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美食

我吃故我在——關於「吃」和「食物」的設計

2018-10-12美食

每天都有三個關於人生的問題我們不得不思考: 早餐吃什麽?午餐吃什麽?晚餐吃什麽?吃,是我們每個人最小也是最大的問題。小到它可能是你隨便在7-eleven買個三明治花2分鐘就解決的事,大到它可能是關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哲學的思辨。近些年來,「吃」和「食物」這個議題被設計師所關註,甚至成為了某些設計師專門研究的領域。

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食物設計」這個議題。

「食物設計」是近些年被提出來的一個設計理念。甚至有些設計師把自己稱作「食物設計師」。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提到「食物設計」往往不太了解的人會以為設計的目的就是「做菜」。但事實上這卻是對「食物設計」的誤讀。當我們談論「食物」或者「做菜」時。往往是從品嘗者或者烹飪者的角度出發,考慮的是「食物」的「色」,「香」,「味」。而這些往往不是「食物設計」所關與討論的重點。

「食物設計」的重點在於把「食物」或者「吃」這一行為作為一個物件來探討它們背後所涉及的社會,文化等等議題 。所以「食物設計」其實是一個相當綜合的概念,它往往涉及了社會學,人類學,生物學,美食學等學科。在設計表現上它又可以是 產品設計,室內設計,服務設計,互動設計 等不同形式的呈現。

正如剛剛獲得Dezeen 2018年年度設計師的Marije Vogelzang所說的那樣,「我關心的不是食物本身,食物本身已經被自然設計得很完美了。我更關心的是設計食物的形態與體驗以及「吃」。探討如何讓人與食物有更深的連結。「我想這應該就是對「食物設計」最好的解釋吧。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些食物設計的作品吧。

1. Marije Vogelzang

Marije Vogelzang畢業於荷蘭埃因霍芬設計學院,之後一直進行與食物相關的設計研究。2014年她成為艾因霍芬設計學院「 FOOD NON FOOD」 研究部的主任,2016年她成立了荷蘭食物設計學院(the Dutch institute of Food & Design )。2018年她被全球最權威藝術設計媒體之一的Dezeen網站評選為年度設計師。

下面是她的網站,研究此課題或者感興趣的同學可以進行深入了解調研:

Marije Vogelzang, food, design, food design, food-design, eating design, eating-design, food art, eat art, フォーゲルサング

a. Faked Meat

隨著全世界人口的不斷增長,我們對食物尤其是肉類的消耗也日益增加。加上近年來素食主義(vegetarianism)群體的壯大,傳統的「肉食」形式已經急需改變。所以,食品加工行業瞄準了這個商機,素食替代產品應運而生。所以現在你能在超市買到「素肉丸」,「素雞排」,「素蟹肉」等等由蔬菜,豆類等植物加工而成的模擬肉食口感的素食替代產品。

Marije Vogelzang認為素食替代不見得非要模擬現存的那些動物的形體,例如之前提到的「素肉丸」一類。她認為,既然素食替代主要是由無形的大豆蛋白所制作的,那麽它其實可以被制作成更多有意思的形狀。為此,她創造了一系列幻想的「動物」。她還設計了這些「動物」的生活狀態和棲息地,而這些因素也決定了它們肉質的口感和品質。

例如她幻想了一種叫做「Ponti「的生物,它們居住在火山洞裏,以火山灰燼為食。因此」Ponti「的」肉「嘗起來有股煙熏的風味。而為了在堅硬的火山巖縫中生存,這種生物的尾部前進演化變成特別硬的骨質。也正因如此,你可以在就餐時方便地握住它的尾部。除了「ponti」,她還設計了其他一些列的幻想生物。並結合素食替代的生產方式,創造了這些「生物」。

b. Volumes

你有沒有想過究竟為什麽自己越吃越多?還不覺得飽?Marije Vogelzang的這個設計會幫助你管住自己的胃和嘴。對於那些想減肥的朋友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神器了。

Marije Vogelzang與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食物心理學專Brian Wansink合作研究了我們在進食中的「飽腹感」。他們發現視覺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我們對「飽」的感受。例如我們在吃花生和貝殼一類的食物時,如果我們吃的是已經去殼的花生和貝殼,我們往往會比吃還未去殼的花生和貝殼要吃更多的量。因為如果你親手處理了這些花生殼或貝殼,這些「視覺」會增加你的飽腹感。這背後的原因在於,我們中的大多數人的「飽腹感」都會受到食物大小與數量的影響。

於是Marije Vogelzang設計了一些列物品。當你就餐時,你把這些物品放入食物,它們會讓你餐盤裏的食物顯得「分量十足」。因此達到在「少吃」的情況下或得獲得與你「多吃」時一樣的「飽腹感」。是不是想要立刻擁有呢?

2. Chloé Rutzerveld

Chloé Rutzerveld從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畢業後創辦了自己的食物設計工作室,她把自己定義為「批判性的食物設計師」。她希望借由她的作品去探討自然,人與食物的關系。

她的網站傳送:

a. STROOOP!WORKa. STROOOP!

STROOOP! 這個設計計畫是對當下食品加工技術的反思。靈感來源於一次她在廚房烹飪的經歷,她在烤箱烤紅薯時,焦糖從紅薯滲出。她認為我們認為健康的食物,在經過烹飪或者加工廠的再次加工後,往往會變得「不那麽健康」。

於是她著手開發一種能夠保留食物本質,不添加任何人工添加劑,不破壞植物健康的加工技術。她從胡蘿蔔入手,把它們制成華夫餅,把蔬菜的汁液制成果漿。這種新的技術能夠最大限度的保留食物的營養,卻不破壞食物的健康性。該計畫也或得了2017荷蘭設計獎的提名。

b. Edible Growth

新技術不斷影響,改造著我們的食物。但這些新技術並不全是值得贊許的,例如一些非法的人工添加劑,爭議性的基因改造技術。在Eddible Growth 這個作品中,Chloé Rutzerveld重新思考新技術改造食物的可能性。

這項新技術與人工添加劑,基因改造的不同在於,它是完全自然的,永續的。她講植物的種子,孢子混合酵母運用3D打印技術制成一個可自然生長的全新食物。這些植物的真菌在5天左右的時間內成熟並自然生長,它的結構,外觀,口感都是純天然的。這項新技術為現代城市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3. Jinhyun Jeon

Jinhyun Jeon是一位來自於南韓的設計師,她先後獲得弘益大學產品設計學士學位和霍芬設計學院社會設計(Social Design)碩士學位,並在之後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她的主要研究領域在於對人類感官的開發。運用設計來豐富和開拓「味覺」是她重要的研究課題。

傳送門:

a. Visualization of Taste

你嘴巴已經很熟悉「甜「,「酸」,「鹹」,「苦」這些基本味覺的感受了。但是你的眼睛知道嗎?顧名思義,Visualization of Taste這個作品就是要把這些味覺感受視覺化。Jinhyun在「聯覺」(Synesthete)的理論基礎上,研究了不同人對於味覺的感受,並最終完成了這些味覺的視覺化工程,構建了她的「味覺地圖」。

b. Tableware as Sensorial Stimuli

普通餐具的功能是幫助你把食物從盤子送入口中。但是在Sensory Cutlery Collection這一些列的餐具設計中,Jinhyun希望探索餐具除了在運輸食物以外的其他可能性。她透過對餐具的溫度,顏色,質地,體積重量,形狀的重新設計,來使我們的味覺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擴充套件與延伸。

4. Dinning Toys--Roxanne Brennen

Dinning Toys是Roxanne Brennen在艾因霍芬設計學院研究生的畢業作品。這套數量豐富,看似復雜的作品的其實源於一個十分簡單的概念——我們大腦在就餐時因滿足會釋放安多芬,使我們產生愉悅感。

Roxanne Brennen認為,現代餐具和就餐禮儀已經形成一套僵化的模式。限制了我們在就餐時所能進行的遊戲性和或得愉悅的可能性。她認為我們傳統的餐具往往創造了界限,同時也伴隨著許多規矩。

Dinning Toys的設計目的就是為了打破這些條條框框,透過使用這套形狀特異的餐具,你可以在就餐時重新認識食物的氣味和口感。而在探索使用這些餐具的同時,你也獲得了額外的樂趣。可以令你自由地去品嘗和感受食物。有機形狀的餐具被Roxanne Brennen視為我們身體的延伸,它可以喚起使用者更強烈的對食物最原始性的的快感。

看完這些案例,你是否對「食物設計」這個話題有了更深的理解了呢?

之前關於 Design Fiction 的文章中

曾解釋了設計師和科學家在運用技術時的的區別。設計師是把技術進行創意運用的那一部份人,這同樣適用於「食物設計」中。

作為創意工作者,設計師進行「食物設計」重要的是透過對食物,或者對「吃」這一體驗的革新來反思當下人類的飲食環境與飲食文化,為「吃」與「食物」提供除了「味道」以外的另外一些思考角度。 食物絕對不是簡簡單單滿足我們的飽腹之欲,它也可以啟用我們的大腦,甚至喚醒強烈的記憶和情緒。

作為一個比較未被開墾的學科,它聯系著諸如感官、自然、文化、社會、技術、科學、心理學等方方面面,具有無窮無盡的可能性。

無論你是平面設計師、互動設計師還是產品設計師甚至是空間設計師,也許未來的你就會涉及到這個領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