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愛優騰」在用的五星評分和點贊點踩過時了,Netflix 想要顛覆串流媒體的評分體系

2022-04-20影視

「喜歡」和「超級喜歡」的區別是什麽?

Netflix 認為,它們之間相差了一只向上的大拇指。

曾經,在 Netflix 對劇集或電影給出評價,只要點踩或者點贊,即 Thumbs Down(拇指向下)和 Thumbs Up(拇指向上)。

但現在,Netflix 認為非黑即白的表態已經不夠了。


▲ 圖片來自:netflix


從 4 月 11 日起, 「Double Thumbs Up」 (雙拇指向上)作為第三個選項出現,以「比喜歡更喜歡」的形式,幫你選出你真正享受的內容。

用上雙拇指,你就是真正的粉絲!

Netflix 對三個選項給出的解釋分別是:

拇指向下: We won’t suggest this again. 我們不會再建議這個了。
拇指向上: We’ll show you more like this. 我們將向你展示更多這樣的內容。
雙拇指向上: We know you’re a true fan! 我們知道你是一個真正的粉絲!

為什麽要在熟悉的點贊和點踩手勢之外,增加一個「雙拇指向上」呢?


▲ 圖片來自:netflix


根據 Netflix 的推薦演算法,使用者堅持點贊或點踩,就會得到更多正中下懷的推薦。

但從使用者反饋看來,點贊和點踩並不足以表達觀感,他們希望加入另一種方式,使得「like」和「love」有細微差別,從而讓 Netflix 的推薦更好地對應自身喜好。

「雙拇指向上」就是 Netflix 推出的另一種方式,起到「微調推薦」的作用。

「拇指向上」仍然可以表達你「喜歡」什麽,Netflix 也會繼續 根據觀看的歷史記錄,或者觀看的方式和時間 ,給出類似的推薦。


▲ 圖片來自:netflix


但「雙拇指向上」總歸是不同的。

使用者可以透過它告訴 Netflix,自己對 某種特定內容 情有獨鐘,包括主演、制作團隊、角色型別、小眾劇集型別等等,Netflix 的推薦也就能夠更具體入微。

舉例而言,如果你用雙拇指點贊了【橋鎮家族】,你可能會看到更多來自原班人馬或制作公司 Shondaland 的節目或電影;如果你用雙拇指點贊了【我本堅強】,你可能會看到更多帶有古怪角色的喜劇。


▲ Netflix 2021 年熱門劇【橋鎮家族】. 圖片來自:豆瓣


所以,「雙拇指向上」和「拇指向上」各有其意義。從業十余年的產品經理蔣嘉之告訴愛範兒:

「雙拇指向上」結合使用者社交圖譜,能極大改進推薦的精準度和針對性。「單拇指向上」對一部作品的整體排名、使用者群統計等指標價值最大。兩者不存在權重高低問題,只有數據指標的營運用途不同。

看到這裏,你或許會聯想到一個問題:「雙拇指向下」會不會出現?


▲ 圖片來自:The Mac Observer


在接受 Business Insider 采訪時 ,Netflix 並沒有說死,但至少短期內不會,因為相對於點贊,他們沒有看到使用者對點踩有相同的參與度:

「使用者傾向於正向的表達,告訴我們怎樣的內容是多多益善的。」

使用者習慣是表面,更為根本的原因在於,Netflix 希望遵循這種使用者習慣,改進推薦演算法,留存更多使用者。蔣嘉之對此分析認為:

Netflix 的使用者增長和商業成功的關鍵是持續改進推薦演算法,讓「猜你喜歡」越來越精準。「特別不喜歡」,對最佳化推薦演算法沒有正向的貢獻;「喜歡」和「特別喜歡」,能幫助使用者體量足夠大的平台,更精準把握和最佳化推薦演算法。

這也正是為什麽,Netflix 稱「雙拇指向下」暫時不會面世,並對「雙拇指向上」滿懷熱情:

「不要害羞!在 Netflix 上表達自己並告訴我們你熱愛什麽。你知道你想。」

相比點贊點踩,五星制出局得更早

事實上,Netflix 的「拇指向上」和「拇指向下」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

2017 年 4 月, Netflix 才取消傳統的五星評分系統 ,將其改為更簡單的點贊或點踩手勢,來表示喜歡或不喜歡。


▲ 圖片來自:netflix


理由和這次加入「雙拇指向上」選項一樣——最佳化推薦演算法。

首先,點贊點踩比五星評分更方便,吸引更多使用者參與。

在一項 Beta 測試中,Netflix 向全球數十萬新的 Netflix 使用者推出了點贊點踩手勢,發現評價行為增加了 200% 以上。

其次,Netflix 希望人們按心意選擇自己享受的內容,更遵循自己的直覺,而不是試圖成為批評者,從品質上評估自己看的是好片還是爛片。

這是五星評分、點贊點踩兩種評價系統,帶給人的不同潛意識。當時的 Netflix 產品副總裁 Todd Yellin 舉例說道:

對於五星評分,你可能會給一部關於動亂的紀錄片打 5 顆星,也會給一部喜劇電影打 3 顆星,但或許你會多看 10 次喜劇電影。你真正所做的,和你口中說喜歡的,是不同的事情。
但對於點贊或點踩,人們有一種隱含的理解,即這樣做只是為了改善自己的體驗。

究其根本,五星評分不合適 Netflix 這種以推薦演算法為核心、想方設法猜你喜歡的串流媒體網站。


▲ 圖片來自:the verge


「口是心非」的五星評分,會造成數據的異常,一部電影的觀看時間統計可能很可觀,但星級很低。在這種情況下,星級和使用者行為的相關性並沒有那麽高,對推薦演算法造成了困擾。

而且,五星評分統計的是每個使用者個體的評級,求的是平均值,不利於推薦演算法的精確度改進。

在改變評分系統之前,Netflix 擁有 超過 100 億的「五星」評價 。對此,Todd Yellin 指出:

我們在自制和引入內容方面花費了數十億美元,五星評分系統只會為這些龐大的編目增加挑戰,讓人們真正想看的東西冒出頭來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種種讓 Netflix 決定放棄五星評分,尋找和使用者實際觀看行為更相關的訊號。

與之呼應的是,2021 年 10 月,Netflix 釋出了一份 基於 28 天內總觀看時數的電影和連續劇排名 ,並表示「觀看時間是衡量我們作品整體成績的一個更好的指標」。


▲ 圖片來自:code 2021


簡而言之,Netflix 希望你喜歡什麽,你真正享受於什麽,你就更坦然地選擇什麽,然後 Netflix 再為你推薦更多這方面的內容,哪怕你看的是個豆瓣 2 星的爛片,但你從中收獲了快樂,就足夠為它點個贊了。

如今,點贊、點踩再加入「雙拇指向上」,其實形成了一種「三星評分制」。

某手機廠商視訊業務負責人 Ycle Schu 告訴愛範兒,推薦演算法最好的方案應是三星評分制,即「不喜歡」「喜歡」「喜歡到值得分享或推薦」:

2017 年停掉五星系統時,Netflix 選擇的是兩星系統,即不喜歡、喜歡。如今再新增一個雙拇指,形成了三星系統。
視訊號也面臨過這個問題,但是改得很快,之前是不喜歡、喜歡到值得分享或推薦,後面低調加了個私密贊,其實就是喜歡。


▲ 圖片來自:CNET


蔣嘉之同樣認為,比起五星評分和二元的點贊點踩,三星評分制更適合 Netflix 使用者:

三星評分制既能更清晰捕捉個體的偏好,也能透過 Netflix 海量的使用者偏好統計,更真實反映使用者對一部片子的偏好。

Netflix,千方百計「猜你喜歡」

歸根結底,作為串流媒體的 Netflix,就是要改進推薦演算法,用更精確的「猜你喜歡」留住你,幫你解決選擇疲勞,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內容,更容易享受其中。

早在 2000 年,Netflix 就推出了基於觀看歷史評分的個人化電影推薦系統,並行現使用者常常不確定具體想看哪部影片,如果尋找一部影片耗時超過 90 秒則會放棄。

當時間來到 2022 年,Netflix 產品創新總監 Christine Doig-Cardet 在 接受 The verge 采訪 時說道:

使用者從未像現在這樣擁有如此多的娛樂選擇。能夠找到你會喜歡的節目和電影真的很重要。我們希望繼續讓 Netflix 成為最容易選擇觀看內容的地方。


▲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


用點贊點踩取代五星評分,再用三星評分制取代點贊點踩,都是這個道理。

除了這些,Netflix 還有其他「猜你喜歡」的功能和工具。

2017 年,和點贊點踩一起出現的是 「百分比匹配」功能 ,該功能指的是某劇集或電影與單個訂閱者的匹配程度。一個非常符合使用者口味的節目可能有 98% 的匹配值,但匹配率低於 50% 就不會顯示匹配分數。


▲ 圖片來自:Reuters


和 Netflix 現在不做「雙拇指向下」類似,百分比匹配也更傾向於一種正向鼓勵。

2020 年 2 月,Netflix 推出 Top 10 功能 ,每天更新使用者所在國家或地區最受歡迎的內容,且具體順序將根據內容與使用者的相關程度而有所不同。除了整體的前 10 名,還有每個類別的前 10 名。


▲ 圖片來自:netflix


以上這些都很常見,入選的劇集和電影還擁有一個特殊的 Top 10 徽章,無論它們出現在 Netflix 上的何處。

如此,使用者不管在搜尋還是瀏覽界面,都可以更快、更輕松地了解熱門趨勢,或者成為助推熱度的一道火苗。

2021 年 4 月,Netflix 推出 「Play Something」功能 ,為「選擇困難晚期」對癥下藥。


▲ 圖片來自:netflix


「Play Something」不是一個完全的隨機選項,它基於歷史記錄、個人資料和使用者品味,推薦給你全新的劇集或電影、已經開始觀看的內容,以及關註列表中的某些內容。

Netflix 被 The Verge 稱為串流媒體領域「最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平台之一;Netflix 也稱自己一次次地改進,是為了「將更多的控制權交還給使用者,幫助他們根據個人喜好客製體驗」。

我們用這些功能做出了我們的選擇,但這份自主權,究竟是在我們手裏,還是在平台手裏,並不好說。


▲ 圖片來自:Denys Prykhodov/Shutterstock


因為它們顯得十分個人化,完全遵循興趣導向,可能形成影視領域的「資訊繭房」——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和審美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

基於互聯網使用者訂閱邏輯,串流媒體形成了獨特的消費模式,Netflix 和它所希望留住的使用者,一方收獲了利益,一方收獲了效率。在享受之余,我們也不妨對這份技術理性主導下的「猜你喜歡」留有一分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