一束羽翎。在戴羽冠的人脸一侧,有一头上尾下、前后肢与羽冠相接的走兽。其顶端系一浮雕小鸟,小头短颈,扁喙微张,硕身翘尾,形象极其生动。

12、【新石器】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1982年11月出土于武进寺墩遗址4号墓葬,玉琮由透闪石琢制,高7.2厘米、边宽8.5-8.3厘米、内孔径6.1厘米。呈乳白色隐现翠绿、赭红斑纹。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两面对钻而成,琢磨光滑。上下两节各饰造型不同的神人、神兽面纹。

人面兽面组合纹玉琮是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的一件精妙无双的代表作品,是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精妙绝伦的代表作,是良渚人最富特色的原始宗教信仰标志物。此件玉琮为后世研究当时的文化和宗教提供了重要依据。

13、【清代】金观音菩萨立像

清代金菩萨立像,高88cm,金菩萨盘发束髻,戴五叶冠,冠后僧带向两侧下垂,两眉之间有白毫。菩萨赤足站立在双层莲花座上,每瓣莲上嵌水晶一颗,莲座中间镶嵌珍珠一周。菩萨肩披一条银质仁兽。

14、【明代】明鎏金喇嘛塔

明代鎏金喇嘛塔,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右刻双狮戏球,左刻双鹿斗角,后刻云龙。塔座下枋刻有题记:「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背面则是「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 。

15、【明代】【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是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绘制的世界地图,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它以当时的西方世界地图为蓝本,改变了当时通行的将欧洲居于地图中央的格局,而是将亚洲东部居于世界地图的中央,此举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先例。

16、【明代】明青花寿山福海纹炉

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上虽然没有书官窑款,但它不仅是明代宣德朝官窑瓷,而且是官窑瓷中的重要器物。高58厘米,口径37.6厘米,造型仿青铜鼎。它与一般白地蓝花的青花器不同,是蓝地白花,即以青花为地,白釉表现海浪。浓重的青花发色、青料略有蕴散的缺陷美、仿青铜鼎的造型与满器似要外溢的海浪相融于一体,使青花炉具有憾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令观者为之动容。完整的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仅存一、二件,足以见其珍贵。

17、【明代】徐渭【杂花图卷】

徐渭【杂花图卷】卷纵30厘米,横1053.5厘米,在这卷十余米的长卷中,徐渭以淋漓酣畅的「胶墨」分别画有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等共计13种花卉蔬果,以牡丹起首。徐渭以其疾飞狂扫的豪放气势,纵横挥洒,信笔涂抹;画中华滋丰润的牡丹含羞沾露,占尽风流;硕荷、榴枝、菊豆、梅兰、修竹,用笔姿纵率意,笔触歪斜正侧,跌来倒去,或偃或仰,随意点染,无不自如流畅。笔墨看来似不经意,然画中线条、墨彩、气韵、造境俱佳。作紫藤则逸笔草草,洋洋洒洒。忽而,又如狂风乍起,骤雨俱至,条条笔道,斑斑墨点,笔走神蛇,点线飞舞,纵横密集,线条速疾颠狂,画中尽显着交响乐一般波澜起伏的宏大乐章,倾刻,笔住墨涸,戛然中止,墨彩纷呈,留下满纸斑斓。于今,时隔4个世纪,画中仍可显见墨迹淫淫的湿润感。无怪谢稚柳先生在观后冠其「天下第一徐青藤」的美誉。

18、【民国】民国沈寿绣品【耶稣像】

民国沈寿绣品【耶稣像】高54.8厘米,宽39.4厘米,被世人誉为「神针」。其丝理之协调、颜色之丰富、针法之巧妙无不令人惊叹。

作品从西方名画【荆棘冕冠】中选取耶稣的头像,描绘了耶稣蒙难的故事。图中耶稣头戴荆棘冕冠,额头被荆棘刺破,血液下淌,皮肤苍白,两眼向上翻视,痛苦而悲壮地注视着上帝的所在。

沈寿得到绣稿后精心设计了刺绣方案。丝理历来是施针的第一步,【耶稣像】丝理运用的绝妙之处在于沈寿突破了过去单向排列丝理的传统绣法,而是根据人体的肌理生长方向定位,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同时,对丝理的处理需要估计在不同角度欣赏时因折光带来的影响,而融入油画特色的刺绣作品更需考虑到这一点。【耶稣像】的丝理布局无论从哪个角度欣赏,人物的前额始终光洁、鼻子始终挺拔,耶稣的头发和胡须更是因丝理而灵动变化,头发卷曲富有层次、胡须则蓬松飘逸。

『参考百度百科,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