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如何創作一個多線敘事結構?

2013-07-08影視

先澄清一點,結構和內容(故事)是一體的,不是「結構為內容/主題服務」。這是廣義敘事的本體論,「故事的講述方法就是故事本身」。

說點兒具體的。為什麽非要有「多條故事線」或者說「多線敘事」?所有的非造型藝術都包含時間軸,小說,音樂,戲劇,電影。 時間軸是一維的 ,所以你同時只能按先後順序閱讀、聽、觀看。在小空間的作品裏這不是問題,比如海明威的【在印第安營地】,或者龔琳娜的【忐忑】,或者蘋果的廣告片,一條線足夠了。實際上,單線結構已經足夠好,單線結構符合因果律,符合直覺,比如【愛麗絲夢遊奇境】或者【查拉圖斯特拉】。

但單線的缺陷也很明顯。它沒法說清楚復雜的世界。如果你要描述的世界足夠大,比如【奧德賽】、【22條軍規】,或者電影【致命魔術】,一條故事線根本抗不住,就需要多條線了。中國有久遠的說書人傳統,「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是最樸素、自覺的多線敘事,要說清楚相同時態下的兩件事,就需要兩條線。樸素的口頭文學傳統也自然地在章回小說中延續下來。

插一句,敘事的過程其實不是「線」,而是一個個離散的片段,是經過刻意提取、篩選、變形後的世界的一部份。


怎樣建立起多線敘事,並讓這種結構是成功的?


首先你要有兩條或以上的線。每條線都有各自完整的人物、矛盾和解決。最直觀的美國的情景喜劇,22分鐘的一集劇集通常有3條獨立的故事線(不然撐不起來)。隨便舉個例子,【老友記】S1E01:

1 瑞秋逃婚,投奔莫妮卡。她不想當「鞋」,要當「帽子」。

2 羅斯離婚了,他媳婦兒是個蕾絲邊。錢德勒和喬伊幫他裝家具。

3 莫妮卡和一個調酒的約會,被騙了。

上面每一條線都完整、堅實,自圓其說,按自己的邏輯發展。也就是說,這是3個獨立的故事。


然後你要讓這N條線彼此碰撞、交叉,產生對照、關聯和影響。交叉的部份成為「 節點 」,就像兩條真實的線交叉那樣。只有這樣,才能讓各自獨立的故事成為一個整體——形成「結構」。也就是說,把多條線「 編織 」起來。這種編織不是任意的,往往需要這N條線有共同的主題(或母題的變奏),或統一的敘事風格。繼續說【老友記】S1E01:

1 在咖啡館,瑞秋逃婚,羅斯給她的咖啡裏加糖。

2 在家,喬伊邀請菲比去裝家具,菲比說「我想去可我不想去」。

3 在咖啡館,莫妮卡訴苦,大家嘲笑和安慰她。

4 在家,羅斯約瑞秋出去。

以上是幾個大的節點,在同一時空下,不同故事線的承載者出現,進行互動,彼此幹擾,但他們的獨立性沒有變。於是幾條線出現了多次的 閉合 ,「結構」就出來了。


第三,不同的故事線,必須有各自的「視點」。 視點是敘事的支點 ,故事線的變換,必然造成視點的轉移——這個轉移過程可能是瞬時的,也可以是電視劇【24小時】那種,把一個畫面切割,強調時態。

視點在小說中更為直觀,比如在【紅樓夢】中,先是冷子興演說榮國府,講了一遍,接著讓林黛玉出場,又講了一遍,最後讓劉姥姥出來,再講一遍,不同視點掃過以後,這一家子就沒法不立體了。視點的轉移在【水滸傳】裏用得最漂亮。【舊約】裏的部份章節,比如撒母耳記,視點轉移也極為幹凈利落。



把上面說的3點都做到,多線的結構就已經成功了。但這只是最初級的多線結構。再多說一句,能用一條線講明白的事,不推薦用多條線,實際上,單線敘事更考驗技巧和水平,敘事冒險的最高階段,通常是流水賬。比如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當然這是另外一個問題。


多線結構有一個好處,作者可以在結構上玩一些花招,使用一些比較高級的技巧,讓結構成為主體,形成 幾何形狀 。線構成了平面。幾何是接近宇宙本質的東西。

【盜夢空間】把時間和空間關系弄亂了。三層夢境和limbo,實際上是同時發生的,於是諾蘭用這個模型,把時間「空間化」。多重夢境形成了多條故事線,彼此碰撞,這是新的結構。類似時空交錯的電影很多,但沒有比諾蘭好的(或者說更簡單的)。

復調音樂是更直觀的例子。兩條或者更多旋律線追逐、模仿、諷刺、辯論、問答,最終產生整體的對位。但音樂對多線結構的幫助不大。多說一句,很多小說等的結構都在模仿音樂,比如金斯堡的【嚎叫】。

多個故事線構成幾何形狀的例子還很多。電影【低俗小說】、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透過時序的位移形成了時空的閉環。【百年孤寂】更為繁復,透過多條線的展開、關閉,以及上、下兩部(是的,【百年孤寂】在敘事的中間點,有兩個完全一樣的開頭)象征宇宙的膨脹和崩塌。卡爾維諾的【寒冬夜行人】透過兩條完全不相關的線來終結敘事,【通往蜘蛛巢的小徑】是由短篇小說組成的,類似的【小城畸人】則是由一個個不完全獨立短篇來模擬城市空間。此外還有電影【撞車】,所有的線都圍繞著救贖的主題,最終在城市的中心交匯,形成了自己的形狀(我不知道是什麽形狀)。魯爾福的【佩德羅·巴拉莫】則采用了不規則的敘事節奏和拼貼,用來模糊生死兩個世界的界限。

一個最極端的例子是中國作家麥家,他的小說集【解密】是幾個完全獨立的小說,麥家卻認為自己寫的是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而這幾個小說完全不相關,是對情報工作的象征,像裝有秘密的抽屜,彼此隔絕。


綜上,用時間模擬空間,是多線敘事比較高級的技巧。如果創作者足夠好,則不需要像巴哈那樣精確,可以有偏離、混亂、不對稱等等,這些規則都不是束縛——不需要清晰的結構。張大春的【城邦暴力團】融合了中國和西方的技巧,在結構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城邦暴力團】在開頭就點出了小說的兩個「 元敘事 」:「接駁式閱讀法」和「奇門遁甲」。

「接駁式閱讀法」,就是為了防止讀完一本書,對書留下刻板印象,於是當讀到某個節點時,跳到第二本書,繼續閱讀。這是對【城邦暴力團】敘事的隱喻,全書就是這樣寫成的,由此及彼,由某一線索跳到下一線索,層層巢狀,比如從萬得福追蹤六老,到了素燒黃雀的歷史……這樣敘事造成的效果是「跑題」,讀者的視點被迫在龐大、龐雜的時間、空間中移動和跳躍,無法聚焦在正常的時間軸中。

這種敘事造成的最重要的效果,則是與小說的結構有關。【城邦暴力團】中的重要人物,知機子趙太初是個會奇門遁甲的人——所謂奇門遁甲是——用七七四十九枚松果,或是自然界的任何東西,按精確的位置擺放,就形成了一個陣,人可以遁入陣中躲避,在外面的人看來,這個陣周圍的景象已經完全變了——「奇門遁甲」是小說結構的隱喻,張大春將平常的、自然的材料,按某種位置擺放、拼貼、以及張大春極為推崇的中國傳統小說的「藏閃」技法,最終形成了奇門遁甲的效果,小說讀者面對的是一個迥然不同的世界,原本平常的歷史變得高聳詭譎,成了神話。

這是「接駁式閱讀法」和「奇門遁甲」支撐起來的【城邦暴力團】。如果用正常時序寫同樣的故事,小說會失色很多。這也是張大春的歷史觀。他受艾科影響很深。


除了「比較高級」的敘事技巧,關於多線敘事還有更高級的東西。這需要說一下波赫士。他的【小徑分叉的花園】、【布洛迪的報告】,以及【達不到目的的巫師】、【南方】、【雙夢記】等等,實際上都是多線結構,但這些故事線被折疊、遺忘、隱藏,讀者已經感覺不到了。同時這些東西都在極為狹小的空間中出現,於是產生了爆炸般的效果。

這是融合的結果。 波赫士同時在講兩件或者更多的事 。也就是說,兩條故事線也是一條故事線,這太恐怖了。他打破了小說的時間軸,讓時間成為了他的同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