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職場

一電視台員工:看到2月薪資單,傻眼了

2022-02-23職場

傳媒內參導讀 :近日,有一線電視台員工吐槽,「3月25日看到2月份的薪資單,我傻眼了,只發了3500,幾乎就是發了基本薪資。」
來源:傳媒內參
文/雲希嶽
2月份以來,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了多個行業,新聞媒體行業大量員工居家線上辦公;影視行業大量劇組停拍、主創歇業。媒體廣告經歷了更加嚴苛的考驗,營收空間面臨擠壓,劇組財務支出成本、時間成本進一步增加。
在財務吃緊的情況下,停工、居家辦公能保證正常的薪資發放嗎?

「看到2月薪資單,我傻眼了」
近日,有一線電視台員工吐槽,「3月25日看到2月份的薪資單,我傻眼了,只發了3500,幾乎就是發了基本薪資。」作為體制內單位,電視台的普通員工的基本薪資普遍不高,同級崗位之間差別不大,這一疫情特殊月份的薪資恐怕也接近於正常薪資的60%了。
在此情況下,長期處於低薪酬水準下的員工恐怕很難再忍,但是想想特殊時期單位依然能保障正常的公積金社保繳納,不至於裁員,也不至於斷了月供,餐補藥補也都有,很多員工也多了一份理解。同時,「外面的世界」不知道怎麽樣的揣測與自我安慰也出現了。
活下去的是「勇士」
活不下去的是「烈士」
的確,同期行業公司裁員、降薪、倒閉的訊息接連出現。有制片人表示,「能發出薪資就不錯了。」也有小型民營影視公司從業人員表示,社保正常繳納要倒貼錢。畢竟,對於民營影視公司來說,能活下去才能保障員工的生存,能活下去的都是「勇士」,活不下去的算作「烈士」,他們沒有「避風港」。
民營影視公司、商業化媒體等行業機構,更多的是憑實力自己「扛」,對於員工來說激勵機制更加靈活、更加立竿見影。如果說,體制內更像大鍋飯,能者多勞;體制外則是能者多得,不行就走人。而在疫情特殊時期、裁員的檔口,也是能者留、閑者走。
行業降薪潮,不可避免
電視台員工只發基本薪資很大程度上是疫情期間居家辦公、績效打折的特殊情況。同樣,最早宣布降薪裁員的新潮傳媒,其高管降薪20%也是疫情期間的一種不得已的選擇。至於降薪持續多久,還不得而知。總體而言,這波疫情對廣電影視從業者的收入產生了影響,但其實收入壓力近幾年就已經出現。
從廣電影視行業近幾年的薪酬福利情況來看,總體呈下降趨勢。廣電面臨廣告盈利壓力、影視行業遭遇新的洗牌,大環境不佳是薪酬不增反降的根源。曾有中西部年近40歲的電視台高級記者表示,8年前收入能達到2W+,最近幾年收入腰斬,只有7000塊。同樣,影視公司倒閉,從業者改行賣保險的新聞也已經不新鮮。這次疫情只是加劇了行業的降薪裁員潮。
逆勢開高薪
媒體有多渴求人才?
一方面是裁員、降薪,另一方面也有部份公司表示不裁員、整體薪水壓縮,還有部份媒體,比如南方報業下屬媒體開出百萬年薪招聘高端人才。在疫情特殊時期值不值得花高薪雇人?到底什麽樣的人才才是媒體想要的高端人才?能不能帶來實際性推動作用?這是擺在很多公司機構面前的問題。
總體保守,個別突圍,是媒體招聘人才的基本態勢。大部份媒體不會在這個時候花錢請更多人,尤其是成本很高的所謂「高端人才」。但是,個別媒體「逆勢」招聘,說明了確實「求賢若渴」。傳統媒體需要新型人才拉動改革,影視公司需要高端管理人才來推動向好經營,越是大環境不景氣、行業低谷期,大家更多考慮的是如何「跳出來」,觸底反彈,人才是十分關鍵的。
高薪招聘,還需量力而行
但是,用好人也很關鍵。一位電視台技術部門的員工表示,廣電技術部門對社會招聘的員工普遍開出了較高的薪水,與其他內部發展起來的員工存在不小的差距,這實際上進一步加劇了員工的「收入不平衡感」,不利於提升對工作的積極性。而高薪獵聘進來的人才,也很快適應了到點下班、從不加班的「悠閑」工作環境,至於能不能發揮才能也很難評估。
而影視公司尤其是大型影視機構高薪招聘的現象也一直存在,並且一度成為上市影視企業財務報告的「重頭戲」,一提到成本上升很多會加上一句「受高薪聘用人才因素影響導致了財務支出增加」。但是,很多企業千方百計招聘到的所謂「外部人才」流動性很大,不適應公司環境、崗位匹配有偏差等都是原因。
總體來說,目前廣電機構、行業公司一方面存在裁員壓縮成本的考慮,另一方面又希望有出有進,挖能人促改革、促改變,兩方面舉措實質上都是要「謀發展」。對於從業者而言,居安思危、打磨本事,仍然是亙古不變的生存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