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看了很多電影,但是都忘掉了,看電影的意義在哪裏?

2016-11-20影視

有人曾問我:為什麽電影、書籍看了也會忘記,我們為什麽還要看。我答了,知乎也頗多這樣的問題。他們的回答幾乎和我一樣,一樣的對,也一樣的錯。我們的回答都是看電影、讀書有著怎樣怎樣的好處,但是沒有回答最關鍵的問題:遺忘。好的東西便不能忘記麽,好的東西多了去了,不見得件件記得。

遺忘是一個客觀的規律,任誰也無法改變,不由得你覺得電影讀書好,所以說不忘記便忘記不了的 。若說印象深刻便不會忘記,也不見得,我現在看以前寫的文章有時都會詫異:這真的是我寫的嗎?

你說你記性好,三個月五個月記得,三年五年呢,三十年五十年呢?總歸是非常刻骨銘心之事,對你影響非常大。然電影書籍有多少能對你如此大影響呢,那麽其他沒有重大影響的好電影好書籍便不用記住了嗎?當然這有一點杠精的味道了,就相對來說,怎樣容易記住一些呢?

其實記不記住,最重要的一點在於有沒有「我」的參與 。從小到大的教育都是分析式的教育,分析「我們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個也是棗樹」,作者怎麽想?於是我們結合背景時代,結合作者心境,結合寫作風格寫一堆,千篇一律。我們從始至終都在揣摩作者怎麽寫,為什麽要這麽寫,導演怎麽拍,為什麽要這麽拍?我們一直以來都學習的是別人創作意圖的東西,而不是我們自己怎麽看?主觀「我」的缺位。

前年浙江高考作文,問 「一條魚眼中射出詭異的光」是什麽意思?作者鞏高峰表示我當初寫的時候也不知道,現場觀眾問李滄東【燃燒】惠美跳舞鏡頭為什麽從右至左,有什麽含義麽?導演回答:沒含義。

我們從小就是受這樣的訓練,分析分析再分析,全都是分析別人的意圖,而不是問我們自己怎麽想,我們學習的都是別人的東西而不是自己的,到頭來當然容易忘記。以我的主觀意見來看,我就是覺得門前兩棵樹就是兩顆棗樹,怎麽了。我又不是魯迅,為何要揣摩魯迅意思。

當然這又會引發一個新的問題:這樣會不會帶來固執己見,不接受多元價值,不利於學習成長?就像【流浪地球】被打一星,有的人就是憑借「我就是覺得不好看」這樣非常主觀的意見來判定。

以我主觀意見來判定,也有兩個先決條件:第一,自己心目中有判定的標準;第二,接受事實邏輯上的合理 。由於個人成長經歷的不同,所以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有不同。以「我」之主觀意見來判定一件事,也要說明為什麽我這樣理解這本書,這部電影。我說這本書不好,這部電影不好,那怎樣的書或者電影好呢?不能為否定而否定。另外,別人依據書籍或者電影給出了基於原文的符合邏輯的分析,我們要承認。雖然兩棵樹可能就是兩棵棗樹,但結合魯迅寫作風格分析,大機率上可能還是有更深一層的含義,這個大機率要承認。

自己看書也頗有感悟,完完整整的看書,才發現【娛樂至死】講的不僅僅是「娛樂至死」,【烏合之眾】也不簡簡單單講「烏合之眾」,【月亮與六便士】也不僅僅講「理想與現實」......現在速食式的讀書,許多人讀個大概了解其中心意思,再抄寫幾句名言,就可以了,但是書中仍有許多的細節依據個人的感受而不同,這些不同正是我們與其他人感悟書籍與電影不一樣的地方。

現在書評影評當然是很多了,但歸根結底都是別人對於書籍、電影的理解,而非你的,故你看完容易忘記。真正理解了這部電影,即使電影的情節、書籍的故事記不清了,但是電影某個片段,書籍某個打動你的細節,還是會對你有裨益,只不過這種益處常常很難看見。

李誕在【十三邀】中說道:書評影評你看它,你能很明顯知道它對你有好處,但是電影小說你看它,你不知道它對你有沒有好處,但它確實有好處。這是文化熏陶的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記住是公眾能看得見的,潛移默化是公眾看不見的,看不見的總會使人心慌。初高中教育當然有很大問題,譬如太過於應試。但是其實想想,它也教會我了基礎知識。 其教育過於註重方法,而少註重認識

方法就是為獲得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而采取的手段與行為方式,認識就是人腦反映客觀事物的特性與聯系、並揭露事物對人的意義與作用的思維活動。比如,我寫作,我頭腦中的概念想法就是認識,但是終歸要寫出來,用好的文筆寫出來,就是方法。

初高中很教會了我們一些方法,各種各樣物理化學數學的運算公式及法則,語文則是背誦。但是沒有告訴我們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麽用?如何去認識理解一門學科,自然而然就很難引發學生的興趣。

西方學生中學運算能力大大低於我們,但是長大以後取得的成就卻高於我們。在於他們從小被教育的是去怎麽認識這個世界與各個學科,激發引導學生的興趣。興趣一旦有了,自然他會琢磨利用怎麽的方法去拓展深究自己的興趣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