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評價張藝謀的【第二十條】?

2024-01-12影視

龍年春節檔電影,大年初一上映的【熱辣滾燙】【飛馳人生2】【熊出沒·逆轉時空】【第二十條】【紅毯先生】【我們一起搖太陽】【八戒之天蓬下界】【黃貔:天降財神貓】,後4部已經撤檔了。

沒有撤檔的4部電影,【熱辣滾燙】票房27.2億居首位;【飛馳人生2】票房超24億位列第二;【熊出沒·逆轉時空】票房14.57億排第三;【第二十條】票房14.11億排第四。

寧浩劉德華的【紅毯先生】累積票房只有8339.5萬。

拋開【熊出沒:逆轉時空】這部動畫片,在這場春節檔票房競爭中,韓寒賈玲兩個80後導演,完勝50後的張藝謀和70後的寧浩。

張藝謀寧浩為什麽會輸給賈玲韓寒?電影的票房密碼到底是什麽?

按照電影本體心理學的理論,電影就是導演和觀眾共同的一個夢想,並且這種夢想能夠實作或已經實作了。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會為你做什麽,結果他什麽也沒有做,長此以往,你還會相信他嗎?如果別人總是給你承諾,但是每次都落了空,以後你還會相信承諾嗎?如果有人信誓旦旦說會對你好,但是得到你的心、你的人後,轉頭就拋棄了你,以後你還會相信愛情嗎?

賈玲的【熱辣滾燙】和韓寒的【飛馳人生2】,都聚焦於普通人的個人奮鬥和自我超越。只要有機會,大多數普通人經過奮鬥,都有可能達到電影中勾畫的目標。這兩部電影的故事,基本上在普通人的控制圈之內。

在減肥問題上,普通人就算沒有賈玲的條件,但只要有決心,按照合理的減肥計劃堅持下來,可能減100斤做不到,但半袋水泥總沒有問題吧。這些都在個人的可控範圍之內。

張藝謀的【第二十條】雖然就是三起案件,但是這些案件的最終裁定權,卻不在當事人手裏。在電影中,像韓雨辰這樣背景的孩子,都可以被反咬一口、咬著不放,更何況張貴生和王永強他們了。

在電影中,普通人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除了希望和期盼,還能做什麽呢?

雖然【第二十條】最終給他們帶來了希望,可如果帶不來呢?王永強在電影中刺了村霸劉文經26刀,要不是指導組的到來,要不是呂玲玲的堅持,王永強大機率是會死緩或死刑的。

張貴生不也是嗎?見義勇為卻入獄3年,就連上訪都被韓明一次次阻止了。

沒有王永強和張貴生經歷的人,想象不出他們內心的絕望。

雖然大家都討厭畫大餅,可是大餅不畫是不行的。沒有大餅,就沒有行動的藍圖,沒有行動的藍圖,也就沒有未來。但是,只畫大餅是不夠的,更需要行動,沒有切實的行動,什麽也不會發生。

當然了,張藝謀拍攝【第二十條】的目的,可能就是為了呼籲,就是為了在公眾中形成一種氣候,最終影響有關方面關註電影中的問題,進而采取行動。但是,這畢竟還是在影響圈裏進行的活動,不是在可控圈裏的活動。

寧浩劉德華的【紅毯先生】,電影中的導演和大牌明星,離普通大眾的生活太遠了,導演和演員只要拍出好的影視劇就行,他們圈子裏的事,與普通大眾也沒有多少關系。

畢竟,幾乎沒有普通人能娶到或嫁給大牌明星和導演。且不說這些大牌明星和導演了,就是一個縣市級歌舞團的演員,普通人也很難娶到或嫁到。

如果【第二十條】中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已經普遍得到解決了,普通百姓人人都感到了觸手可及的希望,都感到了切切實實的變化,到那個時候再拍的話,估計票房就不會這樣了。不說能過百億,三十億、五十億總沒有問題吧。

無論什麽事情,做不到的不要隨便承諾、隨便說。說了就得做,就得做到。最好是先不說,做到了後再說。所謂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就是如此。

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是反映現實,幫助觀眾認識現實的。但是,認識現實只是第一步,最關鍵的是在如何改變現實上,需要觀眾自己做的,能給觀眾帶來一套有價值的方案。

觀眾自己做不到,需要社會提供的,社會上的有關方面,最好是看到社會上存在的問題,最好是先做,最好能先做到,做到了再說。

同樣是動畫片,【熊出沒:逆轉時空】票房為什麽可以,【八戒之天蓬下界】【黃貔:天降財神貓】就不行呢?

【熊出沒:逆轉時空】雖然是動畫片,但也有現實的啟示和意義。【八戒之天蓬下界】【黃貔:天降財神貓】又有什麽現實意義和啟示呢?

再說說科幻影視劇。

前面說過,人類是需要畫大餅的,人類需要為未來構想出一個合理的藍圖,並跟著這個藍圖行動,這樣才能創造出未來。

科幻影視劇就是構思未來藍圖,給大家指引方向的。脫離了這個出發點,無論動用了多少裝置、做了多少特效,如果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隱含秩序,就無法和觀眾內心深處的某種基因圖譜達成共鳴,也就沒有觀眾價值。

在目前和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因為外部環境發生重大改變,聯動到內部環境的方方面面,我們會面臨很多問題和挑戰,要解決這些問題和挑戰,需要行動,切實的行動,而不是空喊口號。

【懸崖】中的周乙說過,唱高調誰都會,但高調換不來勝利。

希望以後,有平台的能給更多的人提供公平就業和自我實作的機會;希望有條件有能力改變宏觀環境的,盡快做出有效行動,改變宏觀環境。

不管是拍電影、拍電視劇,還是其他活動,總之一句話,要想被認可,只有看到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致良知、知行合一。

只有走進時代最深處,洞察觀眾和大眾的真實渴望和需要,把事情做出來、做好,電影才有素材,才能拍出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