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問答 > 影視

【你好,李煥英】裏的襄樊廠房為啥工人都講東北話?

2021-02-20影視

賈玲的父母所在的廠是湖北-襄樊市-宜城縣-雷河鎮的山溝溝裏的一家軍工廠:國營東方化工廠(525),廠子的產品在網上應該能搜到。我也曾經是那個廠子的子弟,不過比賈玲大一些,且上中學前全家調走了,所以不認識她。應該說:東北話是那時廠子裏的眾多口音中最主流的。

電影的取景地其實是另一家類似的國營老廠,並非真正的東方化工廠。

東方化工廠是60年代中期開始建設的,很多領導和技術骨幹都是東北375廠調來的,他們的家屬也大多隨同遷來湖北這個山溝裏。要知道,那時的東北屬實是中國工業最發達、物資供給相對較豐富、生活條件相對優越的地區。那些東北的幹部職工能夠舉家搬來鄂西北山區開墾建設,真的是做出了很大犧牲的。

廠裏東北人多,但也有很多武漢、襄樊(宜城本地、老河口)、十堰地區的人,以及陸續從各地學校分配來廠裏工作的五湖四海的畢業生。那時,在這樣的三線廠裏工作的父輩們都流傳著一句話: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八十年代時(更早及更晚一些的情況我就不了解了),廠裏的幼稚園、小學、初中、高中的老師有不少是東北人,所以雖然我的父母不是東北人,但是我從小在那個環境裏長大,口音也是妥妥的東北味。其實吧,生活在那兒的時候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居然有口音,在隨父母調去外省後,在新的學校入學時,周圍同學很是疑惑,經常問我:難道湖北口音是這樣的?這是東北口音吧?直到那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普通話其實並不標準。後來,我的東北味漸漸弱化了,但相處時間久的人還是會覺得我有較明顯的北方口音。

我在廠裏的醫院出生,也在那裏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光,對山溝裏的這個廠子有一種故鄉的感覺,反而對我戶口裏的籍貫地完全沒有這種感覺。夏天和年齡相仿的小孩玩「踢破盒子」,上山去采「八月炸」,傍晚時和家人搬著板凳竹椅去俱樂部前的廣場看露天電影,或坐在燈光球場裏看車間叔叔們下班後在球場競技。冬天那裏經常下大雪,小孩們都屁顛地倒支一個竹匾來捉鳥。。。

從八十年中期開始,陸續有職工透過各種渠道調離廠子,到武漢、上海、廣東、浙江、江蘇等地,這個三四千人的廠子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後來有更多的職工搬到了襄陽,廠子的生產依然延續,只是人氣減弱了很多。

2017年10月,我在離開東方二十多年後第一次故地重遊,恰逢雨後,從宜城到東方的路非常不好,不知現在是不是會好一點。貼幾張17年在東方化工廠生活區的照片,懷念一下自己的童年。

圖一:生活區一角

圖二:從這個角度看過去,有點小鎮的感覺。不過這些屋頂裝太陽能熱水管的民房,七八十年代並沒有,應該是這現年陸續建的。

圖三:東方賓館,大家一般稱為招待所。

圖四:在小時候的印象中,這幾棟是單身宿舍吧。

圖五:沿著坡路走上來,這裏是張家灣的居民區一角。我也曾在這一片住過幾年。每層一個公共水池、公共廁所。

圖六:那個籃球場以前叫「燈光球場」,那時有頂燈在晚間照明,貌似現在沒有了。紅屋頂是俱樂部,裏面有電影院。右手邊的草坪以前是個不大不小的廣場,夏天看露天電影就在那。

圖七:遠處的居民區應該叫「施家灣」。東方廠在八十年代有兩個主要的生活區:張家灣(上面的三層磚房就是張家灣生活區的一部份),以及施家灣。

圖八:左邊是張家灣生活區的一部份,是後來扒了一排平房後蓋的。中間是學校的操場,以前就是土場子。右邊是子弟學校。

圖九:俱樂部,可以看電影。小時候覺得很高大上的地方。印象中在八十年代時,這棟建築是磚紅色的。

圖十:子弟學校的校門。那時,小學、中學都在這裏面,不知現在如何,估計大部份職工和家屬都去襄陽生活了吧。

圖十一:廠裏的醫院,和印象中(八十年代時)的模樣不太一樣。

圖十二:這棟樓好像是那時的技校。