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遊戲

【原神】璃月沈玉谷地區有哪些值得了解的文化典故?

2024-03-06遊戲

作為制作組打磨許久、受玩家殷切期待的璃月新區域,沈玉谷最終呈現的品質著實令人贊嘆,制作組取材並融合了華夏玉石文化、茗茶文化、黃山奇景、徽派建築、民俗民樂等國風要素,配以一則美麗動人的仙人傳說,共同創造出了這片具有濃厚東方美學神韻與文化底蘊的桃源仙境。

在沈玉谷擁有的眾多涉及人文背景與文化典故的細節中,優美的地名無疑是一個基礎卻值得關註的部份,本文就將針對沈玉谷各地地名的由來及相關內容做一番簡明考據。若希望欣賞更多谷中如畫勝景,也可點選下方連結跳轉觀看我釋出的另一篇地區風景攝影集【沈玉之旅】:

翹英莊

當春日溫煦的柔風撫過沈玉的山野,那馥郁的茶香也會伴著輕舞的魂香花瓣,如昔時一般飄遍安寧的街巷。

「翹英」本義乃是指「美麗的尾羽」,最早見於東漢班固的【東都賦 · 白雉詩】:「發皓羽兮奮翹英,容潔朗兮於純精」。到唐代文人墨客依茶葉之形,將翹英一詞引申為代指「香醇茶葉」的雅稱。作為提瓦特世界中茶葉與茶文化的源流之地,取翹英莊這樣一個名字無疑是風雅優美的。

黃山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著名的茶葉之鄉,域下出產的黃山毛峰、太平猴魁與祁門紅茶均是美譽遠揚的名茶,翹英莊在設計時便參考了黃山茶鄉的風光(圖為毛峰茶核心產區黃山富溪鄉)

古茶樹坡

昔古友人的宿諾最終未能迎來兌現的一日,無言的古樹卻依然記得諾言的樣貌。如今的茶香,早已飄遍沈玉谷的山野,飄向更加遙遠的彼方……

茶樹原產於中國西南的雲貴高原一帶。 關於茶的起源有許多傳說,流傳較廣的是「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相傳在神農時期(約 4700 年前),人們以茶為藥,後又成為供神的祭品。

據考證,有文字記載的茶事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公元前 200 年左右秦漢年間中國最早的一部字書【爾雅】中就有「槚,苦荼」(槚就是苦茶)的記錄。而在考古實物證據方面,山東鄒城地區便出土過距今 2400 多年前的茶葉遺存。

後來經過一系列文化交流與陸路及海上貿易,茶葉逐漸傳播到了全球各地,乃至在不同地區形成了各自獨特的茶產業與茶文化。如今茶與咖啡、可可一道並稱為「世界三大飲料」,茶香飄遍了世界。

寶玦口

令遊人駐足的巨大玉玦,乃是往昔慘烈戰爭中護佑了一方黎民的仙跡遺存。碧水河上擺渡的艄公們唱起悠揚的號子,撐起竹筏蕩過玉玦下平靜的河面,那代代相傳的歌謠中,暗藏了自遠古漂流而來的秘密:「幽谷漣漣泉響圜,靈龕先出東北岸,幽巒岸峻藏西南。乾陽臨坤自相隔,長流渦不轉,美玉藏其間……」

「玦」本義是指一種環形而有缺口的佩玉,古代也用作象征與人斷絕關系的物品,屈原的【九歌· 湘君】中就有「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醴浦」(譯文:把我的玉環拋向江中,把我的佩飾留在澧水畔),表達了湘夫人久盼湘君不歸而產生的失望哀怨之情。

「寶玦」意指珍貴的佩玉,這一說法最早見於三國時代曹丕的【與鐘大理書】(又名【又與鐘繇書】):「鄴騎既到,寶玦初至,捧匣跪發,五內震駭,繩窮匣開,爛然滿目」。

陜西韓城梁帶村出土的西周時期龍紋玉玦。玦是中國玉器起源階段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器型之一,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遺址中大量出現,至漢朝起玦開始出現衰落,漢之後已很少出現

玉玦的原初功能為夾戴或穿戴在人體耳垂部的裝飾品,即耳飾,這一點在聖遺物套裝「來歆余響」中就得到了體現,其中理之冠「浮溯之玨」便是耳飾造型,而浮錦就佩戴了這種耳飾。

玦於良渚文化時期開始了裝飾部位的改弦易轍,經商周發展至戰國兩漢時期,玉玦已轉變為一種佩飾,並與服飾一起成為分辨夷夏民族的要點:華夏民族逐漸擯棄玉玦的耳飾功能之時,周邊其他民族依然將玉玦高掛在耳垂之上,作為美和財富的象征。

佩戴玉玦耳飾的浮錦仙人

沈瓏淵

「寶玦沈,玉瓏出」,先民投下的最後一枚寶玉祀瓏,已沈睡於這江淵之下數千載。

「瓏」指一種刻有龍紋的玉器,為古人於天旱時祈求上天降雨所用,【說文】中解作:「瓏,禱旱玉,龍文」。「祀瓏」意為「祭祀天神用的玉瓏」,根據相關劇情及法器「遺祀玉瓏」的背景故事可知,在高天陷入沈默後,沈玉谷先民發展出了將清水般的玉瓏投入河水的祭祀儀式,借此紀念碧色天空之上沈默久矣的使者,祈求預兆,休養水土,祝福來年風調雨順、河堤牢固。

宋舊玉瓏文物,全器雕琢為兩龍相向,龍身琢雲紋為飾

靈濛山

昔日古華派勢盛之時,各路豪傑曾聚義於此,觥籌交錯,行歌之聲不絕於耳。盡管如今門派業已式微,恢宏的廳堂依然佇立在此處,銘刻著被稱作「俠義」的昨日,正如堂中「洗刃池」豪詩所歌:「願君重洗劍,莫負匣中輝。」

「濛」意為「下著小雨的樣子」,【詩經 · 豳風 · 東山】中有曰:「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

遺瓏埠

沿著碧水河溯流而上,鄰接瀚海的萬丈懸瀑間,坐落著繁榮的商港。人稠物穰,無數商賈與海員的談笑,伴隨著街頭巷尾的叫賣聲,構成了璃月北境別具一格的風光。

「瓏」的含義參見上文「沈瓏淵」部份。「遺瓏」意即「遺落的玉瓏」,不過也有璃月學者認為,遺瓏乃是「遺龍」之誤記,意在表明此地山川的蜿蜒險峻。隨著年月流轉,沈玉谷中的舊時祭禮多已遺忘軼失,但登上遺瓏埠來紀念先人與逝者的儀式卻存留至今。

玉璜龜

玉璜龜是一種生活在沈玉谷地區的獨特龜類,它們的甲殼上會不斷沈積巖元素,當富集凝聚到一定程度時甚至會生出玉石,這便是這種生物最奇特的特征。若前往遺瓏埠西面水岸探險,有緣還可得見一只體型巨大的玉璜古龜。

「璜」本義指一種半璧形玉器,為最早的玉器型別之一,在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玉璜為「禮玉六器」(璧、琮、圭、琥、璋、璜)之一,【周禮 · 春官 · 大宗伯】中記載有「以玄璜禮北方」,即玉璜被用來祭祀四象中的北方之神玄武,而玄武是龜蛇相纏之形的神獸,這便是這種沈玉谷獨有龜類被冠以「玉璜」之名的緣由。

春秋龍紋玉璜
玄武是代表北方的靈獸,形象是黑色的龜與蛇,道教後將玄武人格化為「玄天上帝」或稱「真武大帝」加以崇拜(圖為描繪了玄武形象的鄧縣南朝畫像磚)

暝垣山

璃月疆域最北端的高山,遺瓏埠倚其東麓。登臨暝垣峰頂,北望即是楓丹高海,朝南方俯瞰,可將沈玉谷中雲海繚繞、峰巒疊嶂的壯美景色盡收眼底。

「暝」意為「幽黯、昏暗」,形容山色,如宋代張先詞作【木蘭花 · 乙卯吳興寒食】中有「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垣」的本義則是「墻」。高山以「暝垣」為名對應了其處在璃月北境邊界的地理位置,將之喻為一堵天然的城墻。

藥蝶谷

遠離塵世喧囂的彩蝶翩綿之谷,舊時乃是醫仙所居的洞府。傳說在遙遠的過去,因戰亂而流離失所的先民曾蒙受仙人庇佑,在此地以及毗鄰的古老城墟中躲避外界的禍殃,最終文明的火種得以留存,而非消逝於滔天的山洪。

在中國古代,蝴蝶不僅有「莊周夢蝶」這樣著名的哲學性意象,或是由梁祝故事起成為美麗愛情的象征,這種本身壽命短暫的生物有時還會被賦予「長壽與繁衍」的寓意。

因古人八十稱「耄」、九十稱「耋」,「蝶」與「耋」諧音,因此蝴蝶也具有了「壽至耄耋」的吉祥含義;「蝶」亦與代表子孫繁盛的「瓞」字同音,【詩經 · 大雅 · 綿】中便有「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其中「瓞」 指小瓜,「瓜瓞」即是繁衍的象征。

靈樞庭

昔日被奉為「藥君」的仙人已經離去,如今留在此地的唯有無數空置的藥籠。直到戰爭的最後,那扶危濟困的悲願都未曾有一絲動搖。

「靈樞」一名取自中醫學經典【靈樞經】,與【素問】為姊妹篇,二者合稱為【黃帝內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約成書於戰國時期。因全書共有九卷,故得別名【九卷】、【九靈】;又因書中內容偏重論述經絡、腧穴和針灸針法,後世亦有【針經】之稱。取「靈樞」為藥君洞府之名,正符合她作為懸壺濟世的醫仙的身份。

【靈樞經】書影。【靈樞】至北宋林億校正醫書時早已亡失,後經高麗獻書重新傳回中國,北宋末年由於戰亂又散失,南宋時有史崧校定家藏本使【靈樞】再度刊行於世。明代馬蒔(馬元台)編【靈樞註證發微】,為歷史上全註此書第一人。現尚留存的【靈樞】最早刊本為 1339 年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刊本

懸練山

萬斛凝嵐結晝陰,千尋懸瀑垂晴練,此勝景之地乃是傳說中鯉魚仙人「浮錦」的居所。盡管目光無法觸及,昔時的她仍懷著憧憬和想象,遠望那南方的繁華港城。

「懸練」本意為「懸掛的白絹」,引申為對飛流直下泉水的比喻性稱謂,唐白居易【三遊洞序】中有「次見泉,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

赤璋城垣

在沈玉谷老人們的傳說中,先民自遙遠的南方天坑遷居而來,他們在此地築起了直通高天的祭台,留下了無數恢宏的殿宇。玉造的祭台今人早已無處可尋,唯有那些緘默的古老廢墟依然佇立在濃霧繚繞的山嶺中,看守著再也無人知曉的秘密。

在起源於中國上古時代的「五方正色」體系中,「赤」色對應著南之方位,五行中屬火,故天文四象中將南方星區喚為「朱雀」。「璋」為古代祭祀用玉器,形如半圭,在玉器中主祭南方,一般由「援」(鋒刃)、「欄」(扉牙狀的繩索系痕部份)與「內」(木柄鑲裝部份)三部份組成,器物形態應當源自戈、鉞、戚一類兵器。

作為一種產生於夏代晚期的儀仗用器,璋最早見於山東龍山文化遺址,河南二裏頭、二裏崗文化遺址均有出土,到商代晚期時,璋在中原已不再流行。而三星堆遺址中卻大量出現玉璋器,表明了古蜀文化與同期中原商文化的互相接近與交流。

1986 年三星堆出土的玉邊璋為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其兩面滿刻圖案,描繪了古蜀人在祭壇上舉牙璋祭祀天地和大山,而天神將要賜福於下界的場面

根據遊戲劇情內容及相關文案線索可知,沈玉谷先民來自古層巖巨淵地區,為祭禮文明中的一支,當年高天降下天釘後(即層巖淵底處的「巖廳之釘」,先民離開家園舉族遷徙,抵達彼時尚為蠻荒之地的沈玉谷延續族群。能夠看到沈玉谷先民文明在設定上與古蜀文化有隱約的對應關系,早前遊戲與三星堆博物館進行聯動的部份用意大抵就出自這份背景。

描繪先民自層巖遷徙至沈玉谷的古老壁畫

赤璋巡嶽府君

在沈玉谷赤璋城垣地區能夠找到一對稱號是「赤璋巡嶽府君」的精英巖龍蜥,分別叫做「移即」與「天虞」,二者名稱均取自於【山海經】中記載的上古異獸。

其中「移即」的原型為火獸「𤝻即」(生僻字,左犭右多,音「移」),【山海經 · 中山經】中如此描述:「有獸焉,其狀如膜大,赤喙、赤目、白尾,見則其邑有火,名曰𤝻即」。

就是說,𤝻即這種異獸外形酷似膜犬(「膜犬」指西膜之犬,據說這種狗體形高大,皮毛濃密,性情兇悍,有很大的力量),長著紅色的嘴巴和眼睛,尾巴則是白色,它擁有一種奇特能力,出現在哪兒哪兒就會發生火災。遊戲中這只精英龍蜥便對應這層背景,設定了內容為火元素的特殊攻擊。

左:犭多即,右:騶虞

而「天虞」的原型則應該是水伯「天吳」(也作「天虞」)。【山海經 · 海外東經】中記載:「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𧈫𧈫(生僻字,上工下蟲,音「虹」)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山海經 · 大荒東經】中補充到天吳是一位人面虎身的神:「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根據考據研究,天吳神可能源自遠古吳人對一種名為「騶虞」(也叫「騶吾」、「騶牙」)的動物的原始崇拜,吳人視騶虞為部族圖騰與保護神,後來進一步神化便成了「天吳」—— 偉大而神聖的吳。傳說中騶虞虎軀猊首、白毛黑紋,有很長的尾巴,經後世傳頌,這種瑞獸還被賦予了一層賢德色彩,人們認為其生性無比仁慈,就連青草也不忍心踐踏,非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正因如此騶虞被歷朝歷代視為一種「仁獸」。

黃琮墟

雲霧繚繞的山嶺之下巨大的半露天洞窟,隱居著優雅而高傲的靈獸。

根據五方正色體系,「黃」對應中央方位。「琮」與「璋」一樣為中國古代祭祀用玉器,形方,也有器制為長筒形的。最早的玉琮見於安徽潛山薛家崗第三期文化,距今五千年以上。在玉器中琮主祭大地,古人認為「天圓地方」,故以圓璧祭天、以方琮祭地,【周禮 · 春官 · 大宗伯】中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方琮

隱山猊獸

隱居於此的靈獸「隱山猊獸」,其原型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狻猊」,為「龍生九子」中的第五子,形貌如獅,喜靜好坐不喜動,鐘情煙火,常被用來裝飾香爐和銅鏡腳部。關於狻猊的記錄最早見於【爾雅】和【穆天子傳】,【爾雅 · 釋獸】中有載:「狻猊如彪貓,食虎豹」,東晉郭璞訓詁:「(狻猊)即獅子也,出西域」。因中國本土不產獅子,只從印度、波斯等處引進,故有學者認為狻猊一詞源於外語音譯。

北京故宮太和殿仙人走獸,其中第七獸即為狻猊
遊戲中以狻猊為原型設計的仙獸「隱山猊獸」

來歆山

古老的時代中,尚未陷入緘默的高天使者將溫潤如月的美玉賜予先民,指引他們在崇山之上築起通天的玉祭台,聆聽示下的幸福與災禍,正所謂「惟時來歆」。彼時未經應允登上仙山已屬僭越,而如今先民不再,溝通的途徑業已斷絕,又有誰還會評判來者的作為呢?

「來歆」意為「鬼神前來接受祭拜」。祭祀時鬼神享用祭品的香氣稱為「歆」,【左傳 · 僖公 · 僖公十年】中有「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譯文:神明不享受非同族類人供奉的祭品,百姓不祭祀非本宗族的祖先)。「來歆」這一說法則最早見於唐劉禹錫所作散文【祭興元李司空文】中:「神其來歆,已矣長辭」。

再結合沈玉谷的玉石文化背景,概念上來歆應當取自【山海經 · 西山經】中對黃帝曾活動的聖山峚山的相關記述:「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而投之鐘山之陽。瑾瑜之玉為良,堅粟精密,濁澤有而光。五色發作,以和柔剛。天地鬼神,是食是饗」,是說黃帝取了峚山之玉的精華,將玉種投於鐘山南面,爾後便生出瑾瑜美玉,用來祭祀可動天地感鬼神(鬼神都來享用這種美玉)。

赤望台

如今早已被遺忘的古老年歲裏,沈玉的先民曾將此地稱作「懸圃」。昔日輝煌的國度散作諸多部族,諸多部族又再度統一於繁榮的國度,而沈玉谷的靈脈只是一如當初,忠實地匯集於此處。

名中「赤」可能取「熱烈、忠誠」之意,「赤望」義近「一片赤心所望」,代表了先民渴求高天指引的祈願之心。「懸圃」指神話中仙人居住的地方,傳說在昆侖山頂,亦作「玄圃」,【楚辭 · 哀時命】中有「願至昆侖之懸圃兮,采鐘山之玉英」。

錦落庭

「人間得失本相同,世事浮沈總難疏。萬古興亡俱是夢,一江流水自如初。」泓浄之音重新鳴響,失落的祀瓏典儀時隔數千載再度完成,原本逸散的仙力匯聚於水土的根脈中,定會保佑這片土地風雨時若、年登歲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